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2015031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今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22岁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被罢相,新法皆废,后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当代改革的启示。“三冗”的形成北宋初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一系列措施,最终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北宋中期后,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宋太祖赵匡胤北宋初年加强专制注意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集中行政权中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地方: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集中财权:设转运使冗官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冗官”的形成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北宋时期禁军人数的激增“冗费”的形成冗费: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2677万余贯所出无余13186万余贯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王小波、李顺起义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十一月,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北宋疆域图契丹人的发型1004年澶渊之盟材料(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讨论: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澶渊之盟”?范仲淹(989一1052)“庆历新政”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宋神宗(1048—1085)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积贫积弱;(或者:三冗问题;或者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4、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可能性)富国强兵育才2、目的:3、核心内容:摆脱各种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特别关注三个对象:国家;百姓;大地主、大官僚等特权等级1、主要措施:二、王安石变法1、富国(理财)措施均输法为了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政府原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A.积极:增加政府收入;保证和促进了农业生产;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B.最具争议:地方政府强制借贷;利息较高。A.积极: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加政府收入;冲击了官僚的特权。B.最具争议: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私家财力不足的,可向州县政府贷款。被豪强垄断的公用水渠,须重新“疏通均济”。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木兰陂位于莆田市郊南门外约4公里的木兰山下,是北宋期间修建的一座引、蓄、灌、排、挡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迄今仍在发挥效益,灌溉着莆田平原1万多公顷的田地。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积极: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抑制兼并,;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耕织图》中繁忙的收获场面神宗熙、丰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猛增,熙宁初,苏辙伏见京师“有九年以下粮”。是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三十万。”2、强军措施将兵法北宋统治者为了防范武将,平时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军队的战斗力十分低下。为改变这一状况,实行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兵力一般为几千人,有的达万余人。每将置正、副将各一人,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官担任,专管训练。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加强对人民控制。保马法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中,骑兵强弱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朝军队以步兵为主,在战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作用:减少政府支出;提高军队战斗力3、育才措施--取士之法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措施内容作用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求考生联系实际。编《三经新义》;学业优异者可免试做官(唯才是举);发展了教育;为改革培养了实用人才。措施目的内容作用发展生产,改变积贫局面。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加强军队,改变积弱局面.精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编撰教材。培养了变法人才富国强兵育人特点:以富国强兵为核心;以开源为主要理念;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重新分配社会利益;三、王安石变法的结局2、失败的原因1、最终结局:失败2019/12/22一些官员把变法看成是自己牟取私利,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并为此虚报成绩。甚至把本应由农民自愿请领的青苗钱强迫分摊给老百姓,有的还增加青苗的利息钱。还有,一些农民交不起募役钱,官吏就强迫百姓拆房屋卖木料来交纳。这些情况都严重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2019/12/22宋神宗之后,司马光任宰相时废除新法。再之后,又出现借新法聚敛之事,变法已发生变质,实已失败。司马光2019/12/22改革的失败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神宗哭诉:“王安石是要用新法搞得天下大乱”2019/12/22变法期间,黄河流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章。有个叫郑侠的小官,令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灾民的疾苦状况。他将这幅画呈送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不聊生。朝廷的守旧官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新法。保守派的反对皇室成员的反对神宗坚持新法1、指导思想上偏重于开辟财源;为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收入,往往采取强制手段,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过于急进。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3、新法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4、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司马光宋哲宗变法失败原因直接原因2019/12/2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2019/12/22关于改革的评价:(1)标准: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标准只有一个,即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2)基本思路:①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②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2019/12/22王安石变法收到了显著地成效,有哪些表现?结论:王安石变法的性质:王安石变法是一场(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的改革。1发展了生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冗费”问题。富国强兵地主阶级(开源)(强兵)2加强了军事力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019/12/2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变法运动。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同: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异①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商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则是为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果: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败。•四、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晚清以前近800年的评价: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较为集中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论和批判。梁启超在20世纪初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建国以来,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有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五、史学观点聚焦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史学界对于王安石变法看法的分歧,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自身利益之间的考虑,一个国家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完全可以引导学术界的评价内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