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态伦理第六组窦鹏伟、万安庆、王亮、余蕾、陈小进、王静、杨莹婷、范茜茜21.生态伦理学2.环境危机的现状以及原因3.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3一、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的由来生态伦理的发展生态伦理观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生态伦理观4(一)生态伦理观的由来今天地球上的人们正生活在或正在进入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导价值趋向的现代社会。固然带来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和现在活着的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不仅给人类的后代、也给周围环境的所有生命以及整个地球的未来,埋下了目前还难以预料的隐患。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粗暴地对待自然界的结果,因此,环境问题的治理首先要从提高人类的自身素质做起,就是说,人类要对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加以反省,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现出两重性1.人类改变自然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对立⑴人的意识与自然界的对立⑵人的自然力与自然界的对立5二、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总是有限度的⑴必须遵循自然界和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⑵还要受到自然物质条件的限制说到底两次世界大战后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技术。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6三、人与环境的关系取决于人类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愈来愈大2.人类活动既可以加速地球表面物质的进化和有序化进程,也可以导致和加速自然生态的无序化进程3.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而愈来愈大“在生态学理论和蕴藏着各种环境危机的现实之间,还存在着一个尖锐的矛盾”。人们之所以不能以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待环境的主要障碍,在于人们对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奢望,和人们对于政治权利的贪欲。必须采取有效的、自觉的“社会行动”,才能重建自然,这是解决环境危机最根本的途径。说到生态伦理学的由来我们不得不说到生态哲学也就是生态世界观它是生态伦理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它强调每个生态系统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系统性、组织性、整体性和平衡性。及主体多元性主体和客体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同时也确认人、生物体及其它自然物都是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伦理学是其实生态哲学的价值论表达。71、最初的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摩西十诫”就是一个例子。2、后来伦理学扩展到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人与社会关系的伦理准则。3、在当代社会,伦理学又扩展到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二)生态伦理的发展2、“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就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准则。3、它以保护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作为生态伦理准则,并据以制定新的道德行为规范。3、这样就使伦理学的研究深人到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并把伦理学的研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伦理学发展的新方向。8生态伦理学的进程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孕育时期。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是西方生态伦理学的创立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是生态伦理学的系统发展时期。生态伦理的思想虽然自古有之,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是现代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产物。生态伦理学的理论要求是,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的理论;生态伦理学的实践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整个自然界。与以传统伦理学相比较,生态伦理学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扩大了伦理学共同体的范围。二是扩大了人类的道德责任和目标。9直至上一個世代,人們方警覺到環境危機乃肇因於控制自然的技術發明。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瑞秋‧卡森讓世人意識到DDT以及其他化學農藥的致命影響。10(三)生态伦理观承认整个自然界、整个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在某种意义上数十亿年来都在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寻求”优秀和卓越,并确实通过它的无数尝试和进化,而终于产生了人,产生了人的意识和灵性这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确实可以说,“人是万物之灵”。但正象罗尔斯顿所言,我们正要因此而感谢整个生态系统,就象花儿和果实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人是“万物之灵”但不是“万物之主”。人恰恰是要运用自己的“灵性”来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自然,善待非人类存在物。11生态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尊重与善待自然尊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顺应自然的生活①最小伤害原则②比例性原则③分配公正原则④公正补偿原则12尊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有生命物种都参与了生态进化的过程,并且具有适合环境的优越性和追求自己生存的目的性;它们在生态价值方面是平等的。因此,人类应该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的自然生存权利。13白居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14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地球系统是一个交融互摄、互相依存的系统,在整个自然界中,无论动、植物、无机物均为地球这一“整体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地球虽然有对破坏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对外来破坏力的忍耐力终究是有限的。一旦超出忍受值,便会环环相扣,危及整个地球生态,最终祸及人类和所有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维持地球的稳定性、整合性和平衡性15顺应自然地生活最小伤害性原则:发生冲突时,对自然生态的伤害减到最小。只允许自卫,动物实验尽可能使用低等动物。比例性原则:所有生物体利益,可分为基本利益和非基本利益,前者为生命所必须,后者不是。