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1.环境与地质环境环境的概念广义:系统以外的事物,也就是说,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或研究主体即系统而言的。狭义: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内涵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或物质条件。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地质环境系统。★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②开放性③层次性④演化特性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时空结构:P18(了解)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系统演化的基本概念针对系统整体而言的,是系统整体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推移有别于先前的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是系统内部质的改变。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1)稳定阶段(2)失稳阶段(3)稳定态重建阶段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由地质作用引发的,不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现象和过程,通称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2)按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来源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3)按地质过程的动力学形式分类:突发的,渐进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概念可对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突发性的地质现象及地质过程。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分类方案:(简答)P39图大体划分四个层级。第一层级突发性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和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第二层级一般性和专属性地质灾害;第三层级适当注意到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地域类别;第四层级各种具体问题的形象表述。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在同一地区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2)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相互影响;(3)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1)对地质环境系统的外部输入加以控制;(2)人为改造地质环境系统的局部结构。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多发的原因①新构造运动活跃②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③特殊的气候条件④人口过多、资源不足分论——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1.地震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指地壳某个部分的岩层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我国地震带的分布:(1)板块边缘地震带:台湾地震带,西藏-滇西地震带;(2)板块内部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华北地震带,南北地震带,天山地震带。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1)发生频度高,强度大,范围广,损失惨重(2)西部强于东部,在东部地区北强南弱(3)灾害损失表现为东重西轻(4)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地震的活动特点①重复性②迁移性和填空性③累进突发性2.崩塌崩塌的概念位于陡崖、陡坡前缘的部分岩土体,突然与母体分离,翻滚跳跃崩坠崖底或塌落在坡脚的过程与现象。崩塌的形成条件(1)斜坡体系统结构:坡形,岩性,分离面及其组合特征;(2)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地震,降水,风力、水力、冻融作用,植物的根劈作用,人为活动。3.滑坡滑坡的概念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滑移的现象和过程。滑坡的形态因素①滑坡体②滑坡床③滑动面④滑坡周界⑤滑坡后壁⑥滑坡侧壁⑦滑坡台阶⑧滑坡舌⑨滑坡洼地和滑坡湖⑩鼓丘和土垄○11滑坡裂缝。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1)产生滑坡的内在因素:岩土体的岩性结构,坡形;(2)激发斜坡失稳的外部因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地震的影响,人为活动的影响。4.泥石流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中一种含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洪水和土石滑动之间的暂时性流体。其容重一般为1.2~2.4t/m3,由固体物质(泥沙、石块)和液体(水)两相物质组成。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分布:我国泥石流的发育地区大致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一线,即地势的第三级台阶边缘为界,以西的广大地区为高发区。危害:(1)泥石流造成的直接危害:①房屋损毁,人员伤亡②威胁铁路、公路行车安全③破坏农田、水利设施;(2)泥石流引发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内部条件包括特殊的地形和松散岩土物质积存状况,外部条件主要是能够激发堆积物运动的水动力条件。至于人为活动诱发的泥石流,是人为某些活动恰好在无意间孕育了泥石流暴发所需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而已。(1)泥石流形成的内部条件:地形,松散岩土物质的积累状况,泥石流沟谷演化对泥石流时空发育特征的影响;(2)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人为活动。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原生植被、培育植被,适当设置梯田工程、坡面蓄水工程和截留防冲工程;(2)泥石流的工程治理措施:治水,治泥,水土隔离,拦挡坝,停淤场,排导工程,穿越工程,防护工程。5.地面塌陷地面塌陷的概念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穴、巷道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1)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北方岩溶地面塌陷区,南方岩溶塌陷区;(2)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现状:6.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概念指发生在较大面积的地表高程降低、地面舒缓变形的现象和持续过程。我国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1)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地面沉降(2)华北平原区的地面沉降(3)汾渭地堑盆地的地面沉降7.海水入侵基本概念海水入侵:海水沿着陆地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潜入的现象和过程。海侵:又称海进,是因为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的地质现象。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1)存在海水与陆地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通道;(2)海水压力大于陆地含水层的水头压力。海水入侵的原因(1)海平面上升:海水量增大,海洋盆地容积的变化,滨海地区地面沉降;(2)陆地地下水水头下降;(3)其他原因:提引海水进入陆地冲洗污染物,进行陆地海水养殖,修建盐田等。8.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污染的概念地下水污染: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的组分超过其天然背景值的现象和发展过程。正确地理解这个定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构成地下水污染的三要素:污染源,污染物,污染途径。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ppt:(1)污染程度发展快:表现为污染源由少变多,污染区不断扩大,速度快,污染程度不断加剧;(2)污染组分复杂;(3)污染原因多种;(4)污染造成的危害巨大: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影响人体健康、产品质量下降(工、农、牧)、损害设备、增加处理费用、破坏生态平衡、水资源减少。书:(P166)(1)污染现象普遍(2)污染程度发展较快(3)污染组分复杂(4)污染原因多样化(5)污染造成的后果严重。地下水污染的特点(1)隐蔽性:污染后可能物理性质变化不大,无色无味,肉眼难以观察到(不像地表水可根据生物死亡、畸形变异,作为指标);(2)污染过程缓慢:污染是个长期积累过程(滞后、延迟现象突出),流速小、水交替过程缓慢;(3)难以治理:因流速慢,更新交替周期长(地表水半个月,地下水1400年);涉及范围广,治理工作不能立即见效;难以发现,一旦发现,要靠其自净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9.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概念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及人类活动等外力地质作用下,地球表面土壤及其母质所发生的危害人类安全和生态良性发展的破坏、分离、移动和沉积过程与现象。水土流失实质是地球表层岩土系统以渐变形式进行的失稳演化过程。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1)分布广泛: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一线以东的季风区。极强和剧烈侵蚀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花岗岩丘陵及砂页岩丘陵区。我国水土流失区大致分为西北黄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五大区域。(2)危害严重:在水土流失的侵蚀区,由于水土物质和养分的流失,土层变薄和肥力下降,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耕地减少。在堆积区,泥沙物质的沉积,易导致河道、水库、湖泊产生泥沙淤积。在径流区和堆积区,由于养分的输入,易造成地表水体的水质下降。产生的直接危害有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石漠化,间接危害有水体泥沙淤积和水体水质下降。水土流失的发育条件(1)外界作用:降雨,人类活动;(2)内部结构:坡形,土壤及母岩的性质,植被覆盖。10.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的概念土壤盐渍化又称土壤盐碱化,是指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土壤表层盐分含量不断增加以至超过某一限度的地质过程和现象。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1)发展速度快:发展最快是山东省、其次黑龙江;(2)分布区域广: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一线以北,即北纬33°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内蒙古,其次是山东、新疆和河北;(3)危害严重:危害农业和畜牧业,危害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安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1)外部条件:地形,气候,地表径流,土壤冻融,人为活动;(2)内部条件: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的矿化度,包气带岩性结构,潜水含水层的透水性。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