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吴敬梓和《儒林外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不仅是清中叶唯一一部长篇儒林小说,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第一节儒林小说的产生一、儒林小说指一种表现封建文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小说。题材内容重在反映儒林中人坎坷曲折的经历,以及在功名富贵利诱之下迂阔陈腐的思想和委琐卑下的灵魂,进而描写世态,讽刺时弊,以抨击批判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二、儒林小说的发展在明末清初已露端倪。章回小说如《醒世姻缘传》等世情小说中,已有不少片段直接反映儒林状况;文言短篇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专写儒生,对科举制度也有所抨击;话本小说反映儒林生活者也较多,如“三言”中的《老门生三世报恩》等。特别是华阳散人的《鸳鸯针》,全书四卷十六回,其中三卷十二回皆反映儒林生活,论者或称其为“短篇儒林小说”。到清中叶,这些涓涓细流汇成奔腾澎湃的大河,产生了全面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与命运的讽刺巨著《儒林外史》。三、儒林小说的产生原因科举制度的没落程朱理学及八股制艺明末王学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道”,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屡次痛骂八股文,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儒林小说正是这些因素,尤其是进步思想具体化、形象化的产物。社会原因思想原因作者原因文学原因第一节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一、生平:吴敬梓(1701至1754),字敏轩,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被同族视为“败类”。吴氏为全椒的名门望族,祖上曾经极为显赫。在吴敬梓曾祖时代,兄弟五人,四个是进士,其中进入鼎甲第三名即探花的正是吴敬梓的曾祖父。吴敬梓的祖父辈三人,一名为举人;而曾祖父的另一房中则又有两名进士,而且其中一名是榜眼。一个家族,两代出六名进士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吴敬梓对此追念不已,在他的词《乳燕飞》中自豪地说道:“家声科第从来美”。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吴敬梓二、创作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解释《诗经》的著作《诗说》七卷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初以抄本流传,现存《儒林外史》最早的版本是嘉庆八年(1803)刊行的卧闲草堂本,共五十六回,第五十六回作者问题有争议,现在通行本为五十五回。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一、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儒生形象热衷功名(把科举作为荣身之路)、苦苦追求、终获成功的腐儒,如周进和范进。一、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通过周进贡院痛哭,死去活来;范进中举傻笑,狂奔疯跑,及中举后两人命运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在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的同时,波及到对当时人伦关系及恶劣的社会风气的揭露,表明科举制度是如何毒化了社会风气,使人们都成为趋炎附势、眼热心冷的势利小人。从而认识的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心灵,控制知识分子命运的罪恶。二、《儒林外史》把批科场与批官场结合,有力说明科举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南昌王太守新官上任,衙门里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高腰汤知县沽名钓誉,枷死无辜的回民师傅。严贡生强圈王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房产。官绅形象贪官污吏:贪婪成性、敲骨吸髓的贪官猾吏,如王惠、汤奉等。土豪劣绅:戴着科举功名的帽子而横行霸道、堕落无行的在乡士绅,如严贡生、严监生、张静斋等。严贡生是一个典型。张静斋劣绅形象三、揭露科场败将自命风雅,沽名钓誉,趋贵附势,招摇撞骗的丑恶行径,解剖了科举僵尸上的赘瘤。匡超人由善良淳朴青年,变成卑鄙恶劣文痞。王德、王仁假道学的虚伪面目。杜慎卿的假真名士的嘴脸。王玉辉被八股文化蔽塞了人性、人情,劝女殉夫尽节。沉迷于八股文和封建礼教而自害害人的迂儒,如王玉辉、马纯上等。在八股科举制度下由纯朴而堕落、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以匡超人为代表。儒生形象在功名上不得志,但也不打算像周进、范进那样苦熬苦挣,而是投机取巧,以刻诗集、结诗社或品评艺人的“色艺”等形式,混充名士,互相勾结,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莺脰湖名士,娄三、娄四公子;西湖名士,景兰江、赵雪斋;莫愁湖名士,杜慎卿、季苇萧等。“名士”形象四、描写在科举功名是读书人唯一荣身之路的社会里,许多士人为科举所累,受尽穷困和侮辱。倪霜峰,做了37年的秀才,最终流落在南京靠修补乐器为生。六个儿子死了一个,卖了四个,剩下也一个过继给人做儿子,被搞得家破人亡,受尽了困穷和屈辱。鲁编修父女,亲自课读四岁的儿子。第三节理想文士与市井奇人一、塑造了一些轻视功名富贵,具有一定叛逆性格却又带有封建阶级正统气味的所谓“真儒”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首回读书人王冕,是个学品、人品俱佳的理想人物。是作者心目中知识分子的典范。杜少卿:轻财仗义,鄙视权贵,拒绝皇帝召见;注《诗经》敢于批驳朱注;与妻手拉手游清凉山旁若无人。该形象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二、赞扬了部分功名富贵圈以外善良淳朴或有一技之长的市井小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进步倾向。