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与新生态系列之二海洋生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环保与新生态系列之二海洋生态——政哲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请关注海洋健康,守护蔚蓝星球。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整个地球上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遵循“生态金字塔”定律。塔基是生产者--海藻,它从海水中吸收太阳辐射能,将之转化为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基础。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就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如今,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正在被打破。2015年9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最新报告称,近几十年来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令人震惊,海洋脊椎动物的数量在1970年至2012年期间下降了49%,一些鱼类物种的下降幅度几乎达到75%。该报告显示,除了鱼类,支撑海洋食物网络体系的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的数量也在急剧下降。超过25%的海洋生物生活于珊瑚礁,约8.5亿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直接受益于珊瑚礁,但珊瑚礁正面临灾难性的灭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海洋酸化海水本来是呈现弱碱性的,但是,二氧化碳溶入水之后会形成碳酸,使水显示出酸性。工业革命之后,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有一半被海洋吸收了。海洋吸收二氧化碳后,逐渐由弱碱性向酸性方向变化,这被称为“海洋酸化”。1992年以来,日本气象厅调查了日本以南、北纬15度以北的太平洋海域水深150至800米的海水,分析了显示酸性程度的氢离子浓度(pH值)。小于7被认为是酸性,大于7则被认为是碱性。结果发现,东经137度线的太平洋内部海水每10年pH值平均下降0.008至0.025,东经165度线的太平洋内部海水每10年pH值下降0.001至0.031。去年10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对未来渔业和海洋生态系统勾勒出一个严峻未来:海洋酸化和变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和大量关键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海洋食物链物种崩溃。海洋酸化加剧会妨碍珊瑚礁的生长,使作为浮游生物和贝类骨骼成分的碳酸钙溶入海水中,从而影响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并影响到水产业和珊瑚礁观光业。如今,澳大利亚大堡礁正在经历历史上最严重的白化事件,因为暗礁上的珊瑚失去了为它们提供丰富色彩和食物的共生藻类。据《每日邮报》上月报道,在大堡礁北部,有专家勘查了520个珊瑚礁,发现仅有4个未被白化,白化现象最严重的珊瑚礁中有高达50%的珊瑚死亡。二、塑料垃圾据英国《卫报》5月21日报道,联合国近日发布报告称,塑料袋、瓶子、衣服等塑料污染滞留在海里,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还会殃及海洋的生态环境。报告称,从2004到2014年,全球塑料产量增加了38%。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塑料垃圾会破碎、分解成为更小的塑料颗粒,进入海洋之后,贻害无穷。报告说,塑料垃圾碎片化之后,直径可能不到5毫米。统计显示,仅在2010一年,就有大约480万至1270万吨塑料垃圾被倾倒入海,几经辗转之后,竟然到了鲸的肚子里。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置,外卖餐盒、烟头、气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都会带来威胁。世界各地之中,东亚海域是塑料污染的重灾区。日本海里的塑料污染密度是世界其他地方的27倍。另外,太平洋上也有臭名昭著的“大太平垃圾带”,平铺开来,面积相当于两个德克萨斯州。别的海洋同样未能幸免,也有类似的“垃圾带”。据报道,6月2日研究人员表示,实验显示欧洲鲈鱼幼崽暴露在海洋塑料微粒环境下,受精卵的孵化受到阻碍,这不利于幼鱼成长,导致鱼活动能力下降,更易遭到掠食,死亡率增高。科学家担心,塑料本身含有的、以及附着在塑料上的化学物质可能导致海洋生物中毒、不育、甚至基因突变。到头来,人类如果大量食用有毒海产品,也会跟着遭殃。联合国报告说,海鲜食材一旦沾染了塑料污染,人类摄入的有关塑料的化学物质机会相应增多,从而面临健康风险。不止如此,有的塑料污染还会变成级细的微粒,飘浮在半空中,经呼吸进入人类体内之后,危害堪比汽车尾气。三、赤潮之害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海域共计发现赤潮35次,累计面积2809平方公里,陆源入海污染仍居高不下。今年1月以来,广东珠海、深圳和汕尾等地海域相继出现规模不等的赤潮。当地渔民表示,海水“白天是粉红色的,晚上又变成幽蓝色”。近期,智利南部海域也爆发赤潮,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此次赤潮爆发被认为是智利近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环境危机之一。2012年,深圳南澳海面出现较大面积的夜光藻赤潮,受污染的海面约有一个足球场大,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海水也泛着阵阵恶臭……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在淡水中则被称为水华。赤潮的成因比较复杂,一方面与纬度、季节、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自然因素有关。举例来说,赤潮一般在5月份最多,夏天相对集中。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海洋微生物的繁殖条件更好,更易引发赤潮。另一方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入海引起的富营养化是重要原因之一。赤潮带来的主要危害是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损失。藻类植物的大规模聚集会令海水缺氧,使一些鱼类和贝类窒息而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进一步使得鱼虾、贝类缺氧或中毒死亡。此外,某些藻类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某些赤潮藻类会分泌赤潮毒素(又称为贝毒),有导致中枢神经麻痹的,有让人健忘的,有导致腹泻的。赤潮仅仅是诸多海洋环境污染中的一种,石油泄漏、有毒物质(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累积、固体垃圾污染和核污染也在威胁蔚蓝的大海。四、过度捕捞【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卫报》1月20日报道,来自全球的400余位研究者用10年的时间研究发现,由于过度捕捞,全球捕鱼量比联合国官方预期下降逾3倍,近年来海产品每年会减产100多万吨。据报道,这项研究数据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其研究对象不包括一般情况下的小规模捕鱼、游钓和非法捕捞,也不包括被丢回海里的鱼。研究表明,从1995年到2010年,年捕捞量大得远远超出想象,但是在1996年的捕捞高峰之后,捕捞量就急剧下降,降幅超过联合国的官方数据。据悉,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996年全球捕捞量为8600万吨,之后每年减少40万吨。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最大的年鱼类捕捞量为1.3亿吨,之后每年减少120万吨。五、气候变暖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因为气候变暖,如今从亚北极地区的太平洋到智利海域,从海洋上层到水下3000米的深海,都能找到氧气急剧减少的证据。在某些海域,这种含氧量的急剧下降发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从鲑鱼到沙丁鱼、螃蟹和牡蛎等海洋生物,都要依靠氧气生存。为适应含氧量大幅降低的海洋环境,海洋生物种群和栖息地必须进行大幅调整,生物将大迁徙。种种迹象表明,人类如果再不重视保护海洋,海洋生态系统崩溃为时不远!(个人体悟仅供参考)2016年6月7日20:30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