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蒋晓雷(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100)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处在新与旧的碰撞、彼与此的磨擦、长与短的较量之中,而在这种种复杂现象中如何冲开迷雾,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一、国学中的文化精髓对现代德育教育的意义中国改革开放在继续深入,各项事业都进入攻坚阶段,试验进入“深水区”。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国际化全面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态势下,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开发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焦点,终身教育、终生学习成为世界主流的当今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担当着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任。(一)汲取传统文化智慧,以独善其身国学管理伴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增长而翘然勃兴,融儒、法、道、易、佛、禅、兵家谋略及传统治国方略于一体。博大精深的中国国学,将为中国的经济持续腾飞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同时,其中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将影响当代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成才。时下,国学的热潮正涌动于媒体鲜亮的版面,大学的讲堂,甚至小学和幼儿园的“诵经”当中,顶级名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及中山等高等学府都开设了自己的国学速成课程;而一些小学也翻出了尘封已久的《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之类的启蒙学读物,在全球化声浪甚嚣尘上的今天大声诵读起来。从本国固有文化汲取智慧,列举有益于青少年的章节、片段、名句,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培育优良的社会道德氛围、为整个民族国家寻找一条植根于本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之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则莫过于孔孟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流传几千年的《四书五经》,而其中的“四书”又被儒家奉为“圣经”。青年人从国学中汲取精华,以独善其身。从对中国古代伦理观、人生观的极佳总结中,从蕴含了先哲对生命的价值的体验与反思中去细细地品读。(二)用丰富的传统道德伦理,引领青年道德理想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伦理道德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道德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特点是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在中国思想史上,“道”是指人们的道路,上升到哲学范畴时,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通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其中,指整个宇宙或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称“天道”;指社会运动规律的称“人道”。“人道”既然是社会运动的规律,自然也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准则。在我国思想史上,尽管也有讲“道”,这里仅指“人道”而不及“天道”,但大多数人认为“天道”与“人道”是合一的、一致的。所以“道”在伦理学的意义上,通常也就是指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德”与“得”意思相近,指主体的人对“道”的获得。由于“道”是事物运动的规律,获得了它,自能妥善地待人接物。因此,“德”具有办事得宜的意思。同时,“德”既然是主体对“道”的把握,那么,“德”自然也就是指个人的品质、品德。“道”、“德”两个字在先秦的著作中已开始连用,以后便成为伦理学上的基本范畴,虽然各家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大体上都不出当今所说“道德”的范畴。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特色,总体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性问题。其中包括对人的本性是善是恶的探讨,以及人性是否先天地具有等级差别的争论。人性问题,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中,被认为是确立道德准则、道德教育和修养方法的出发点,对此,各家各派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是道德起源和道德本质问题。其中包括:有人认为道德本于“天意”或“天命”的,有人认为是以人间关系为基础的;有人认为道德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才存在的;有的从人们物质生活状况来解释道德行为;有的人则认为道德是超越物质生活之上的,等等;三是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问题。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中,有一类只适用于一些特定的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关系;另一类则是适用于一切人与人的关系,如仁义、礼智、礼仪、廉耻等等。对于后一类[摘要]博大精深的中国国学,将为中国的经济持续腾飞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同时,其中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将影响当代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成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则莫过于孔孟的儒家思想了。青年人从国学中汲取精华,以独善其身。从对中国古代伦理观、人生观的极佳总结中、从蕴含了先哲对生命的价值的体验与反思中去细细地品读,圣贤的智慧如一瓶陈年老酒,不但让我们品尝真理的味道,而且在读后回味悠长;古圣先贤的智慧,仿佛一座丰富的文化艺术宝库,又如一眼人类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甘泉;好似遇见一位心灵上的导师,可以决定你未来的道路,甚至是你的整个人生。[关键词]现代社会;和谐视阈;道德伦理[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蒋晓雷(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第5卷第3期2010年3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igherEducationEdition)Vol.5No.3Mar.2010—124—道德规范,不同的派别所用的规范并不完全相同,据以作为出发点的基本规范也不一样。有以“仁”为本的,有以“礼”为本的。道德标准自然就是判别是非善恶的基本原则,围绕着如何辨别是非善恶,又有过“义利”关系与“理欲”关系的争论;四是道德修养问题,即关于如何提高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这一方面是指道德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是指个人修养问题。在个人修养中,又包括了外在的道德实践和内心道德情操的培养;五是道德理想问题。