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资料1、环境监测: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或综合性的方法简短或连续的测定污染因子的强度(或浓度),观测和研究这些污染因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全部工作过程。2、环境监测的对象: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3、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4、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5、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环境污染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它的特点可归纳为:(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6、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就其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的复杂性等,其特点可归纳为:(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7、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8、优先检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9、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的总称。10、水污染监测的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2)对生产、生活等废(污)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污染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6)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仲裁监测,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11、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的原则: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方法成熟,抗干扰能力好,操作简便。12、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测定水体无机污染物的主要方法:(1)化学分析法。(2)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多种微量、痕量金属元素。(3)分光光度法:可测定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在常规检测中仍具有较大的比例。(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用于各种水体及底质、生物样品中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一次进样,可同时测定10~30中元素。(5)电化学法:在常规检测中也占一定比例,并用于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6)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将分离和测定结合于一体的分析技术,一次进样可连续测定多种离子。(7)其他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水体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方法:(1)气相色谱(G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它们是分离分析多种有机污染物的有力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适宜测定热稳定性差和挥发性差、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有机物,弥补了气相色谱法的不足。(2)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可以对复杂环境样品中的微量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3)其他方法:在常规检测中,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非色散红外吸收法等也有一定应用13、地表水监测方法的步骤: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调查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采样技术的选择14、地表水监测方案制定中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原则:(1)在对调查研究和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水域尺度范围,考虑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类型和采样点数量,并不断优化,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代表性环境信息。(2)有大量废(污)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支流与干流汇合处,入海河流河口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湖泊、水库出入口,应设置监测断面。(3)饮用水源地和流经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水域或河段,应设置监测断面。(4)监测断面的位置要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的顺治河流。(5)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资料。15、水样类型: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16、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A、加入生物抑制剂: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加入HgCl2,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对测定酚的水样,用H3PO4调至pH为4时,加入适量CuSO4,即可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B、调节pHC、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值,防止金属的水解。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17、水样预处理的目的:环境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得到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和消除共存组分干扰的试样体系。18、水样预处理的内容:○1水样的消除: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消解水样的方法有湿式消解法、干式分解法(干灰化法)和微波消解法等。○2富集与分离:水样中的待测组分低于测定方法的下限时,必须进行富集或浓缩;共存组分的的干扰时,必须采取分离或掩蔽措施。富集与分离往往是同时进行的。19、COD(化学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TOC(总有机碳)、TOD(总需氧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COD与BOD的区别:COD(化学需氧量)反映了水中受还原了性物质污染程度但只能反映能被氧化剂氧化的有机污染。BOD(生化需氧量)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COD与BOD的联系:都作为有机物质污染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TOC(总有机碳)与TOD(总需氧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20、底质:是指江河湖库海等水体底部表层的沉积物,它是矿物、岩石、土壤、的自然侵蚀和废(污)水排出物沉积,以及生物活动,物质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等过程的产物。水体、底质和生物组成了完整的水环境体系。21、底质监测的目的:通过底质监测,可以了解水体污染现状,追溯水环境污染历史,研究污染物的沉积、迁移、转化规律和对水生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影响,并为评价水体质量、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和趁机污染物对水体的潜在危害提供依据。22、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吸附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最主要的两大类。23、污泥沉降比(SV):将混均的曝气池活性污泥混合液迅速倒入1000ml量筒中至满刻度,静置30min,则沉降污泥与所取活性污泥混合液体积之比为沉降污泥。24、一次污染物: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常见的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物等。颗粒物中包含苯并【a】芘等强致癌物质、有毒重金属、多种有机化合物和我无机化合物等。25、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这些新污染物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物理性质完全不同,多为气容溶胶,具有颗粒小、毒性一般比一次污染物大等特点。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硫酸盐、硝酸盐、臭氧、醛类(乙醛和丙烯醛等)、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26、空气污染监测目的:(1)通过对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进行定期或连续的监测,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或环境规划目标的要求,为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依据。(2)为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以及研究污染物迁移情况提供基础资料。(3)为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质量管理及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27、空气监测布设监测站(点)和采样点的方法: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发、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28、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室温下饱和蒸气压超过133.32Pa的有机物,如苯、卤代烃、含氧烃等。测定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方法是用富集采样法采样,溶剂洗脱或热解吸出被测组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29、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30、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固体废物监测的原则:31、危险废物有害特征:(1)急性毒性(2)易燃性(3)腐蚀性(4)反应性(5)放射性(6)浸出毒性32、垃圾渗滤液:主要来源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填埋初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流入、雨水的渗入及垃圾本身的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污水,该污水成为垃圾渗滤液。33、渗滤液的特征:(1)成分的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垃圾组成。(2)浓度的可变性:主要取决于填埋时间。(3)组成的特殊性:垃圾中存在的物质在渗滤液中不一定存在;一般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在渗滤液中不一定有,例如:油类、氰化物、铬和汞等,这些特点影响着监测项目。(4)渗滤液是不同于生活污水的特殊污水。34、土壤组成:土壤是地球表层的岩石经过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长期的综合影响演变而成的。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种物质构成的复杂体系。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物质和生物。在固相物质之间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孔隙,孔隙中存在水分和空气。35、土壤的基本性质:吸附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36、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目的:(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目的是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由于废水、废气、废物、污泥对土壤造成了污染,土壤结构与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或者对作物造成了伤害,需要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物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3)污染物土壤处理的动态监测:在进行废(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及固体废物土地处理的过程中,把许多无机物和有机污染物质导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到达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做到既能充分利用土壤的净化能力,又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4)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情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37、土壤样品的预处理的目的和方法:目的:土壤样品组分复杂,污染组分含量低,并且处于固体状态。在测定之前于要处理成液体状态和将预测组分转变为合适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方法: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酸分解法、碱熔分解法、高压釜密闭分解法、微波炉加热分解发)和提取法(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和无极污染物的提取),前者用于元素的测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