当人类利益与野生动物冲突时,人类的许多非基本利益应让位于野生动植物的基本利益。分配公正原则:冲突双方为维持自己基本生存,发生资源占有争执,应分配公正。如砍伐森林,不能伐尽砍绝,应给动物留有生存的空间。公正补偿原则:人类对动植物进行补偿,如砍伐森林就应大力植树造林。162.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正义原则p公正原则p权益平等原则p合作原则3.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责任原则节约原则慎行原则17(四)中国古代生态伦理观中国传统文化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古代绘画(唐伯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其中道、儒、佛三家是主要代表,它们的环境保护思想有关重要的现代环境伦理价值。181.儒家生态伦理思想①兼爱万物,尊重自然②以时禁发,以时养发③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从根本上讲与道家是一致的。它也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应采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目标。19①兼爱万物,尊重自然儒家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荀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主张对自然万物施以“仁”。董仲舒主张把儒家的“仁”从“爱人”向爱物扩展。“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儒家这种“生生”、“利物”、“爱万物”的思想,是基于自身需要的,爱物是要人们爱惜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而“爱物”的终极原因是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爱物就是爱人类自己。20②以时禁发,以时养发儒家依据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从利国富民,保证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的持续性出发,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顺应生物的繁育生长规律,“以时禁发”,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了“以时禁发”的原则。“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恰当的固定的时限,要按照规定的时节进行。孟子也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入林,林木不可胜用也”。21③取用有节,物尽其用儒家提出“政在节财”的主张,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它客观上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因为,节财就包括要节制利用自然资源,节制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避免对自然的掠夺和浪费。22支持精神“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董仲舒)但儒家也与道家有所不同,儒学主要关心的是人,在肯定人道本于天道,“赞天地之化育”的同时,又肯定人为万物之灵,可以“知天命而用之”,主张尽人事以与天地参。在此基础上,儒家提出了丰富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孕含着中国传统的环境道德观念232.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万物平等自化以老庄为代表,道家哲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了宇宙生命统一论,对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4①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宇宙论老子哲学把思考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老子的宇宙论首先看到: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正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②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一致性“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道”既是自然万物所遵循的规律,也是人类行为应该遵守的法则。③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法则老子哲学从自然自然和人道规律的一致性中,引申出处理人与万物关系的道德准则1、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独一无偶的,由独一无偶的“道”分化出“阴阳”二气,二气相互激荡而生出第三者即“和”,由它们再产生出千差万别的天地万物。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其法则。3、“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是道家道德准则的集中体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253.佛教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同体大悲,戒杀放生素食;无缘大慈,护佑无情器界;惜福布施,生活简朴自然;净业三福,庄严人间净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的得最完整的是佛教禅学,如果剔除其中附加的宗教的神秘内容,可以看到,佛学理论中所阐发的生命观,包含了丰富和深刻的环境伦理思想。26①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在佛学中,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佛教从非人类中心和万物平等的立场出发,主张善待万物和尊重生命③不杀生的道德戒律在佛教中首恶是杀生。这里的杀生不仅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伤害,而且也包含对所有生物的伤害。1、佛教中的众生一是指人,二是指生物。这样一来,所有生命都潜藏着“佛”性,都有可能达到“佛”这一生命的最高境界。人和其它生物的区别只是由在生灭轮回中的不同境遇所造成的。2、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3、佛教的“不杀生”是建立在以现实中所有的生命现象都遵循因果报应和转世再生的信仰基础之上的,因果报应和再生使得所有生命都具有“血缘关系”。某个动物前世曾经是并可能再次成为人类,因此,所有生物都互有关系。27二、环境危机环境危机,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失度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给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种种威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8(一)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1.大气污染2.水危机和水污染3.海洋污染4.温室效应5.酸雨6.臭氧层空洞2930(二)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即生态环境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所引起的破坏。1.物种灭绝的危机2.森林萎缩3.土地荒漠化4.垃圾灾难5.环境纠纷和生态侵略3132环境危机的原因1.人口的压力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以来的第一个千年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千年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332.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为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