物理化学分散系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分散系统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分散体系。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例如:云,牛奶,珍珠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分散体系分类分类体系通常有三种分类方法:分子分散体系胶体分散体系粗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按分散相和介质的聚集状态分类:液溶胶固溶胶气溶胶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憎液溶胶亲液溶胶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1.分子分散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彼此混溶,没有界面,是均匀的单相,分子半径大小在10-9m以下。通常把这种体系称为真溶液,如CuSO4、蔗糖溶液。2.胶体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在10-9~10-7m(1nm~100nm)以下之间的体系。目测是均匀的,但实际是多相不均匀体系。也有的将1nm~1000nm之间的粒子归入胶体范畴。如AgI溶胶、金溶胶等。3.粗分散体系当分散相粒子大于1000nm,目测是混浊不均匀体系,放置后会沉淀或分层,如黄河水。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1.液溶胶将液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液溶胶:A.液-固溶胶如膏药,AgI溶胶B.液-液溶胶如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C.液-气溶胶如泡沫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2.固溶胶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固溶胶:A.固-固溶胶如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B.固-液溶胶如珍珠,某些宝石C.固-气溶胶如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3.气溶胶将气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时,形成气-固或气-液溶胶,但没有气-气溶胶,因为不同的气体混合后是单相均一体系,不属于胶体范围.A.气-固溶胶如烟,含尘的空气B.气-液溶胶如药用气雾剂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1.憎液溶胶半径在1nm~100nm之间的难溶物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有很大的相界面,易聚沉,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一旦将介质蒸发掉,再加入介质就无法再形成溶胶,是一个不可逆体系,如氢氧化铁溶胶、碘化银溶胶等。这是胶体分散体系中主要研究的内容。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2.亲液溶胶半径落在胶体粒子范围内的高分子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一旦将溶剂蒸发,高分子化合物凝聚,再加入溶剂,又可形成溶胶,亲液溶胶是热力学上稳定、可逆的体系。胶体化合物(蛋白质及其他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许多亲水基团,能与水分子发生作用。质点水化后似分子状态分散于水中,形成亲水胶体溶液。如动物胶汁(阿胶、鹿角胶、明胶及骨胶等)、酶的水溶液(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溶菌酶、尿激酶等)及其他含蛋白质的生化制剂,植物中纤维素衍生物,天然的多糖类、粘液质及树胶等。亲水胶体绝大多数为高分子化合物,所以亲水胶体溶液也称高分子水溶液。纳米粒技术新进展纳米技术已广泛用于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具体内容包括固体脂质纳米粒、微乳和聚合物胶束纳米粒药物传递系统类型粒径范围主要载体组分纳米级脂质体10~500nm卵磷脂等表面活性剂纳米级微球10~500nmPLA等生物降解聚合物固体脂质纳米粒10~500nm硬脂酸等类脂质材料微乳10~100nm表面活性剂、助剂等聚合物胶束100nm具有两亲性质的聚合物憎液溶胶的特性(1)特有的分散程度粒子的大小在10-9~10-7m之间,因而扩散较慢,不能透过半透膜,渗透压低但有较强的动力稳定性和乳光现象。(2)多相不均匀性具有纳米级的粒子是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结构复杂,有的保持了该难溶盐的原有晶体结构,而且粒子大小不一,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比表面很大。