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学院工作的主线,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我院的现实状况,制订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便统一思想,协调部署,扎扎实实地推动我院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一.基本情况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2000年9月由原华中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环境工程系、原同济医科大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虚体)合并组建的新学院,下设四个系,三个研究所和一个中心实验室。设有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四个硕士点;建有一个省级重点学科和建设部重点实验室;是教育部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三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是多个与环境有关的全国和省学会及专业委员会的理事及委员的成员单位。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91人,其中中科院院1人、教授17人(博导7人)、副教授(高工)23人;在读本科生1300多人、硕士研究生180多人、博士研究生7人;实验室面积3000多m2、设备资产总值约600万元。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环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的环境状况比较严峻,许多环境问题是前人没有遇到过的。这为环境学科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创新空间。目前,国内不少大学对环境学科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发展势头迅猛。由于环境学科涉及面广,是个新兴学科,而合校后我校具有理、工、医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有可能在相关领域占领制高点。并校两年多来,学院重视学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通过学科建设大讨论凝练了学科方向,确定了以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为先导,重点发展水处理技术平台,力争在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环境生物工程和水处理技术与设备三个研究方向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水质处理与控制,垃圾处理集成化技术,智能建筑和环境与人体健康等方向有进一步发展的总体建设方向;通过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及“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申报逐步汇聚了学科队伍;通过即将实施的“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构筑了学科基地的框架,将为学院的学科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条件;通过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营造了学院的学术氛围。两年多来,学院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经费150万),面上项目四项;获省、部级科学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参与国家“十五”科技攻关、“863”课题多项,科研经费逐年翻番;SCI、EI、ISTP收录或引用的论文数分别为20余篇。这些为我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我院学科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①学科建设仍感艰难,学科优势不明显。客观上,学院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教师研究方向分散,拟建行动计划项目正在实施,没有博士点。主观上,学院学科建设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②在重点学科方向,还缺乏大团队、大思路、大项目,重大、重点课题申请命中率较低,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数量偏少。③学院支持学科建设经费有限。二.建设目标根据学校《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战略规划2001-2020》、《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1-2005》和“国际化”办学理念,结合学院己有的基础,我院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特点鲜明、充满活力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体系。经过五年的努力学科建设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个别方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为把我院学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规划我院学科建设的具体奋斗目标如下:1.2003年工作目标(1)做好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的实施工作,建好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理与治理研究基地和教学实验平台。(2)完成博士点的申报工作,争取环境工程博士点申报成功。(3)巩固和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和教育交流,争取有两个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项目。(4)营造学术氛围,邀请5-8名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支持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派出2-4名教师出国深造;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5)加大网络信息资源建设。(6)在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理与治理研究方向,组建大团队,申报大项目。(7)根据与国际接轨的行业要求,准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评估。(8)力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863”、十五攻关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被SCI、EI、ISTP收录论文15篇,申请专利8项。(9)补充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位,继续学校博士化计划,争取今年有2-3人攻读博士学位,1-2人获博士学位,争取引进学术带头人1名。(10)申报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招生。2.2004年工作目标(1)重点发展水处理技术平台,支持水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环境生物工程和水处理技术与设备三个研究方向,进一步完善学科基地建设。(2)积极参与学校数字化工程中心,洁净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生命科学与生物信息技术中心的建设和“211”工程的建设。通过多学科,多方位,多种力量的联合攻关,提高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博士点三个研究方向(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及设备、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特色和学术地位,筹划2005年环境科学博士点或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工作。(4)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和教育交流,争取获得国际合作基金,邀请4-6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派出教师、研究生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和联合培养博士生。(5)在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毒理与治理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和环境等离子体技术方向有所创新和突破,进一步建设大团队,开拓大思路,申报成功一项大项目。(6)完成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或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评估。(7)力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参与国家“863”、“973”等攻关项目多项,力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被SCI、EI、ISTP收录论文20篇,申请专利12项。(8)补充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位,引进“长江学者”1名,争取引进大师级人才1名。3.2005年工作目标(1)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科优势。对于重点学科方向的建设,把基础研究放在重要地位,以交叉和创新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以重大课题和重点项目进一步汇聚队伍,带动学科方向的建设,便1-2个学科方向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按照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这两个一级学科规划学院学科的发展,加快学科融合和改造现有学科的步伐,鼓励跨学科和跨院系的学科交叉,力争有2-3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筹建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适应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发展。(3)以重点建设推动面上建设,逐步提升环境学院整体实力,使水质处理和控制,垃圾处理集成化技术,智能建筑和环境与人体健康等方向有进一步发展。(4)在学院支持的学科重点建设方向取得1-2项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争取获一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5)完成已准备进行的本科教育评估,筹备环境工程的本科教育评估。(6)走国际化学科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实质性合作,走出去,请进来,争取与2-3个世界著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大型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我院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达到一个新的层次。(7)力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863”等重大项目1-2项,力争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万面有所突破,学术论文水平与档次进一步提高。4,以后几年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学院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方向的建设,争取产生3-5名在本学科学术造诣高、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形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争取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并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发展新的学科生长点,不断提高学院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力争有1个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1个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五年的努力,学院的学科建设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个别方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三.主要措施:1.精心组织实施“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我院“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己经启动,学院已经成立了——包括学院领导、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学位委员会主任、院教学指导委员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并实施项目负责制,由各项目负责人负责具体的项目建设工作,确保“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的建设效益。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一流的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学院将加大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在工作条件、院内分配、配套设施、人员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学科带头人更多地支持。同时,大力倡导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团队精神。3.以课题带动学科发展通过课题推动学科交叉与发展壮大是世界名校的通行做法,课题---学科---课题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产生成果和人才,有利于提升学科水平,也有利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应积极组织重大课题的申报,积极争取校外资金的共建投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使学院学科建设不断上新台阶。4.实行体制创新,把“教授治学”落到实处根据学科发展要求,逐步完善适应我院实际的基层学科组织结构,充分发挥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在教学、科研等学术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三个委员会的学术决策作用,使广大教师参与学院的学术管理。5.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学院的工作千头万绪,一切应按章办事,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与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如程序管理制度,议事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配制度等,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依。总之,通过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意识,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我们一定能够形成和突出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实现我院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