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知识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引论1、环境特性:整体性;有限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2、地球系统科学:把地球看成一个由相互作用的地核地幔、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系统,是一门重点研究地球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第三章地震1、最初释放能量引起弹性波向外扩散的地下发射源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为震中;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震源深度。2、衡量地震大小和破坏强烈程度的两个指标:震级和烈度。3、地震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释放出来的能量愈大则震级愈高。4、地震烈度:指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5、人工诱发地震类型:水库诱发地震、注水诱发地震、其他人为诱地震。6、海啸成因:海底地震;火山爆发;陨石坠海。7、海啸形成基本条件:海底震源浅,震级高;有大面积垂直运动;有一定的水深。8、我国地震分布特点:东少西多,以东经105度为界;华北地区,台湾地区较多,因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带;西南地区地震多,泥石流多,由于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9、汶川地震成因: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府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东流,遇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长期积累,最终在北川——印秀地区突然释放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其破坏大原因:地震大;震源浅;破裂持续时间长,且断裂不均匀。10、地震灾害效应: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火灾、滑坡与崩塌、生态系统破坏)。第四章火山活动1、活火山:现代仍在活动或周期性火山;死火山,指在地质历史时期有过活动,但在人类历史中没有记载其发生活动的火山。休眠火山,指在人类历史中活动过且长期以来未活动的火山。2、火山喷发物:火山气体、熔浆、火山碎屑(火山灰、火山砾、火山弹、浮石与火山渣)。3、火山喷发类型:裂隙式喷发、中心式喷发(又分为宁静喷发、猛烈喷发、中间式喷发)4、全球火山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脊火山带、东非火山带5、中国火山分布:环蒙古高原区域、环青藏高原区域、东部环太平洋区域。6、火山灾害效应:熔浆、火山灰流和炽热火山云、有毒气体、火山碎屑降落物、火山泥流、洪水。7、火山灾害的预防和治理:火山风险判别、火山监测与喷发预报(地震监测;地表变形监测;地热监测;地电监测;地磁监测;化学物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工程措施、灾害应急管理和救助。第五章山地地质作用与灾害1、山地地质作用:指地表松散堆积物(如风化物及土壤)和岩块等受重力负荷,并在各种因素和营力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作用下由高处沿斜坡向低处运动的过程,一般发生山区。2、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石块等,在水分的充分浸润饱和下,沿着斜坡(更主要的是沿着谷地)形成河流那样的流动过程,叫泥石流。3、坡地形态:指坡地的高度、长度、剖面形态、平面形态以及坡地的临空条件等。4、山地地质作用发生的条件:地貌条件(坡度和坡地形态)、水源条件、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岩性、地震)、植被、人类活动。5、山地地质灾害:直接灾害(对城镇和工矿企业的危害;对道路交通的危害;对农田的危害)、次生危害。6、山地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防治:预报多采用三种方式:通过仪器监测,自动报警预报;采用实验数据通过公式计算进行预报;采用监测数据进行预报。7、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上游建蓄洪水库;建拦沙大坝;排导沟工程;停淤场工程。8、舟曲发生泥石流的原因:一、舟曲地区山高坡保护谷深,植被少,岩石以板岩,泥质砂岩等软岩为主,且破碎,风化剥蚀程度深。二、是汶川地震重灾区,受地震影响,山体松动,岩石裂隙增加,破碎程度加大;三、该地为半干旱区,且去年入秋至今初夏持续干旱,干裂的岩土遇水更易形成崩塌,增加了物质来源。四、暴雨来得急。。。。。。(上课时没抄完)第六章地面变形1、地面沉降防治: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整开采层次;限制开采地下水;制定地下水年度采灌方案。2、易发生地面沉降的三种模式:现代冲积平原模式、三角洲平原模式、断陷盆地模式。3、地面沉降原因:松散或半松散沉积层在重力作用下由松散到致密的成岩过程;由于地质构造运动。4、黄土的湿陷性:黄土在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发生改变而形成易于沉陷的性质。分自重湿陷和补充湿陷。5、黄土湿陷的成因:黄土的海绵式结构被破坏;黄土的粘土胶结作用降低;潜蚀作用。6、地面塌陷:黄土湿陷、岩溶塌陷、矿山塌陷、地震塌陷。7、岩溶塌陷形成具备的条件:地质基础(可溶岩及岩溶的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结构和性质;地下水运动)、动力条件。第七章矿产资源1、矿产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被人类开采、冶炼和加工的地壳物质。2、矿床:指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在地壳或地表特定地质环境内形成的质和量都符合目前开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段。3、矿石品位:矿石中有用成分(元素或矿物)的重量与矿石重量的比。4、工业品位:指当前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下,能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5、矿产类型: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汽矿产。6、矿产资源的特性: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矿产资源的数量与产量的不确定性;矿产资源的共生与伴生性。7、有的矿产是由若干种平均含量相当的元素或矿种组成的,称为共生;多数情况下是以某一元素或矿种为主,另若干种相对含量较少的矿种或元素组合在一起,称为伴生。8、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矿产开采全过程监督和治理;回收与再循环;新材料替代;新能源替代;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利用率。第九章气象灾害1、气象灾害:指有些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如大风、暴雨、雪、低温冷害、高温、雷电等)对人类的生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的现象。2、气象灾害的特点: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应。3、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由于冷空气侵袭,使气温在24h内下降10度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度以下;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h内降温10度以上,长江下游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度,陆上3个大行政区有5级以上大风,渤海、黄海、东海先后有7级以上大风,即为寒潮。