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的重要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现代教育家也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呑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倡导:“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强烈而又稳定的兴趣后,他就会对数学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大胆的探索,并兴致勃勃地去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发挥情感积极作用,培养学习兴趣和信心。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的兴趣。在生活中,我常常和孩子打成一片,和他们做游戏、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打开他们的心扉,让孩子感受我对他们的爱。让他们愿意亲近我、喜欢我、信任我,并把我当成他们最好的朋友。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学。多与学生沟通,跟他们交朋友,真正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才不会感到有压力,才会乐于学习。2.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树立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我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拾阶而上,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经常有一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我肯定后,从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高兴,并且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但是也有些后进生很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用放大镜去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上进心,并努力学习。学习成功得到快乐并树立信心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把激发和培养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获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把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末。1.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奥秘和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先出示情竟图谈话:“星期天,天气很好,小明和小红带了很多好吃的去郊游。”紧接着提问:“你们知道他们郊游都带什么好吃的了吗?”当学生轻松回答后,教师再问:“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怎么分才公平呢?”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回答出平均分、每个人分得同样多才公平,学生分:小明和小红分别得到一瓶水、一个苹果、两个橘子……,当分到蛋糕时,学生为了符合老师所说的公平的条件,会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每人分得半个蛋糕。”这时,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提出一瓶水、一个苹果、两个橘子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紧接着追问:“半个蛋糕用数怎么表示呢?”郊游的情景符合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开课时能很快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听故事情境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通过情境教学,在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前两个问题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第三个问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原来的分得的结果可以用自然数表示,而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不能用自然数表示。“半个蛋糕怎么用数字表示呢?”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所以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地求知欲望,把学生的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引入到一个未知领域。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2、动手实践、探索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使学习活动中迈出可喜的一步。而要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时找准增趣点,挖掘学习内容内在的“趣”,而操作活动正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例如教学“认识1/2(二分之一)”时: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写成分数是1/2,短短的横线就象一把刀,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另一半也是这个饼的1/2吗?2.自主活动,巩固1/2的意义:(1)请用一张正方形纸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彩色笔涂上喜欢的颜色(2)成果展示:谁愿意把你的成果贴到黑板上,并说说你是怎样得到它的1/2的?追问:涂色部分是它的1/2,空白部分呢?3.为什么不同形状都可以用1/2来表示?4.创设争辩情景:“把一张纸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对吗?”5.联系生活: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1/2表示?学生举例。这个环节顺应学生的思维,回味并理解二分之一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由对具体蛋糕的认知过渡到对图形的的认知,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辩一辩,...说一说等自主活动让学生明白二分之一的实际意义,同时明白要得到分数必须平均分。这样既遵从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也适合中段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在教学“自主认识其它分数”:1.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学生自由回答。2.请从桌上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任意选一种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你喜欢的分数。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展示成果(贴、写)。这一环节让学生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分数主要是学会迁移类推,教师顺思而导,学生顺思而学,既引导学生学会“思”,再顺着学生的“思”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的“思”得到升华和提高,从而使知识得以解决。通过学生的“思”而发挥学生的学,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于小学中段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只靠观察和思考是不够的,往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领会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意义和法则。学生的实践操作最大的特点是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3、归纳认知、拓展延伸,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犹如一首优美的乐曲一样,好的结尾可以鼓起学生思绪之翼,使他们对课堂内容遐想联翩,留下的袅袅余音。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在课尾找准延趣点,让学生回味无穷。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的归纳认知环节时:1.刚才同学们创造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点?2.象1/2、1/4、1/8、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我们今天重点学习几分之一。这些分数都表示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学生介绍分子、分母、分数线。3.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帮助小学中段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养成反思学习过程,质疑问难的好学习。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的拓展延伸环节时:1.说分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用几分之一说一句话。如我家有三口人,我占全家人口数的1/3。2.找分数。从数学乐园的情景图中找出分数,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多媒体展示情景图。新课标指出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个环节的贴近小学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他们生活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信息为主要内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生活性和参与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巩固对分数的认识。这样,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添并延续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善于激趣、增趣和延趣,必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巧于课始抓准激趣点,课中创造增趣点,课尾找准延趣点,必将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尾,趣犹存的迷人境界。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数学学习过程如品尝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样,有引人入胜、情趣盎然的开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经过,耐人深思、余味无穷的结尾。这样的课,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也会因孩子的积极参与、主动建构而显...得生动活泼、异彩纷呈、魅力无穷。小数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