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长江民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独树一帜的长江民居一、林林总总的住宅名称在悠久而丰富的中华文化中,民居文化的内涵十分博大而精深,仅民居的名称就有很多。在全面介绍长江流域民居时,有必要先铨释民居的若干名称。1、宅宅,甲骨文有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宅”是寄居。汉代刘熙《释名》说:“宅,择也,择去处而营之。”2000多年前成书的《尚书》几次谈到周代的召公相宅,历尽艰辛选择最佳的环境定居。春秋时代称民房为宅,《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子之宅近市,秋隘嚣尘,不可以居。”意为住宅离集市太近,环境太嘈杂了,不适合居住。至今长江流域仍习惯于以宅主的姓氏称呼宅,如张宅、王宅等。2、庐庐,本是简陋的房屋。《诗经·小雅·信南山》说:“中田有庐”,意指田中小屋。上古在郊野的庐中接待客人,或在庐中守墓。这就是《荀子·礼论》所说的:“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人们最初用茅草覆盖庐舍顶部,称为茅庐。茅庐配以柴门、竹篱、老树,体现出山野风貌。古代的庐名著名者有蜗牛庐、学述史庐、学静草庐等。东汉末年,群雄蜂起,谋士诸葛亮隐居在襄樊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匡扶天下。《三国演义》有一首古诗专述隆中茅庐: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岗枕流水。高岗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氵爰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丹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睡未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扣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悬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分天下。3、舍舍,本来是招待客人的住所,后来泛指房屋。《说文解字》说“市居曰舍”。《礼记·曲礼》记载:“将适舍,求勿固。”《疏》云:“舍,主人家也。”古代著名的舍名有西岩精舍、浮奚精舍等。晚清经学家俞樾曾在杭州主持诂经精舍,培养了一批国学专才。章太炎从1890年到1897年在诂经精舍师事俞樾,受到了严格的古文训练。后来,章太炎与俞樾在政治见解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俞樾宣布把章太炎“革出教门”,章太炎写了《谢本师》,与诂经精舍分道扬镳,这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桩趣事。4、室室,古代曾作为房屋的通称。《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尔雅》解释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民居的布局,前面的部分为堂,堂后的中央称为室,室的东西两侧为房。《论语·先进》记载:“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堂是外层,室是内层。登堂者,未必能入室。要想进入某一境域,只有登堂而入室,才能究其困奥。古代的室名著名者有存灰室、自知室、烟云过眼室、潜室等。室是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历史有上一种蚕室,是专门为“净身者”所设。受宫刑的人或自幼送去当太监的人,要挖掉生殖器。为了避风、取暖,以防伤口感染,把他们关在蓄火的蚕室里养100天,待伤口痊愈,才能走出蚕室。5、居居,本意为蹲,后来引申为居住。《周易·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居,用为名词就是住宅。古代著名居名有考磐居、求古居、素行居、求志居等。《谷梁传》说:“居者,居其所也。”6、屋屋,房屋。《诗经》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句。王安石的《悟真院》诗:“野水从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古代有宛湄书屋、青藤书屋等。青藤书屋在浙江绍兴市前观巷,它是明代文人徐渭的故居,徐渭是我国写意画派的创始人。7、堂堂,本指正屋,后代指房屋。唐代刘禹锡有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古代有孝友堂、希古堂、含晖堂、君子堂、克念堂、知稼堂、直节堂等。苏州拙政园主厅称为远香堂。南京瞻园内有静妙堂。