(3)热力学不稳定性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粒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了解和利用胶体特性对于制备稳定的胶体溶液型药剂和用作其他剂型药剂的工艺过程是很重要的。如含蛋白质制品的盐析法和透析法纯化,以及中草药注射剂中常用的乙醇沉淀法去杂质,均与胶体特性有关。光散射现象当光束通过分散体系时,一部分自由地通过,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可见光的波长约在400~700nm之间。(1)当光束通过粗分散体系,由于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使体系呈现混浊。(2)当光束通过胶体溶液,由于胶粒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乳白色的光柱。(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由于溶液十分均匀,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散射光。Tyndall效应Tyndall效应实际上已成为判别溶胶与分子溶液的最简便的方法。1869年Tyndall发现,若令一束会聚光通过溶胶,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Tyndall效应。其他分散体系也会产生一点散射光,但远不如溶胶显著。分子溶液十分均匀,这种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到散射光。溶胶是多相不均匀体系,在胶粒和介质分子上产生的散射光不能完全抵消,因而能观察到散射现象。当一束会聚光通过溶胶时,站在与光线垂直方向的同学看到的光柱的颜色是淡蓝色,而站在入射光180度方向的同学看到的是橙红色。Why?在入射光侧面的同学看到的是胶粒的散射光,根据瑞利公式入射光波长越短,散射光越强,所以蓝色紫色光容易散射,所以散射光呈淡蓝色。而对着入射光看的同学看到的是透射光,在白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紫色光已散射,剩下的透射光主要是波长较长的光,所以看到的透射光是橙红色的。Rayleigh公式1871年,Rayleigh研究了大量的光散射现象,对于粒子半径在47nm以下的溶胶,导出了散射光总能量的计算公式,称为Rayleigh公式:222222122212424()2AVnnInn式中A:入射光振幅;:单位体积中粒子数;:入射光波长;V:每个粒子的体积;n1:分散相折射率;n2:分散介质的折射率Rayleigh公式从Rayleigh公式可得出如下结论:1.散射光总能量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愈显著。可见光中,蓝、紫色光散射作用强。2.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愈显著,则散射作用亦愈显著。3.散射光强度与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成正比。乳光现象很多胶体溶液因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而带颜色。如蛋白银溶液为深红色。且胶粒愈小,所吸收的光线愈偏于短波(蓝、紫色),故胶粒大小亦能影响制品的色泽。如胶态金粒子由小而大时,溶液的颜色由红转紫而蓝。超显微镜普通显微镜分辨率不高,只能分辨出半径在200nm以上的粒子,所以看不到胶体粒子。超显微镜分辨率高,可以研究半径为5~150nm的粒子。但是,超显微镜观察的不是胶粒本身,而是观察胶粒发出的散射光。超显微镜是目前研究憎液溶胶非常有用的手段之一。目镜在黑暗的背景上看到的是胶粒发出的的散射光。狭缝式超显微镜显微镜可调狭缝碳弧电源胶体(1)可以测定球状胶粒的平均半径。(2)间接推测胶粒的形状和不对称性。例如,球状粒子不闪光,不对称的粒子在向光面变化时有闪光现象。(3)判断粒子分散均匀的程度。粒子大小不同,散射光的强度也不同。(4)观察胶粒的布朗运动、电泳、沉降和凝聚等现象。从超显微镜可以获得哪些有用信息?Brown运动1827年植物学家布朗(Brown)用显微镜观察到悬浮在液面上的花粉粉末不断地作不规则的运动。后来又发现许多其它物质如煤、化石、金属等的粉末也都有类似的现象。人们称微粒的这种运动为布朗运动。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现象的本质没有得到阐明。Brown运动1903年发明了超显微镜,为研究布朗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用超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溶胶粒子不断地作不规则“之”字形的运动,从而能够测出在一定时间内粒子的平均位移。通过大量观察,得出结论: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激烈。