沈琼枝: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对抗世俗,敢做敢当,自食其力的女性。四个“市井奇人”:季遐年(写字)、王太(围棋)、盖宽(绘画)、荆元(弹琴)。他们自食其力,多才多艺,安贫乐道,高雅脱俗,是知识分子高雅生活“琴棋书画”的化身,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文人化的市井平民,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道路,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第四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一、杰出的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一)据实摩写,情伪毕现。就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从具体的情节发展和场面中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作者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爱憎倾向,让人物自己表演。如第十四回写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节,作者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表现,讽刺了迂腐儒生的可笑而又可怜的本质特征。(二)通过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达到讽刺之意。对同一对象的矛盾态度对照:梅玖对周进的前倨后恭;胡屠户对范进的前骂后夸;堂皇言辞与卑鄙龌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三)通过合理的夸张来显示它的讽刺意味。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事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中了举并点了学道的范进连苏轼也不知等。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例如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四)《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甚至还体现在小说人物的取名。王德、王仁——忘德、忘仁;亡德、亡仁严监生、严贡生——严致和、严致中昏朽的“二进”竟然名“进”,而且姓“周”姓“范”,“周”有“方正”,“范”为“范式”的意思,这就是鲁迅说的“婉而多讽”了。二、“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结构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有关人物的退去而结束。虽然是长篇小说,实际上近于许多短篇小说的连缀组合。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二、“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结构(一)《儒林外史》虽然由一个个故事组成,但有一个中心贯穿到底,这个中心就是反对功名富贵,反对科举八股文,反对封建礼教。依据这一主题,小说第一回便写了王冕的故事,目的是要确定全书的意旨,并把他作为臧否人物的标准。第五十五回(尾声)塑造了四个市井奇人,他们也反对科举功名,主张自食其力,前后呼应。中间五十三回则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二、“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结构第二回至第十七回写钻营科举者和贪官劣绅,如周进、范进、王惠、严贡生等人;第十八回到三十回写“名士”的庸俗无聊,如匡超人、权勿用等人;第三十一回至第四十六回写理想人物,那些厌弃官场,辞却富贵,品格高尚的人,如杜少卿等;第四十七回至第五十四回写社会的腐败,从头到尾主线清楚,在这条主线的统摄下,把复杂的社会生活组织在一起,结构虽有些松散,但还是完整的。二、“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结构(二)一组组的人物故事中间有过渡,如第一回写王冕,第二回写周进,至第三回,周进退为次要人物,由他引出范进,第三、第四回主要写范进,同时又引出严贡生,第五、六回严贡生成了主要人物。故事之间转换自然,环环相扣,人物关系主次分明。而且每到一定的段落,就描写一次比较集中的事件和聚会,如第十二回“大宴莺脰湖”,第十八回“西湖宴集”,第三十回“高会莫愁湖”,地三十七回“登泰伯祠,第四十六回”登高会“等,把某一阶段出现的人物群作一汇集。三、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儒林外史》是“颇同短制”,而且集中叙写的是一类人,即士人,于是作者在个性的“鲜明”上做足文章。范进出场的肖像是“……一个童生,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冻的乞乞缩缩。”语言的描写,胡屠户的前后不一,表现了他的势利;动作的描写,周进见到梦寐以求的贡院考房的号板“不觉眼里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把老童生内心酸苦绝望与希望倾泻无遗。显示同中的不同:几对兄弟,杜慎卿与杜少卿,一个忸怩作态,一个率性真诚;严监生与严贡生,一个是胆小而吝啬,一个胆大而贪酷。虞育德与庄绍光,庄绍光是露一份钦奇磊落,虞育德显一份自然淳厚。就是同类型中境遇相似的人物,也写出他们细微的区别,而显示他们不同的个性。两个终生不第的秀才,马纯上迂腐得可笑,王玉辉执着得可悲。四、《儒林外史》的语言特色《儒林外史》是一部通俗长篇小说,其语言几乎全为白话。吴敬梓长期生活在安徽、江苏,属于江淮方言区,但是《儒林外史》的语言的主体,则是当时的官话;书中出现的方言,也是经过提炼而较为规范的。因此,它不是方言小说,而是前人所称的“国语的文学”,“模范的国语读本”。《儒林外史》的语言形象、生动、简练而富于讽刺意味,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全书仅三十余万言,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复杂的关系,交错的情节;清晰明白,绝无含混。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吴敬梓纪念馆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