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与新反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与反思原文载于:《思想战线》2014年第4期。摘要: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应当在方法论上坚持整体的、历史的、辩证的和实践的分析视角,围绕中国转型社会的运行逻辑,揭示社会与环境互动的复杂机制,深入探讨多样化环境问题形成的具体社会过程、社会影响、社会及其成员的反应状态与模式;深化公众环境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重视环境信息传播及其效果的研究;重视公众参与类型和过程的研究;关注发展的社会影响评估和复合型环境治理政策研究,以推动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并为中国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做出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突出贡献。关键词:环境社会学;环境治理;中国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13JJD840006)作者简介: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环境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100872)。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社会学发展非常迅速,涌现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环境社会科学相比,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其在中国社会学学术社区中的地位也日益彰显,但是仍有很大的持续改进空间。本文围绕环境问题与社会学、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状况、环境社会学的再思考、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议程等,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一、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点环境问题是个跨学科的问题,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问题的分析视角各有不同。即使是在社会科学内部,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也是不一样的。如何理解社会学呢?一般而言,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系统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在方法论上注重整体性与综合性视角。我个人认为,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对人的假定不同:经济学强调理性人,这种“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抽象的人;而社会学强调的是现实的人,也就是“人”总是生活在特定制度、文化与社会结构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塑造了人的行为、思想与观念。由此,要理解人的行为与观念就必须研究社会文化与制度安排。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环境问题,可以有几个最基础的视点。一是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社会差异的,社会学非常关注这样一种事实。虽然人在生物意义上具有共性,我们可以用“人类”或者“人口”这样的概念来指称个体的集合与存在,并分析其演变发展的规律性,但这样明显不是社会学的特色。社会学更加关注人的社会角色差异,并进而关注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差异。社会学看到的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承担着具体社会角色的现实的人,比如说城里人、乡下人,工人、农民、企业家、干部,富人、穷人,上海人、北京人,等等。所以,社会学在分析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分析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借用“人类中心主义”之类的概念,而是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及其社会机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差异具体表现为社会角色要求的差异,是受特定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所塑造的。人并非是天生地具有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生态中心主义倾向,也不是天生地要破坏环境或者保护环境。人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都是在具体的社会处境中作出的行为选择,一般具有社会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由个体理性所决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人、一些组织在破坏环境,而且他们也知道是不对的、有害的,但是仍然要继续其行为。这种现象就不能仅仅从所谓个体理性、价值主张的角度去解释了,需要深入分析不同的人所处的社会情境,以及塑造这种情景的社会动力。三是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之间的失调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在本质上不是一个人的“德性”问题。社会学的这样一种视点和分析路径,恐怕与哲学不同,它基于前述对于现实的人及其行为的假定。虽然不能否认人性善、人性恶或者自私、无私等德性与人的实际行为可能有着一定关系,但是社会学更加看重特定的人所处的特定社会情境,个人思想观念上的自觉与正确并不一定直接导致实际行为方式的改变。我本人多年从事公众环境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意识与行为之间总是存在着很严重的脱节现象。社会学更加注重结构性制约,更加注重分析人们行为背后的制度因素。实际上,一些设计良好的制度可以防止坏人使坏,而一些设计不好的制度却会使好人也变成坏人。关注制度结构分析也许能够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行为。四是环境问题具有社会建构性。虽然我们同处一个地球,地球上的空气、淡水、土壤、森林、矿产等等资源都是有限的,当这个地球的资源被耗竭、环境空间被挤占,人类社会就将面临崩溃,这正是生态危机的实际意涵。种种科学证据也表明,这种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具有客观性、严峻性。但是,世界毕竟不是平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即使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社会成员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面对不同的环境状态、处在不同的社会空间位置上、秉持不同的价值主张,其对什么是环境问题、什么不是环境问题以及优先解决何种环境问题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芝加哥的垃圾污染与北京市的雾霾有什么关系呢?北京人肯定不会首先去关注解决芝加哥的垃圾污染问题。在此意义上,特定环境问题的呈现也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社会学非常关注这种社会建构的过程、机制与社会影响。进一步而言,社会学者虽然不否认整体环境问题的客观性、严峻性,但是,更加关注在什么地区,什么人以什么方式讨论什么样的环境话题,这种讨论又有何影响?事实上,社会学者的优势也正在于此。二、环境社会学的发展状况关于环境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状况,可以分四个要点来讲,即:“三种学科定义”、“五个发展阶段”、“三个核心议题”和“三大中心区域”。(一)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定义我把它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社会学就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这是一种最基础的也是最为“实际”的定义,因为大多数自称环境社会学的学者实际上都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这样一种路径开展环境问题研究,由此积累的知识主要是社会学知识,环境社会学因此也是依托于传统社会学母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不过这样一来,环境社会学者更多地认同自己是一个社会学者,除了环境问题之外,他(她)也有可能随时转向其他问题的社会学研究。第二种观点是比较激进的,试图颠覆传统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主张基于环境对社会系统的决定性影响,以及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来重塑传统社会学研究,因此,它将环境社会学的英文名称确定为“EnvironmentalSociology”。