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看不见的污染——环境噪声【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2、知识与技能:借助生活经验、体验和实例,初步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区别,过程与方法: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乐音与噪声的辩证关系,渗透辨证思想的教育认识噪声、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内容的特点】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污染着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本节就是从这—角度切入主题的,同时希望教学中能借此渗透关于“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思想的教育。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本节内容的选择与展开几有以下特点:一是关于噪声的来源,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图1—16所示的内容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进行分析、讨论,并尝试将它们分类。其中既包括过程性要求,也包含一定的终结性要求;二是关于噪声的危害,希望通过借助一些简易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后再结合声音的级别加以展开;三是结合噪声的控制.增加了一个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关于这一活动.只有过程性要求);四是在习题中特意设置了一个调查学校受噪声污染情况的“活动性作业”,其目的不仅限于巩固和应用有关噪声的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与情感。【教学建议】1、关于声音的分类及其教学古典声学把世界上所有的声音分为两大类:若物体振动没有规则.呈非周期性,则相应的声音没有—定音调,称为“声”;若物体振动有规则.呈周期性,则相应的声音有一定音调,称为“音”。合起来就是“声音”。但是,世界上的声音纷繁复杂,有许多声音介于:乐音和噪声之间,比如人的言语,它既非乐音又非噪声,或者说既是乐音又是噪声。它包含了乐音和噪声的因素。因此,现代声学把声音分为三类:乐音、噪声和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音。以上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的。而从心理和音乐的角度来看,除了把振动呈周期性的悦耳好听的声音称为乐音外,还把某些振动呈非周期性的声音包括进来,如有些乐器(例如鼓、钹等)所发出的音响从物理的角度看,虽属于噪声。但它有一定的艺术意图,因此被看作是噪声性乐音。另外,从心理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除了把振动呈非周期性的刺耳:难听的声音成为噪声之外,还把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算作噪声,包括人们睡觉时或需要安静工作时外面喇叭的音乐声,以及强度过大使人难以忍受的一切声音等等。教学中应该注意:由于声音很难用精确的物理定量来划分,而心理评价又带有很重的主观成分,因而声音的分类通常只能是相对的。教材中既从物理学角度说明了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又从与生活联系更密切的环保角度对噪声作了说明。但这些均是不严格的。教学中也没必要过多纠缠于有关概念的辨析上。2、关于“噪声的来源”及其教学我们平常听到的噪声有三大主要来源: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机械的撞击和摩擦引起的,如织布机、球磨机、碎石机、冲床、打夯机;工业噪声有电锯、电钻等机器的运转和材料的切割、冲压时产生的噪声;也有由空气扰动或其他气流引起的,如通风机、鼓风机、燃气轮机等气体振动、工地爆破产生的2噪声;还有变压器、镇流器铁芯的交流电磁噪声等等.交通噪声有街道汽车.摩托车.水上轮船的行驶和呜叫声,铁路、机场附火车、飞机的强大噪声等等.生活噪声有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电风扇、电话、音响等家用电器声,人们交谈、呼叫、哭笑、叫卖声等。此外,还有战场的枪炮声、爆炸声等。教学时,可结合课本中图1—16和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列举周围的噪声从其来源,借此,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噪声的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的方式将它们进行分类。具体分类方法可以分成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3大类,也可以是工业生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社会上活噪声四大类,或名按别的标准进行外类。关于噪声来源的分类,“标准”只有过程性要求,没有终结性要求。我国的噪声污染情况:噪声被公认为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噪声是城市的主要噪声之一。城市道路和河道运输的噪声在中国已很严重,大部分超过70分贝。南方河网地带,船舶运输和鸣笛噪声有时高达80分贝。中国大中城市多有铁路穿越市区,火车驶过时,沿线声波声级提高20分贝,波及200米。市区与机场距离越来越近,有的城市上空已成飞机主航线,噪声级尚达116分贝,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噪声都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而实际上,中国城市的车流量接、仅为外国大城市繁忙街道车流量1/10。实测结果表明.中国大城市交通噪声高于国外大城市10分贝。3、关于“噪声的危害”及其教学噪声的危害作用人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噪声对人的心理效应。吵闹的噪声使人讨厌,烦恼,精神不易集中,影响工作效率,妨碍休息和睡眠.二是噪声对人的生理效应。噪声能引起耳聋.噪声还能引起疾病,会引起头昏、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状,并导致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更强的噪声几分钟后就会使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还引起眼球振动、视觉模糊、全身微血管收缩、供血减少。特强的噪声还会引起头部悸动、语言紊乱、神志不清、脑震荡、休克或死亡。三是噪声的物理效应。高强度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如超音速飞机的轰鸣声、爆破声等,会使建筑物的玻璃震碎,在特高强度噪声下.就连发声物体本身也可能因疲劳而损坏,并使一些自动控制和遥控的仪表和设备失败.火箭发出的极强烈的低频噪声引起的振动,往往会使导弹和飞船的飞行产生大幅度的偏离,从而造成发射失败.据有关资料:迪斯科舞会的声响平均为103dB,流行音乐会可达115dB。这些都会使人的脉搏加快,血压升高,长时间会损伤听觉。在设置噪声环境下测脉搏变化的活动中,应注意适当控制噪声的声强度。4、关于“噪声的控制”及其教学关于噪声的控制.“课程标准”较明确地规定了教学的终结性要求:“知道防止噪德的途径”。由于噪声(以及所有声音)体系都是由声源、传声途径、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所以噪声控制的手段也不外乎从这三个方而入手,教学中亦可以此为线索,并强调减弱噪声的最终目标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的响度,引起学生讨论,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及具体方法。首先对声源的控制。