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简史之交通和交通设施社会生活篇交通和交通设施饮食起居、衣冠服饰民俗和传统节日体育和游艺一、交通和交通设施随着人类社会交往大门的开启,人员交流、物资传播和信息传递也随即开展起来,交通也就应运而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多是以交通为先导的。通过民间和国家的力量,我国古代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水陆交通网。与此同时,各种交通工具和设施也不断面世,不断改进,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车、船业迅速发展起来,桥、驿站也大量出现,形形色色的交通民俗也逐渐形成。(一)交通的产生和发展“披山通道”、“刳木为舟”商汤——“服牛乘马”秦汉时期——“国家级公路”:驰道(宽50步,路旁每30步植一棵树)隋唐——驿路系统元代——驿道明清——官路春秋战国时的邗沟秦时的灵渠隋朝和元朝的大运河人工运河西汉时的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东汉的班超、唐朝的玄奘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中西联系的通道。唐朝鉴真东渡日本明代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泉州、广州、明州(二)古代的交通设施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道路交通需用桥梁作为联通的手段。古代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国大地众多的河流上建造起了无数形式多样的桥梁。拱桥、梁桥、吊桥石拱桥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安济桥)、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和苏州城南的宝带桥为代表;梁桥以西安的灞桥和福建的洛阳桥为代表;吊桥以四川沪定的泸定桥为代表赵州桥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595-60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的特点是“敞肩式”,即在大拱的两肩上再辟小拱,是石拱桥结构中最先进的一种。卢沟桥宝带桥灞桥洛阳桥泸定桥泸定桥人的一生是在坎坷与坦途中交替走过的,桥作为难关与坦途之间的媒介,往往成为人生大舞台中各种转折标志性的文化装置,人们把桥的实用意义和象征性意义联系起来,形成了“桥俗文化”。人们常把修桥铺路作为善行。广西平南的男子,成年后为避难求吉而自觉架桥,称为“免难桥”。中国古代也有情侣相约于桥的习俗,蓝桥、断桥、鹊桥等,都充满浪漫色彩,由此演义了无数爱情故事。“枫桥夜泊”,“灞桥雪柳”是传世久远的佳句。蓝桥《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可见,“蓝桥”一词已有两千多年。断桥鹊桥中国传说中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时,会有飞雀在银河上架起桥梁,让牛郎和织女得以相见,称作鹊桥,后来此一名词便引申为能够连结男女之间良缘的各种事物。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三)古代的交通工具车轿船1、车车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发明。我国是发明和使用车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安阳出土的商代战车战车复原图周朝初年金文“车”字春秋战车根据后李车马坑车复原,长3.04M,宽2.81M,车轸及四椅都是木质,车厢坚固,适应当时繁多而激烈的车战周代驷马车复原图轩车轺车辎车独轮车双缱独轮车2、轿轿,也称肩舆,是中国古代流行的另一种交通工具。李鸿章的官轿花轿八抬大轿3、船船是水上主要交通工具独木舟木板船郑和宝船复原图郑成功战舫郑成功战船队模型隋炀帝龙舟模型现代轮船始祖的车船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人,已发明了轮船。以船侧轮子的转动代替划桨,以轮激水前进。古称为“车船”、“车轮轲”。在这里,轮成为以连续运动代替间歇运动的机械。车船,中国在世界造船史上的又一大贡献,现在已是人们公认的现代轮船的始祖。车船增加远航安全的水密隔舱:造船业重大发明龙骨结构有操纵船舶回转功能的橹控制船航行方向的船尾舵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是一座横跨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杭州湾大桥200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2003年6月8日奠基,2008年5月1日建成通车,届时从浙江宁波到上海莘庄的陆路距离只有179公里,缩短了120公里左右,从而也大大缓解已经拥挤不堪沪杭甬高速公路的压力,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杭州湾跨海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Km/h,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m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m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除南、北航道桥外其余引桥采用30~80m不等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在离南岸约14公里处,设计有一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交通服务救援海上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旅游休闲观光平台。杭州湾跨海大桥创造了6个第一1、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长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己建的跨海大桥中位居第一。2、杭州湾跨海大桥地处强腐蚀海洋环境,为确保大桥寿命,在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设计使用寿命大于等于100年的耐久性要求。3、杭州湾跨海大桥50米箱梁“梁上运架设”技术,架设运输重量从900吨提高到1430吨,刷新了目前世界上同类技术、同类地形地貌桥梁建设“梁上运架设”的新纪录。4、杭州湾跨海大桥深海区上部结构采用70米预应力砼箱梁整体预制和海上运架技术,为解决大型砼箱梁早期开裂的工程难题,开创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二次张拉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工程“顽疾”。5、杭州湾跨海大桥钢管桩的最大直径1.6米,单桩最大长度89米,最大重量74吨,开创了国内外大直径超长整桩螺旋桥梁钢管桩之最。6、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10公里滩涂底下蕴藏着大量的浅层沼气,对施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滩涂区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开创性地采用有控制放气的安全施工工艺,其施工工艺为世界同类似地理条件之首。(四)交通民俗“父母在,不远游”“在家千日好,出外时时难”“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好回家。”水饺包着枣的粽子“早中”尚早尚俭尚快由于车的使用,出现了驾车的“御者”和拉车的“车夫”,此外,还出现了驾船的船家、搬运货物的脚夫等。车、船、店、脚、牙成为交通运输的五大行业。从事交通行业的人们还形成了很多禁忌。如宁波一带船工不穿袜子,因当地“袜”与“没”谐音,以免沉船。还有地方禁忌向船主打听何时到达,因“到”与“倒”谐音。吃饭时不许打翻饭碗,吃鱼不能说翻身,忌说与“翻”相关不吉利的话,以免翻船。有的船只还忌七男一女共乘船,惟恐犯了“八仙过海”的忌讳而被龙王责怪。题记也是一种交通民俗。很多文人在旅途中留意沿途的见闻和观感,从而形成了纪游和题字的习俗。他们在馆驿、客栈、酒肆、长亭等处,留下自己的游途观感,或只言片语,或短诗数行。这些题记抒发了文人墨客的情怀,留下很多优美的旅游诗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种种交通民俗都是当时人们观念的反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倍感行路难,缺乏安全感,对种种险恶表现了一种无奈,也寄托了自己的美好企盼和愿望,当然也掺杂着一些迷信的东西。另一方面,交通民俗也是我国古代交通发展变化的一种反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传统美德。一、交通和交通设施(一)交通的产生和发展(二)古代的交通设施(三)古代的交通工具(四)交通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