其中包括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探讨,以及对理想的道德境界的设想。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是逐步地深化着、丰富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是一种民族传统伦理,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曾在围绕融合各族人民和抵抗外侮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怀着这种道德情操,进行抵抗异族入侵,以至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三)以“大丈夫”的崇高精神境界,担当祖国未来之“大任”在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就修养问题,《大学》中有一段话颇为经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先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再者,曾被儒家奉为“圣德”的“中庸”之道,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发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孔子以中庸作为“排斥异端树立已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立质而反对'左'、'右'倾是无疑的”。[1]147反对“过犹不及”“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得“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1]145-146传统的道德培植了一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历史上形成的在民族心理、习惯、传统方面,在今天仍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我国传统的道德遗产之丰富,是无与伦比的。毛泽东同志还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的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珍贵的遗产。”[2]我们若能批判加以继承,有助于我们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共产主义道德。例如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和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等激励人们要有广阔的胸怀和坚定气节的名言,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阐述“共产主义的道德”时,就曾加以引用。又如: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讲到锻炼和修养时,刘少奇又说:“另一个封建思想家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着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要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3]132这里显然肯定了孟子所讲需要锻炼的思想,所不同的是,共产党人需要在革命斗争中去锻炼和修养,而青少年学生,是在现实生活这个大熔炉中锻炼和修养,锻炼其受挫能力,吃苦耐劳的意志和修养其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及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道德修养。再如,“慎独”、“克己”一类修养方法。子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这里指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所以,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即使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约束自己,不能做出悖离礼法及伦常的事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应当保持坚忍的定力,能够自持和自制。在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也是应当坚持的。刘少奇在论及共产党员是个人修养时,要求每一个共产党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3]133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8月2日《致萧军》的信中,也曾指出:“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身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4]这里所说的实际上就是“克己”。君子慎独,自持自制修忍功,忍者慎独的精神是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古人之所以要讲究“慎独”,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往往都是被一些客观的因素和伦理法则所约束,“慎独”则要求人们能在独自一人、无他人在场监督也自觉地遵守严格的律条。而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自持和自制则是一种对自我立法的服从,是对自己的约束,同时也反映出一个人自制力的大小和定力的高低。古人之所以强调“忍”,多半是出于对外在规则和律令的服从和惧怕,曾有人把“忍”字理解为“心字头上一把刀”,其思想背景也是这样去理解“忍”的。而在现在的社会中,真正的“忍”是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是真正地、由衷地出于自我本身的一种需要,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对自己成长成才是非常有利的。真正的“忍”者,都有一种“慎独”的精神,没有外界的影响而能“忍”不逾度,这是“忍”的最高境界,也是禅的最高境界。真正的人生,需要的是一种自持的定力。不在物欲诱惑面前迷失本性,这是生命的最大造化,也是人生的最大智慧。中国的道德遗产,如同整个中国的古代文明一样,在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要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落脚生根,成为广大人民内心的情感和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除了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条件之外,还必须和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我们学习国学,批判地继承道德遗产,辩证地扬弃,在学习研究中国伦理思想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才能古为今用,有益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品读国学典籍,启迪人生智慧国学宝库中,记载着丰硕的历史故事,蕴涵着我国古代人们为人处世的许多精华。我们读国学典籍,看他们上演着的一幕幕历史话剧,听他们一席席谆谆话语,无不折射出为人处世的道理。透过他们,我们可以从更高的角度立身处世,更明智地处理人际关系,更轻松地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在这些精彩纷呈且发人深省的历史小故事当中,你不妨如品茗般地去品读此书,别有一番心境。在你品读之余,或叹、或悲、或笑、或哭的情态之中,也许你就对人生、对为人、对处世有了新的感悟……用智慧去品读历史故事,你能省察古人为人之道,体悟今生处事之法;用智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你的视野会更开阔;用智慧的思维去思考历史,你的见解会更深刻;用智慧的为人去感受历史,你的人气会更兴旺;用智慧的处世去审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