其运动激烈的程度不随时间而改变,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Brown运动的本质1905年和1906年爱因斯坦和斯莫鲁霍夫斯基分别阐述了Brown运动的本质。认为Brown运动是分散介质分子以不同大小和不同方向的力对胶体粒子不断撞击而产生的,由于受到的力不平衡,所以连续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作不规则运动。随着粒子增大,撞击的次数增多,而作用力抵消的可能性亦大。当半径大于5m,Brown运动消失。胶粒的扩散胶粒也有热运动,和真溶液一样,在有浓差的情况下,也会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只是溶胶的浓度较稀,这种现象很不显著。如图所示,在CDFE的桶内盛溶胶,在某一截面AB的两侧溶胶的浓度不同,C1C2。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和胶粒的布朗运动,可以观察到胶粒从C1区向C2区迁移的现象,这就是胶粒的扩散作用。设通过AB面的扩散质量为m,则扩散速度为dm/dt,它与浓度梯度和AB截面积A成正比。斐克第一定律如图所示,设任一平行于AB面的截面上浓度是均匀的,但水平方向自左至右浓度变稀,梯度为dc/dx。斐克第一定律这就是斐克第一定律。式中D为扩散系数,其物理意义为:单位浓度梯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的质量。式中负号表示扩散发生在浓度降低的方向,dc/dx0,而dm/dt0。用公式表示为:xcDAtmdddd溶胶的渗透压由于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介质分子或外加的电解质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所以有从化学势高的一方向化学势低的一方自发渗透的趋势。溶胶的渗透压可以借用稀溶液渗透压公式计算:cRT式中c为胶粒的浓度。由于憎液溶液不稳定,浓度不能太大,所以测出的渗透压及其它依数性质都很小。但是亲液溶胶或胶体的电解质溶液,可以配制高浓度溶液,用渗透压法可以求它们的摩尔质量。沉降平衡溶胶是高度分散体系,胶粒一方面受到重力吸引而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布朗运动促使浓度趋于均一。当这两种效应相反的力相等时,粒子的分布达到平衡,粒子的浓度随高度不同有一定的梯度,如图所示。这种平衡称为沉降平衡。达到沉降平衡时,粒子随高度分布的情况与气体类似,可以用高度分布定律。高度分布定律如图所示,设容器截面积为A,粒子为球型,半径为r,粒子与介质的密度分别为和0,在x1和x2处单位体积的粒子数分别N1,N2,为渗透压,g为重力加速度。达沉降平衡时。其浓度随高度分布的规律符合下列关系:这就是高度分布公式。粒子质量愈大,其平衡浓度随高度的降低亦愈大。)()(34ln120312xxgLrNNRT高度分布定律32021141exp[()()]3NrgLxxNRT或:电动现象胶粒在重力场作用下发生沉降,而产生沉降电势;带电的介质发生流动,则产生流动电势。这是因动而产生电。以上四种现象都称为电动现象。由于胶粒带电,而溶胶是电中性的,则介质带与胶粒相反的电荷。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和介质分别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就产生了电泳和电渗的电动现象,这是因电而动。电泳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带电粒子的大小、形状;粒子表面电荷的数目;介质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值和粘度;电泳的温度和外加电压等。带电胶粒或高分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从电泳现象可以获得胶粒或高分子的结构、大小和形状等有关信息。界面移动电泳仪首先在漏斗中装上待测溶胶,U型管下部活塞内径与管径相同。实验开始时,打开底部活塞,使溶胶进入U型管,当液面略高于左、右两活塞时即关上,并把多余溶胶吸走。在管中加入分散介质,使两臂液面等高。界面移动电泳仪小心打开活塞,接通电源,观察液面的变化。若是无色溶胶,必须用紫外吸收等光学方法读出液面的变化。根据通电时间和液面升高或下降的刻度计算电泳速度。另外要选择合适的介质,使电泳过程中保持液面清晰。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介质通过多孔膜或半径为1~10nm的毛细管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渗。外加电解质对电渗速度影响显著,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加,电渗速度降低,甚至会改变电渗的方向。电渗方法有许多实际应用,如溶胶净化、海水淡化、泥炭和染料的干燥等。电渗在U型管1,2中盛电解质溶液,将电极5,6接通直流电后,可从有刻度的毛细管4中,准确地读出液面的变化。电渗实验图中,3为多孔膜,可以用滤纸、玻璃或棉花等构成;也可以用氧化铝、碳酸钡、AgI等物质构成。如果多孔膜吸附阴离子,则介质带正电,通电时向阴极移动

1 / 7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