—方而人们采取各种行政措施来减少或回避噪声。如: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汽车在市内禁用喇叭。禁止重载汽穿行繁华街道及文化区,住宅区禁止商店和摊贩用声音作商业广告。另一方面,人们改造声源3入手,把发声体改造成少发声或不发声体,如以液压代替锻、冲,以焊接代替铆接,推广无梭织机,减小齿轮缝隙,压紧变压器铁芯等。还有用光信号代替声音信号,如用红绿灯代替哨笛或电铃。近年来,人们还研制出多种无声合金,这种无声合金有金属那样的强度和硬度,但是用铁锤去敲打它们时,它们却象橡胶那样安静无声。这些无声合金—旦解决好经济和工艺上的问题,就将给控制噪声开辟新的途径,我同科学家还研制出一种“无声破碎剂”,用它去破碎各种岩石,比使用炸药的噪声要小得多。从原理上讲,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可归纳为“隔、吸、消”。“隔”就是把噪声与接收者隔离开来。机器开动后,噪声一般通过两条途径向外传幡:一条通过空气传声,噪声由机器直接向空间辐射,到达人耳;另一条通过固体传声,由机器振动引起机座、地面振动.然后向空间辐射,传到入耳。如果将机船用隔声罩罩起来,这称为“隔声”,隔声罩常用密实、沉重的材料,如砖墙、钢板、钢筋混凝上等,它们不容易引起振动;而在机座与地面之间装上具有弹性的减振垫,这称为“隔振”。“吸”就是把声能吸收耗散掉,达到减噪目的。最常用的吸音材料;最常用的材料是多孔性材料。它的机理是让声波进入后在吸音材料的微孔中发生摩擦而将声音的能量消耗掉。教学中,有关控制噪声的途径还可以通过简易实验加以验证。实验可用玩具电动机做振动源,把旋转的电动机放在桌子上会产生较大的声音.将电动机用软泡沫塑料垫起.减少桌面的振动,噪声明显减弱(在发声体处减弱噪声)。将电动机置于空罐头盒上,使空盒成为声源,将罐头盒用软泡沫塑料垫上,再用软泡沫塑料挡在电动机与学生之间,发现噪声明显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通过以上实验,还应说明某些物体的吸音作用,以解释树林能减弱噪声污染(因为树木对声波有着较好的散射和吸收作用)。5、关于有源消声技术课本中图1一20所示,当音叉在耳边慢慢转动时,人耳所听到的忽强忽弱的声音实际是由声波的干涉所引起的。根据声波的干涉原理,科学家正在研究“以噪声治噪声”的消声技术。这项技术只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理论上的新突破,在加上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才日趋成熟,由昔日的“被动”控噪,发展到今日的“主动”控噪。目前,英、日、美、法等国在高级豪华的小轿车中已装备这个系统。美国还用此来消除空调器、抽风机、磁偏振成像系统、大功率冰箱等电器的噪声,以在小范围内取得“闹中取静”的效果。与其它控制噪声相比,有源消声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根据欲加控制声场的性质相应设计和改变系统的各种特性,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二是有选择性,例如可以在减噪的同时保证语言讯号及其他有用信号的“畅通”;三是可以减少对噪声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第二课人类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4【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应该怎么做。【教学方法】:采用质疑——思考——释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几组环境污染的图片1.大气污染2.沙尘暴(甘肃)3.山川荒漠化4.水污染(白色垃圾)讨论:这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反映了什么问题。生甲:图1说明近年来企业为了赚钱,向环境排放了过多的废气,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生乙:图2、3说明人类在发展生产时过度开垦土地,砍伐树木,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引发了沙尘暴,土地荒漠化。人类如果注意环境的保护,还是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的。比如,呼和浩特前几年的沙尘暴非常严重,经过这几年的治理,不断防风固沙,已经好多了。生丙:图4说明人们不注意环境的保护,把塑料袋随便丢弃在河里,造成了白色污染。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环境,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都要从环境取得资源、能源,再经过“代谢活动”将废物排入环境。一般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提倡保护环境必然会拉了发展经济的后腿;追求经济发展指标就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图片中,我们好象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其实不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我们先来看一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为富裕的物质条件,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类必须不断推动经济增长。经济的快速、稳定、协调发展可以为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而且广大公民在安居乐业的氛围中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也会不断增强;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足的自然资源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条件和良性的发展后劲。那他们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一)环境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与经济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系统。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人类为改善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不断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生产出各种所需要的产品,这就形成了社会的经济方面从环境中取得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又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质,5这种双向的物质循环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方面,都存在着经济与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其中,由大气圈、水田、岩石土壤圈组成的环境系统,是由生产、交换、消费所形成的经济系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失去环境的支撑,经济就会衰退。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与环境条件差的地方相比,具有经济发展的优势。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的地方与盲目开发、破坏环境资源的地方相比,能较长时间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的良性循环,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这种良性循环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