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绪论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探索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1.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主要是受教育者的角度。2.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是从教育者的角度,研究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一)意识形态性(二)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践性,就是指它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原则性。(三)综合性(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知识整合)什么是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集中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案例分析:1.美国的意识形态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2.日本韩国意识形态教育(国民教育)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体现1、内容上: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教育(如总统就职演说),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反共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宪法》和《独立宣言》是最高经典,宣传三权分力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2、实施规定上:对教学计划有明确的硬性规定;对教师、校长、督学有严格的政治道德要求并以此作为重要的选拔标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举例1950年,提出“在远东,反共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启蒙日本国民。”中曾根康弘内阁时期,为改变日本“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地位,提出建设日本成为“国际国家”,因此要教育国民必须强化国家观念,宣扬天皇权威,灌输国民的“国际意识”。近年来,日本官方行为的关于“靖国神社”的性质阐释、“半官方行为”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体现出其政治意识形态上的政治大国地位的诉求以及对历史合法性的粉饰。思考:如何评价“淡化意识形态”的观点?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基本理论形成发展理论方法理论管理理论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A、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B、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C、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在西方的萌芽与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主要讲“宣传工作”、“知识武装”,在现代意义上理解,即部分地阐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哲学把无产阶级当成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1995年人民出版社,P15-16。··19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每个参加同盟的成员都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1958年人民出版社,P572。···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1995年人民出版社,P606-607。2、列宁时代,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被压迫阶级的即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解放运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7卷,1990年人民出版社,P15。··“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卷,1984年人民出版社,P155。···党要“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6卷,1986年人民出版社,P54。····“只要在我国还存在文盲现象,那就很难谈得上政治教育。这并不是政治任务,这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谈不上政治。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1987年人民出版社,P200。3、斯大林时代,全面提出“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概念并广泛使用,并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1934年联共(布)17大会议:“我们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任务是:(一)把党的理论水平提高到应有高度;(二)在当的一切环节中加强思想工作;(三)在党的队伍中不倦地宣传列宁主义;(四)以列宁的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党组织及其周围的非党积极分子;(五)不要掩饰而要大胆地批评某些同志离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倾向;(六)不断地揭露敌视列宁主义的派别的思想和思想残余。”——《斯大林全集》中文第1版,第13卷,1956年人民出版社,P321。下午班第一次课(二)建党初至建国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建党初期:没有军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发动工农革命运动,主要采用“宣传工作”和“政治教育”的概念。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要依托“农会”开展“政治教育”;在黄浦军校设“政治部主任”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三湾改编”后,正式确定“党指挥枪”的基本原则,党的任务确立为“武装夺权”,因此,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主要使用“政治工作”。(三)建国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三次转变第一次转变:1951刘少奇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1957年毛泽东在《正处》中予以肯定和全面阐发,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说服教育和引导的方法,以及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和根本出发点的认识。第二次转变:1957年4月《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出台,反右扩大化开始,以“阶级斗争”代替“团结-批评-团结”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方针;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则“政治挂帅”,开展“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的斗争;1959年庐山会议开展了一场以彭得怀为核心对象的“反右倾”活动,开展了对党内干部的阶级斗争;尽管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到1966年初进行了一系列反思和调整,但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依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指导,在思想领域依然错误批斗,并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上升为唯一指导方针,在工作方法上出现了很多非人道的、野蛮的、残酷的形式。整个20年历程中,“政治工作”成为最主要的概念。第三次转变:1976年粉碎“四人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冲破了“两个凡是”,确立了“实践真理标准”,“思想政治工作”重新恢复为主要概念,并逐渐减少了“政治工作”的使用范围。华国锋提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80年代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思考:建国以来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几次转换,说明了什么问题?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1、政治工作一定阶级、政党和社团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所进行的活动。2、思想工作一定阶级、政党和社团根据一定的目标,通过有意识的影响活动,使人们思想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国家,为了实现本阶级的目标,通过教育活动,用本阶级的思想去影响广大社会成员,使其接受它并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形成一定的行为意识,从而支配人们自觉地去行动的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与前两者的关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政治工作包含思想性政治工作和非思想性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包含政治性思想工作和非政治性思想工作;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则为思想政治工作。尽管现实中无法对此做绝对的区分,但至少明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领域。政治思想工作一定的阶级、政党和国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对广大民众所进行的动员、组织和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1(教材):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民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思想,进而用以指导人们行动的活动。定义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团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之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前者包含后三者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理论教育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部分但不可取代前者。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可以通用,但后者更宽泛。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分析1、本质:因阶级或政党的需要而产生,是阶级利益的非暴力实现形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阶级性,不仅实施者代表一定阶级意志,而且表达着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教育思想和内容。2、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分工的重要分支,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广泛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以及对人自身的塑造来实现其价值。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知识与技能思想品德物质财富生产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政治素养精神动力品德态度意志动机情感…………精神财富生产劳动对象:人与社会劳动工具:文具、电脑等等劳动者:人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生产3、元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二为“开发潜能、发展素质”。因此,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内容:(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和教育活动的指导性。(制约客体的发展方向、速度、等级和途径等。)(二)教育客体在接受教育时表现出来的能动性1.教育客体能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主体的教育,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2.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客体会对教育主体产生反作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能动性缺失”(一)思想和行为1.思想。(1)思想的概念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理性认识和观念。(2)思想的特点①能动性。②主体性。③可塑性。④暂时隐蔽性。⑤传递恒值性。①能动性。第一,自觉主动地认识世界。第二,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第三,具有内在制约性和发展趋势的前进性。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②主体性。第一,多角度性。第二,层次性。第三,阶段性。③可塑性。人的思想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化。④暂时隐蔽性。它在特定的时空领域内不易被人觉察。⑤传递恒值性。(?)2.行为。(1)行为的概念行为,是指人在环境刺激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自身机体作出的连续反应过程。(2)行为的特点①目的性。人在某种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②主动性。人的行为不是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能动地改造世界。③持续性。行为在思想支配之下未达到目的之前,能持续进行。④有序性。行为总是遵循一定规律进行的。⑤可预测性。行为发展的轨迹事先可以预测。⑥差异性。不同个体的行为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思想和行为的关系相互依托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