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基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坚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规定性,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第一,关于坚持怎样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和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性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基本内容:2、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的生动体现。它是指马克思主义者们创立和发展的、经受了社会实践反复检验所证明了的那些科学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共同揭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3、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基本原理的外在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与其它思想体系根本区别的标志。•第一层次是阶级性(党性)、实践性、科学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层次是开放性、发展性、创新性。第二,关于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1、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2、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3、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必须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1、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2、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3、关于人的本质学说•4、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5、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6、关于处理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的原理•7、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8、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9、关于执政党的建设理论主要讨论两个重要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灌输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个人全面发展是与个人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涵义是指每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和谐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具体来讲,包括三个部分:–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个人的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二)人的片面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1、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人的本质逐渐从全面萌芽到片面发展。–原始社会:人的本质是全面的但没有充分发展;–原始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前:人的本质在早期社会大分工中逐渐片面化。共同劳动原始社会共同财产无差别商农工分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牧分工农手分工脑体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内部分工内部差别私有制•2、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被扭曲,成为片面、畸形的人。–1)资本主义分工极端发达使人畸形化;•2)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的需要极端贫乏。–占有成为人的唯一需要;–对立成为人与人的唯一关系。3、资本主义是人片面化、畸形化的根源,也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1)生产力条件•2)掘墓人4、人的全面发展和资本主义的灭亡、共产主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1)人类社会与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告别,利己主义不再是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事物对于人不再仅仅是需要,而具有审美价值。•2)人把自然和他人作为自身的一部分加以拥抱,人与人、人与自然不再是对立而是共处。•3)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不再需要奴隶般地服从于分工,告别畸形发展。•4)教育与生产系统结合,使人们能全面发展才能。(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1、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历程,也同时使人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的历程。片面发展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共产主义•2、无产阶级革命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首要目的,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幸福的应有之意,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阶段无产阶级的重要任务。•3、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并不断创造着各种必要条件。–生产的目的: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生产资料占有:人民共有–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人成为资料的主人,不是追求利润的工具–时间:空闲时间增加,不再被资本强占–社会关系:集体•4、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避免人的片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与分工紧密相连,分工则与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教育水平相连•5、社会主义社会尽管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可以提出某些要求,以寻求渐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本学科中的意义1、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的价值;2、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标:人的发展,主要是人的智力、人认识和改造自我的能力以及人的文明程度的增长;3、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任务(人的自由与解放)和阶段性基本任务(培养“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素质教育有何启示?思考二、“灌输”理论•(一)“灌输论”的形成发展过程•1、理论源头:马克思、思格斯的有关思想•2、初步形成:考茨基的贡献•3、完善发展:列宁的新概括•列宁重申“灌输论”的时候,正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地方党组织中小组习气浓厚、工人运动分散性和自发倾向普遍存在、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经济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经济派推崇西欧的伯恩施坦主义,迷恋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满足于分散状态,醉心于经济斗争,忽视无产阶级运动的政治任务,否认党的领导作用。工人运动中的自发倾向助长了经济主义,经济主义思潮的发展又加剧了社会民主党人的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使党进入一个混乱、瓦解、动摇的时期。•他明确指出,同伯恩施坦主义一样,俄国经济主义的实质是要腐蚀社会主义的意识,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宣传社会矛盾缓和论,硬说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是荒谬的思想,把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缩小为狭隘的工联主义运动。“这就完全等于资产阶级民主派否认社会主义运动的独立自主权从而也就否认它的生存权;这在实践上就是想把刚刚开始的工人运动变成自由派的尾巴。”•(二)列宁“灌输论”的基本内容:•1、工人运动不可能单独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列宁认为,“‘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甚至原始的骚乱本身就已表现了自觉性在某种程度上的觉醒”。但自发性和自觉性毕竟不同。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社会主义学说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优势使无产阶级不得不进行理论“灌输”。–“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自发的工人运动容易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控制,“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因此,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要把自发的工人运动变为自觉的革命运动,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5、理论“灌输”务必与工人运动的实际相结合。–“对于怎么办才能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这个问题”,列宁的回答说,社会民主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为了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分,又以宣传员的身分,既以鼓动员的身分,又以组织者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三)关于“灌输论”的责难及与之之辨•1、灌输论是“唯意志论”的责难–责难:主要是来自于俄国经济学派以及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等人。认为“灌输论”夸大了革命运动中自觉性的作用而忽视自发性,夸大革命进程中的主观因素作用而忽视客观因素,犯下了“唯意志论”的错误;后者甚至指责这中错误是导致后来的斯大林后期中央集权的独裁主义政党理论和个人专政的重要原因。•反驳:•第一,灌输论强调自觉性的重要作用,但是是以肯定自发性的作用为前提的。“从个方面全力支持广泛的和自发的群众运动,因为在资本的压迫下,只有这种运动才能真正唤醒、推动、启发和组织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充分信任革命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第二,灌输论虽然肯定通过灌输革命理论来启发革命意识和革命热情,但并不否认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作用。•产生该问题与《怎么办?》一书的表述方式有一定关系。•2、“灌输必然导致教条主义”的责难•责难:该论断来自于卡尔•柯尔施。柯尔施以其马克思主义阶段理论为基础,认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包括列宁等人)并没有促进无产阶级意识的重新觉醒,相反将马克思主义倒退到了第二阶段,即把意识当作现实的消极反映,认为党的任务是把真理强行灌输到工人头脑中去。因此,他把矛头对准了“灌输论”。–他公开宣称:“灌输论”是在革命实践远远落后于革命理论的情况下被提倡的。“在这种情况下,考茨基和列宁这样‘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便从临时的需要中得出永久的美德。他们不遗余力地捍卫这样一种观点,即社会主义只能由于工人运动密切相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外部’灌输给工人。”因此,“‘马克思主义’——当它被工人运动所正式接受的时候——在‘不是别的,而是现实历史运动的一般表述’(马克思)的意义上,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真正的理论。相反,它一直是‘从外部’以预先设立的形式被灌输的意识形态。”简言之,工人阶级从“灌输”中得到的不是与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革命理论,而是与革命实践脱节的教条。•反驳:•首先,柯尔施“教条主义”说的理论前提即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理解,是不科学的。–其一,他不加分辨地将所有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招牌的政党、运动、思潮、流派的历史,统统描述成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历史,这就泛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因此,他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其二,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描述为一种单一的线性运动过程,并且将整个第二国际当作这一过程中的一个“衰败”环节,完全抹煞第二国际的历史功绩,对待历史采取了形而上学的、非历史的态度。•其次,柯尔施对“灌输论”的具体指责不成立。–柯尔施将马克思主义的“衰败”归咎于“灌输论”,这是毫无根据的。列宁强调社会主义理论不能单独地从工人运动产生,意指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之外,还必须以丰富的人类文化知识为前提。这样的前提对于工人来说,显然是不具备的。列宁虽然肯定科学的革命理论要从工人运动之外“灌输”给工人,但他从来没有将革命理论看成是独立于工人运动之外的东西。相反,他一再重申:正确的革命理论,只有密切联系真正群众性的和真正革命的运动的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再次,对于“灌输”给工人运动的理论,列宁从来没有将其当作教条。–列宁多次重申: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他也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引导走这条道路的是什么样的阶级力量;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3、“灌输过时论”的责难•责难:“‘灌输论’过时了”,这种观点在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颇为流行。其根本理由是:“灌输”强调的是一元性、强制性,市场经济崇尚的是多样性、选择性,两者根本相悖。•反驳:•首先,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并不排斥“灌输论”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性。–一个社会的主流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