上海豫园有仰山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建平山堂,他的《朝中措》描述:“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8、轩轩,本指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后来引申为堂前屋檐下的平台,或指廊、窗。民间常称安静幽藏之处的建筑为轩。古代有秋碧轩、红树轩、耐俗轩、自笑轩、竹筠轩等。苏州留园有绿荫轩、闻木樨香轩、揖峰轩。揖峰轩是一座两间半的小室,是园主的书房,轩的南墙是一片精致的红木菱花门窗,西、北的墙窗构成竹石小品。9、斋斋,大多指幽深僻静处的书香房屋。斋本是斋戒的意思。《园冶》比较斋与堂的区别,说:“斋较堂,唯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读书人修身养性,自命清高,喜欢用斋命名住宅,苏州网师园有一组参差错落的书斋建筑群,取名集虚斋。古代有妙香斋、呤竹斋、困学斋、思研斋、持静斋等。10、馆馆,招待宾客的地方,大多是成组的起居客舍。民居也有许多称为馆,如夫须山馆、古杼秋馆、如韦馆、竹里馆、停云馆等。苏州有五峰仙馆、三十六鸳鸯馆、玲珑馆。《红楼梦》有潇湘馆,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有两三间房舍,内设床几椅案。11、第第,本是次第的意思。古代帝王赐给臣下房屋有甲乙次第,故房屋称第。古诗有“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大凡称为“第”的住宅,多是贵族的住所。所谓府第、邸第,都是有身份的人的住宅。12、庵庵,本指小草房,后来指尼姑居住的小庙。《释名》:“草圆屋曰蒲。蒲,敷也;总其上而敷其下。又谓之庵。庵,奄也。”旧时的文人常把住所称为庵。宋代米芾有米老庵,陆游有老学庵。古代还有芙蓉庵、恒庵、红梨庵。《红楼梦》第四回描述芦雪庵:“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13、楼楼是重层的房屋,民居有许多称为楼。清代吴县马林有不染楼,钱塘江畔有水北楼。贵阳市有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三层木结构,三重屋檐,朱栏碧瓦,雕梁画栋。14、阁阁,本指栈道上有覆盖的小屋,下面是木柱支撑架空的平台或通道。它曾作为庋藏食物的场所,后来用于藏书或供佛。阁与楼相似,楼阁并用。历史上有的民居称为阁,如白云阁、仙霞阁、幻影阁、天苏阁等。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住所称为天一阁,阁内有丰富的藏书。为了防止火灾,借《周易》“天一生水”的说法,作为阁名。阁内有蓄水池,用于消防。主体建筑是木构六开间二层楼房,楼前有半亩庭园。中国历史上的民居建筑的名称繁多,其音、义有贯通之处,如宫,释为穹;室,释为实;宅,释为择;宇,释为羽;屋,释为奥。从声音而知道涵义,这体现了中国文字的无穷奥妙。二、穴居与构木为巢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当猿从树上下来,直立行走,创制了工具,就进入到人类,由低级动物变成了高级动物。人类最初居住在什么地方?现代人对这个问题有极大的好奇心。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们会看见人类的童年是在山洞、树干上、简易的遮蔽中度过的。1、穴居任何动物都需要有自己的歇息场所。人类从诞生之时开始,就注重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不断地认识环境,改善歇息场所。人类的襁褓时代离不开山洞。这些山洞大多是天然的,人类稍加整理就居住下来。考古学把距今1万年前的人类生存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当时的原始人不懂得建筑,住在洞穴中。原始人是不是见洞就住呢?不是的。他们要经过一番选择,其基本条件是:洞穴朝南或朝东;位于阳坡;进出方便;附近有水源;周围有食物资源;便于防范野兽侵袭;洞内有较大空间;洞土不得太潮湿;洞不会轻易坍塌;洞前开阔。我总结的这10个条件,古人虽然没有写在文字图籍上,当时也不可能写出来,但考古发现的的诸多遗存却体现了这些条件。客观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试举几例:山西朔县峙峪遗址的三面是山,东临平原,洞前是峙峪河,环境宜人。山西沁水县下川遗址位于中条山主峰——历山山腰的山间盆地,冬暖夏凉。河南安阳的小南海遗址在洹水峡谷,南北群峦起伏,附近有黄土平原。北京山顶洞洞深12米,宽9米,面积90多平方米,洞前有小河和池塘,山间有各种动物和茂密的植被,山顶洞人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来源。以上列举的都是北方的山洞遗址。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北方人住洞,南方人住巢,即北穴南巢。这种说法,从总体上讲是正确的,但有片面性,似乎南方人就没有在洞中住过的历史。其实,南方人的祖先也曾在洞中住过。考古已发现大量例证: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的一个小山丘发现一些加工过的石器,据古地磁方法测定,这是170万年前元谋猿人生活的遗址。