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ContentsPage目录页诸子百家第一节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二节2贵和尚中的精神第三节3诸子百家第一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为了壮大实力,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打破了原有的贵族政治体制,使得原本几乎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的庶民可以发表政见并参与政治决策。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相互影响,致使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4一、“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动荡与变革的时期,此期间能达到中国文化的巅峰状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提供了历史舞台。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5二、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西汉司马谈将诸子百家概括为“儒、墨、道、法、名、阴阳”六家,东汉班固又补充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形成了十家有影响的学派。6(一)儒家孔子,春秋时期兴办民学的第一位教师,用“和”与“中庸”思想培养出三千多个弟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张:礼、仁、仁政、性善论、养浩然之气、法后王、性恶论。7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8①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②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③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④修身论方面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具体表现9(二)墨家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学说创始人,主要代表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的利益和思想,重视劳动技能培养,主张节用。代表人物:墨子。主张:“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务——国家之富,人民之众,行政之治”;“兼相爱,交相利”。10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尚贤兼爱明鬼尚同非攻天志非乐节用非命节葬11墨子主张兼爱,这与儒家的仁爱有明显的区别。墨家的兼爱不分等差,不分亲疏,不分先后,他们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爱人之道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爱人的理论,正是造成天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12(三)道家老子,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道”;《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无为而无不为”;“小国寡民”。13“道”是人生的真谛,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无为即不要有所作为,对世间的一切都不要尝试作任何的改变,顺其自然。价值取向是道法自然行为取向是超世无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14(四)法家韩非子,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代表人物:李悝、慎到、商鞅、主张:法、术、势。申不害、韩非。1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是指立法大权归统一的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诸侯分权的政治局面即将结束,郡县制将要完全取代分封制。韩非的法治思想:它是在战国末年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它的理论核心是通过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即“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圣人执要”,是指中央政府的权力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即实行君主专制独裁。16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二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天”这个生命主宰者的敬畏与崇拜,也包含着对自然之“天”的能动适应和遵循。中国哲学认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这样解释天人合一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17一、天地化育人人为天地所孕育,直接体现的是一种众生平等、万物与我一体的思想。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彼此相通、血肉相连。人与人、人与万物都处于和谐、均衡和统一之中。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其人生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8二、人道与天道相统一“天道”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人道”则指人类社会所遵循的道德原则。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则纯任自然。道是天、地、人这些自然之物的混成和总称。《周易》里有两句话最能说明中国古代哲人对“人道”与“天道”相通的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道与天道统一如何做到“人道”“天道”相统一?有人问孔子,该怎样为政呢?孔子回答:“用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就是典型的“人道”和“天道”相一致的理论实践。19三、遵循天道,追求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方法要求我们在与自然打交道时,尤其是涉及利害关系时,应怀有敬畏、顾惜之心,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对自己的行为要加以节制,同时应反哺自然,从而达到万物并育、天人和谐。20网开一面其实应该叫网开三面。据说商汤有一天看见一个捕鸟的人,四周都设了网,想要把飞鸟捕尽,商汤看到此情景对捕鸟人说,你不可能把天下的鸟捕净,鸟是我们的朋友,你就向东方设网,把西、南、北的网撤掉吧,然后心中默念:“鸟,你愿意往左飞就往左飞,愿意往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才进入网中。”这个故事传开后,天下诸侯觉得商汤是一个比较有仁爱之心的君王,就归顺他建立了商朝。这个故事说明中国古人对万物是有仁爱之心的。网开一面21在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中国古人还强调“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指出一种既符合人类利益,同时又顾及自然生态利益与价值的行为才是可取的,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在探索天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22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我国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实践“天人合一”思想和智慧的典范。都江堰工程遵循“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略,使其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其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江堰23贵和尚中的精神第三节TransitionPage过渡页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以中庸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和而不同”为基本内涵,把追求统一、稳定、和谐视为最高目标。这种思想理念经过系统化与理论化,成为一种客观精神力量,使得在这种理念孕育下的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以整体为本位,着力维护整体利益,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这种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是极其重要的。24和而不同“和”是和谐、统一,“同”是相同、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孔子的和谐观不仅将“和”与“同”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基本标准,而且指出了真正的和谐是以承认社会矛盾和差别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其所追求的是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是矛盾多样性的统一。25以和为贵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和谐的终极关怀是实现持久和平。26人与自然相辅相成于“和”人与人相处贵在“和”人的自身修养重在“和”社会发展贵在“和”天人合一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人伦和谐是伦理的价值目标。“和”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天地万物生于“和“和”是世界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宇宙的根本规律。27中华文明倡导的“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精神,都是以和为贵思想的体在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教合一,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营养;民族价值观方面,以礼待人,承认与吸收任何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治国之道方面,倡导兼容天下。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以和为贵、重和去同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