4、如果冷空气十分强大,如同寒冷潮流滚滚而来,给流经地区造成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就称为寒潮。5、低温冷害主要是指春秋季出现的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害的低温连阴雨天气。6、雷暴是对流旺盛的积雨8、冰雹是指从强烈发展的积云造成的阵风骤雨并伴有雷电现象的总称。7、雷电灾害是指雷暴云中的强烈放电对地表物或人畜造成直接雷击或感应雷击,致使人员伤亡或财产损毁的现象。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固体降水物,一般是直径在0.5cm以上的冰粒。9、龙卷是自积雨云底部伸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龙卷伸到地面是引起的强烈旋风称为龙卷风。10、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涡旋。11、台风生命史: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衰亡期。12、台风的成因:(1)较高的水温及充沛的水汽(2)地转偏向力较大,距赤道5个纬距(3)一定的触发机制(4)对流层风垂直切变小13、气象灾害的预防与减灾:(1)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3)增强社会防御意识,提高社会防御能力(4)人工影响天气(5)气象灾害程度的评估14、人工降雨:(1)引入吸湿性物质(2)在云内直接引入大水滴(3)在云内引入表面活性物质。第十章大气污染1、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本底含量,影响原有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威胁人体健康以及生产与生活活动的大气状况称为大气污染。2、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类、生物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3、人为大气污染源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可分为:工业排放源、汽车排放源和家庭炉灶排放源;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可分为:点源、线源和面源。4、大气污染物按来源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存在状态可分为:颗粒物(即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即气体状态污染物)。5、气体状态污染物是指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6、气态污染物主要有以下五类: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卤素化合物。7、污染系数=风向频率/该风向的平风速8、风向频率:指某风向观测到的次数占总观测次数的比。9、大气湍流:大气中风速、风向的无规则变化或摆动。又称乱流。由其形成原因可分动力湍流、热力湍流。10、降水净化大气的作用:许多污染物颗粒充当了降水凝结核,然后随降水落到地面;雨滴等在下降过程中会碰撞、捕获一部分颗粒物。11、逆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反而升温的现象。按形成原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12、大气稳定度: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气流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1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14、大气温度层结的四种类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降低,称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中性层结,气温垂直递减率近似等于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气温不随高度变化,称等温层结;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称逆温。15、阻塞层:因冷空气在下主,热空气在上方,不易形成对流。十一章人类活动与局域性气候变化1、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人工造林或植草可以起到降低气温,减弱风速,改变风向,提高湿度,增加储水和改变干旱风性质等作用。这种以灌溉和植树的方式使气候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绿洲效应”。2、湖泊效应:指水库水体热容量大和水体蓄热,使水库及附近地区气温升高,气温较差减小,降水量发生改变等影响。3、海洋沙漠化效应:油膜抑制海水蒸发,使海面空气干燥,并阻碍潜热的转移,从而使海面温度升高,加剧气温的日、年变化,削弱气候对气温调节作用,导致降水减少,天气异常的现象。4、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5、热岛效应:指由于城市对能量平衡的影响而使城区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6、城市热岛的影响:使城区冬季取暖耗能减少;夏季降低工作效率,造成中暑和死亡人数增加;城市上空云、雾增加、风、降水发生改变;能耗增加,造成更多废热,导致恶性循环;污染物重新又聚集到市区上空,久久不能消散;加重城市供水紧张,火灾多发,加剧光化学烟雾。7、干岛效应:由于城区蒸散量远小于乡村,因此其空气的绝对温度远小于乡村。尽管城区可以通过燃烧过程向大气释放一定的水汽,但其量甚微,很难弥补蒸散量的不足。另外,由于城区温度高于乡村,所以其相对湿度就显得更小。鉴于此,许多人把由于城市对水量平衡的影响而产生的城区低湿现象称为干岛效应。8、雨岛效应: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温度垂直递减率大于乡村,易发生对流,而且天气中凝结核较充足,所以城区云雨天气比较多,日照较少。在雨量分布图上,城区多为闭合多雨中心,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雨岛效应。9、混浊岛效应:城市空气中污染气体和颗粒物质的增加,使城市的雾日数和降水量增加,空气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太阳辐射减少,形成“混浊岛效应”。10、城市对雾的两方面截然不同的影响:一是城市是大气污染源,低层大气中充足的凝结核有利于水汽的凝结,而且风力较小,有利于雾的集中;另一方面,城市热岛和热岛环流不利于辐射冷却和平流冷却,对雾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1、荒漠化: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土地退化。12、荒漠化可诱发和强化气候干旱化,使灾害天气增加的原因:荒漠化可使地表径流失水量加大,区域蓄水能力下降,水资源量减小,蒸发量减小,土壤和大气干燥化,旱涝灾害增加;植被的退化和风蚀作用的加强使大气中的有机凝结减少,无机凝结核增加,这与较强的下沉气流和较小的空气湿度相结合,可使降水量明显减少;地面摩擦力的减小使风速加大,蒸发作用加强。13、街道风:由于街道和建筑物之间受势力不匀而产生的小型环流。第十二章全球气候变化1、影响全球气候自然变化的因子包括内因子(指气候系统内的热力、动力和下垫面诸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和外部因子(指宇宙及地球内部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其中地球内部因子有:造山运动及大陆漂移和火山爆发。宇宙因子有太阳活动;地球自转运动变化;地球外部物体的撞击作用。2、大气中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