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学日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毫米的认识今天开始讲新课,学生上课的状态好像还没到位,可能是刚开学的原因吧。幸好知识点本身不算很难。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估测,实际测量体会和感知豪米的含义或表象。并建立1豪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它与厘米的关系。最后一点就是懂得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按教材要求,我的预设的教学环节是:先估再量,接着才引出毫米,最后是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学会简单的换算。本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不多,而且心想有以前的厘米为基础,应该不会浪费很多时间,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并没我想像中那么容易,可能真的是学生状态没到位吧,也可能是开学的第一节新课,自已也啰啰嗦嗦的。按预设,我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数学书的长宽厚。其实这种猜已经是一种估了,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有的学生真的是胡猜,而的数感比较好的猜得的结果就比较靠谱。我进一步引导:以前老师说过,一个食指的宽大约就是一厘米,现在你们能不能用你们的食指去度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和宽?这也是教给学生一种估的方法,也就是说结合自已的生活实际,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度量。最后再用尺子验证自已刚才的猜和量。这个环节所花的时间还真不少。而且还要组织好课堂纪律。因为学生一拿尺子量的时候就开始蜜蜂叫了。没办法,五十多个人的一个班。能不嗡嗡嗡吗?接下来一个环节才引出毫米,正如书上所引导的: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又要让他们拿出尺子出来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小格。再嗡几分钟,我数了三下,让他们把尺子藏起来不要让老师看见,这时课堂才安静下来。最后讲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进行单位的换算了。如1厘米=10毫米,那么2厘米呢?三厘米呢?反过来呢,四厘米等于多少毫米呢?这种换算一点就通,还不算难,比较难的是这一种,如:52毫米=()厘米()毫米,或者反过来说3厘米4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呢?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才想起要让他们说说在生活当中有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随意讲了几样有代表性的物品让他们选填单位,并强调1厘米,1毫米,1米的比较标准。在选填单位时要记住:1厘米大约是你食指的宽度。1毫米是一个一分硬币的厚度,1米大约是你手臂伸展的长度。记住这几点,在选填单位的时候就不容易出错。课基本上是能按预设的那么上,但效果还是不尽人意,作业做的一道是先填单位,一道是判断题,判断看尺子的刻度的。结果很多学生做第二题的时候做错。细心看看题目,原来问题出在:量度时,当尺子没对着零刻度时应该怎样看尺子。我回头想想自已在上课第一环节中确实没提到这一点,难怪学生也忽略了。填上合适的单位正确率的人挺多的。这节课要讲的内容还是挺多的,不能一下子都让学生掌握,刚开学,还是慢慢来吧。分米的认识这个知识点的要求跟前面毫米的认识大体相同,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分米产生的含义,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一节课上完下来,才觉得单位的换算是最难的,想想,学生在二年级才学过米和厘米,现在忽然就多了分米和毫米,学生脑子就会有点乱。虽然课堂上对这几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我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但一实际换算的时候还是出现很多问题,可能是第一课时的原因吧,昨天上完分米的认识新课,今天又讲了一节练习课,才觉得好一些。我想还是不能按教材那样教,要把单位的换算提出来作一个例题来讲,把第6页的第4题当作例题来讲,讲这两例之前,先出几道题热热身,也是作一个铺垫,如以下这些题目:第一组:52分米=()米()分米,37厘米=()分米()厘米,28毫米=()厘米()毫米。第二组:1米3分米=()分米,4厘米8毫米=()毫米5分米6厘米=()厘米学生掌握了前面的知识点后,再讲单位的换算就容易多了。分两种情况来讲,第一种:当单位不同时,先化单位再计算。如1米-2分米=()分米,计算时首先看前面计算的单位同不同,不同就要先化单位,问题是问多少分米的话,就要把前面的单位都化成分米再计算,1米等于10分米,所以1米减2分米就得8分米。第二种情况:当单位相同时,先计算再化单位,如14厘米+26厘米=()分米,计算时也是首先看看前面计算它们的单位同不同,相同的话可以直接计算,然后再化单位。计算好以后再看看问题是问什么?14厘米加26厘米得40厘米,问题头号的是多少分米,因为1分米等于10厘米,所以40厘米就等于4分米了。讲完自设的两道例题,可以做一些对应的练习。刚开始时也要对应着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进行练习。最后再综合地练一练。下周一再巩固一节相信会更好。1千米到底有多远?——千米的认识这个知识昨天讲了,今天讲练习。看来这个知识也是超出我所预想的,本以为比较容易,因为前面所学的长度单位相对来说都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千米相对来说是所学的最大的长度单位,在孩子的心目中可能是很远很远才用到千米的。