这种意义上的环境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家邓拉普(R.E.Dunlap)等人是密切相关的,①他本人因此也被认为是环境社会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邓拉普等人所倡导的环境社会学,直接反对传统社会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指出传统社会学中虽有很多的理论流派,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都带有明显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整个社会学就是所谓进步、发展、现代化的代言人。他们认为,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和增长的极限,必须对传统社会学进行彻底改造,使之关注社会系统的生物物理限制,而改造后的社会学就必须是“环境社会学”。虽然今天的事实表明,邓拉普等人对传统社会学的“颠覆”效果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国际学术界,环境社会学产生重要影响并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正是与邓拉普等人鲜明的价值主张和强烈的批评态度密切相关的。邓拉普等人的立场已经成为环境社会学者的身份符号,对于凝聚研究者、巩固学术社区有着重要意义。第三种观点则是把环境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环境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社会科学群,实际上相当于“环境社会科学”。在国外,欧洲(特别是荷兰)的环境社会学似乎就非常强调社会科学对于环境议题和环境政策的跨学科研究。国内学者左玉辉、肖显静等,大体上也是这样理解环境社会学的,这从他们主编的教材中可以看出来。②很明显,这样一种对于环境社会学的理解,实际上严重忽视了该学科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在以上三种关于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定义中,我个人倾向于赞成第一种。一方面是为了强调环境问题研究的社会学特色;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并没有忽视环境资源因素对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二种观点所针对的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是体现在西方社会学中,尤其是早期渴望确立独立学科地位的过程中,社会学家们也许是刻意回避了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今天的社会学家没有理由,实际上也不可能再无视环境因素对于社会的影响,以及环境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复杂互动了。(二)环境社会学的发展阶段从世界范围来看,我把它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社会学产生到20世纪70年代。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环境社会学的史前阶段。虽然没有明确意义上的环境社会学学科,但是,一方面社会学的发展为环境社会学奠定了一些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另一方面,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关于环境问题和自然保护的经验研究。第二阶段是整个20世纪70年代。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环境社会学学科的确立阶段。随着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引起全球关注,不仅相关的调查研究不断增加,同时,邓拉普等人明确倡导发展专门的环境社会学学科,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卡顿和邓拉普1978年发表了一篇题为“EnvironmentalSociology:ANewParadigm”的文章,并在1979年的美国社会学年评中再次撰写专题文章。③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欧美的盛行,环境保护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抑制,美国政府的态度也发生变化,环境社会学的研究空间和可用资源都比较有限。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勃兴,整个20世纪80年代环境社会学学科一直比较低迷,以至于一些人开始退出这个圈子,但是依然有一些中坚力量在坚守,他们从更加深入的反思与交流中推进环境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议题进入公众视野,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再度抓住人们的眼球。联合国在1992年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更是将环境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学术界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热情也再度被点燃,环境社会学在学术共同体中也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此阶段,区域性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已经开始向全球扩散了,例如,北美的环境社会学扩散到欧洲、东亚等地,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也引起了欧美和中国的关注。国内早期介绍西方环境社会学的两本教材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出版的。④21世纪以来,可以说是环境社会学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重要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国内、国际层面的生态环境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西方环境社会学者的关注,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研究中国、印度、巴西、南非、越南等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二是环境治理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环境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对各国环境治理的条件与模式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在此阶段,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变得更加迫切,同时也更加艰难。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环境社会学社区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其中,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快速发展也是本阶段环境社会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环境社会学的核心议题主要是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反应,大致上是对应于环境问题自身的社会性发展的三个阶段,也与环境社会学学科发展的第二阶段到第四阶段相对应。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当环境问题浮现在公众面前时,人们最关心的是它们因何而生?所以,学术界的一个核心关切是解释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最初是从人口增长、技术进步方面找原因,后来又考虑到生活消费因素,再进一步发展出人类生态学的理论解释以及制度层面政治经济学解释、世界体系理论解释等等,都在试图解释环境问题产生的复杂的社会动力机制。到了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在继续探讨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的同时,又呈现了一个新的核心议题,这就是环境问题作为一种外部变量,对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影响?这里包括了两个方面以及相应的两个主要的理论解释:一是环境危害或风险的社会分配问题。是不是社会成员均匀地承受了这种危害或者风险?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不是这样,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可能更多地被暴露在环境风险之中,比如说美国大多数垃圾处理设施是建在黑人社区附近的。由此,学者们提出了环境公正理论。二是环境问题是否会直接地激起社会系统的真实反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