当时的猿人已定居,有可能住在山洞中。1964年至1973年,在贵州黔西县沙井发现观音洞文化遗址。这是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洞穴遗址。至迟在20万年前,已有人在洞中住过。洞深约90米,洞中先后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有刮削器、砍砸器等。湖北郧县梅铺有个龙骨洞,郧西县神雾岭有个白龙洞,大冶县章山有个石龙头洞,在几十万年前都有人住过。洞中出土了人类加工过的石器。距今7000多年,在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仍有人居住在洞中,他们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自制了锥、针、凿、刀、镞等工具,当时已能烧制陶器。人们群居在洞内,在篝火旁取暖或进餐。显然,南方也曾有过穴居时代。南方的地气偏湿,能够适宜居住的山洞较少,所以,穴居没有北方那样普遍和长久。穴居是人类的最初级居住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必然走出山洞,建造更舒适的居住场所。于是,人类逐渐采用半穴式房屋。半穴式建筑是掘土为凹地,其上立柱搭棚。房屋的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这种建筑不高,但节省材料,并且很稳固,大风不易掀翻。中国北方曾广泛采用这种形式。在关中、晋南、豫西的仰韶文化遗址有很多这样的建筑。从时间上看,它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改造自然。从技术上看,它表明人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建筑知识。尽管有了半穴式,并不等于穴居被完全淘汰。中国的华北、西北一直流行穴居,即窑洞。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人们掏洞为穴。窑洞是黄土高原最佳的一种居住模式。它占地少,洞上仍然可以种庄稼。掏洞几乎不用什么代价,只需门面有少许土砖和木材。洞内冬暖夏凉,防火防震。窑洞与天然的洞穴在形式上相近,在本质上却有不同,窑洞是人为建造的居所,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结果。长江流域有没有半穴式民居?有。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巫山大溪、湖北秭归、湖南澧县发现了大溪文化的若干遗址。其中,在宜都的红花套、枝江的关庙山发现了房屋遗址,有半地穴式,也有地面式。在房基取土一尺或数尺深,然后在地上打洞立柱,柱间编扎竹片,里外抹泥,砌为编竹夹泥墙。地上铺垫红烧土块,室内有灶。湖北省郧县胡家营镇在1997年仍有242户农民栖身在深山野洼的岩洞、草棚中,直到2000年元月,最后一批20户穴民户才搬下山,结束了“山顶洞人”式的生活方式。至今,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半穴式民居。2、构木为巢巢,本来是指树上的鸟窠。传闻人类最初也曾在树上居住,经历了构木为巢的时代,那时候被称为有巢氏时代。《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兽,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有巢氏的确切时代和地域已不可考证,我们姑且把巢氏作为一个部落、一个时期的代号。构木为巢,在中国南方很流行。《博物志》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南方的气候和地气迫使人们构木为巢,以避潮湿之患。因此,构木为巢是长江流域民居的早期特征之一。也许,有巢氏就是长江流域最早的先民。有必要强调的是,构木为巢不局限于南方,北方也曾流行。五六千年前到三四千年前,北方的气候比现在要湿润,水资源丰富,植被厚实,完全有条件构木为巢。况且,北方的猿人也是由猴子演变进化而来,必然还保存了在树上居住的习惯。加上野兽很多,人们觉得住在树上最安全。传闻尧时的隐士巢父和许由曾在树上筑巢而居。尧是一位贤君,他发现巢父是个人才,就要把天下让给巢父管理,巢父不愿接受,就让给许由,许由也不接受,他两人都隐居在巢上。民间说他们夏天住在树上,冬天住在洞里,饿了吃山果,渴了饮河水,竟然活成了仙。构木为巢是完全可以相信的。唐代末年,诗人唐求长期居住在蜀州青城山下味江一带的山野,他效法巢父,在树上筑巢居住;远近闻名,世人称他为唐隐士,他自己则自号味江山人。他遁迹林泉,所写的作品很有野趣。在当代也有构木为巢的情况。美国有个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为了制止人们滥砍大树,就在树上搭棚子,住了几个月,吃喝拉撒睡都在树上,世界上的许多电视台都作了报道。有人提出质疑:既然古代有构木为巢,为什么考古没有发现遗址?这个问题很简单。200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