昨天讲完却不然,与我所想有些出入,可能1千米在孩子的心目中真的太远太远了,根本搞不清楚1千米到底有多远,是一个什么概念,老师也不可能上课的时候真的带着50多个孩子出去走走,学校的操场一圈也只有200米,得跑5圈,上周让体育老师带他们跑了一圈,那些家伙说累得不行。上课的时候也跟孩子说了从学校到附近的新世纪广场大约就是1公里,而从课室门口到操场沙池那一段距离就是100米。这个知识点可能还要家长密切配合,我已发了校讯通让家长有时间的话开摩托带孩子走一走,或坐公交车实地感受感受。(只可惜我们这的公交车站并不是1公里一个站)真正体会一公里大约有多远,所以做作业有学生在选填单位时做错一点都不奇怪。只能通过多练习补过吧。不过,也要告诉学生哪些地方常填到千米,比如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我们可以填千米,还有河流、铁路等,还有问交通公具每小时行驶的速度,一般而言也是用到千米作单位。没办法,对于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来说,孩子真的觉得很抽象,只是觉得1千米很远远,到底有多远真的没一个实质上的概念。只能用这种死办法了。不知其它同行有什么好的方法。真想听听人家怎么教的。吨的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吨”,这个知识还是容易理解的,要建立吨的质量概念,可能有前面的基础吧,相对于千米来说,重量单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好理解些。上课可以按教材出示那样,先以故事引入,然后让学生自已阅读书上11页的内容,知道1吨=1000千克后就能知道小动物们能不能过桥了。故事讲完后老师一定要多举些例子,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要让学生对吨这一单位真正有一个感性的认知的话,如书上所说的,如果一个学生体重是25千克的话,那么40个学生的体重大约就是1吨了,我跟小家伙说,40个同学的体重,我们全班有四个组,那么三个组的同学体重大约就是1吨了,那些小家伙“哗”,这么多同学的体重才1吨啊,可见1吨有多重了。除了书上所说的两头牛约重1吨,两匹马和一头熊共约1吨,老师还要跟那些小家伙说1头鲸50吨,一头大象大约是4吨,此外,还要告诉学生货车的载重量、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通常也要用到吨作单位,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吨”这个质量概念应该能建立在学生的头脑中了。以上这些例子平时课前还要经常读一读,否则的话那些小家伙真的很快忘掉。包括前面所学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最好用小黑板写好,课前都拿来读一读。最后要讲的是单位的换算,因为克与千克也是千进制的,所以这个单位换算不算很难,学生也不容易像学长度单位那样容易混淆。可以把13页第2题的第3、4小题作例题讲,再补充两种类型的,如:1吨400千克=()千克3400千克=()吨()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几天讲两位加和三位数加,知识点不难,主要就是会连续进位加,让他们记住要加进上来的1,在二年级的时候就教过他们了,可以从下往上加,先把下面的进位1加了,一会就不会忘记了,这样教有好也有不好,平时计算率准确的同学这个办法就很好,但如果平时计算率都不是很准确的同学一样还是会错,如:98+75=173,学生在计算个位8+5得13,向十位进1,按刚才从下往上加的方法,十位上就是1+7+9=17,1+7得8,8是记在心里再的9,因而有学生也容易算错,如果从上往下加的话,就是9+7得16是看着加的,不用记在心里再加上1就容易加了。所以从下往下加也是相对于大部分平时计算率较高的同学来说的,对于学困生来说从上往下加是比较好的方法,但一定要强调记得加进上来的小1.可能有的同学会能凑成十的先加,但这样也会乱,养成这个习惯的话,以后加数一多可能也会忘记加全所有的数。所以如果用凑整的方法来算的话也是不保险,几种方法一对比,可能按从下往上加的话准确率高一些吧。但对于抄错题的学生真的不知有什么办法,不知各位有什么高招?请不吝赐教一二。万以内的减法万以内的减法,教材分为三个例,第一例是没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第二例是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第三例是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这几个例都是连续退位减,知识点本身不难,但计算的准确率总是很低,后来发现错的最多的是不够减时不往前一位借,不点上小圆点,做题时就很容易出错。特别是中间有零的减法,有的小东西很奇怪的,做到中间也就是十位不够减时,就不会向百位借,更不会点上小圆点,这样做到百位时就很容易出错。所以计算时一定要强调不够减时一定标上小圆点,然后记住两句话:头上有点少了一,零上有点看作9.(为什么零上有点看作9,在讲例题时要说清数理,个位向十位借时,十位是零没有的借,就要向百位退一当十,这时十位才有数可向个位退一,通俗地说就是借上借,所以就变成了9了。讲这个数理有学生难懂的话可以以三个人借钱为例子会更好理解些)学生懂得数理的基础上记住这两句话,计算时就好些。另外,这一单元还有一个知识点,就是向学生渗透估算的意识,我认为最好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讲,另外再补充几道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一练,形式最好是先估算再准确算一算,最后比较一下,如果估算这个知识放在加减算竖式一起讲的话,我认为这节课没什么侧重点,鼻子眉毛一起抓,最后什么都抓不着。还有书上24页的那种口算方法也只略略提一提就可以了,这个知识已经渗透了简算知识了,而且所涉及的数目也比较大,不是一般学生能接受得了的。所以我认为也不要一定让学生接受。总而言之,这套教材我觉得真的不是很好用,很多时候还要自已重组教材来讲。不知道各位有无同感,或者说我这样处理教材行不行?好不好?加减法验算这个单元的知识点都不难,但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总是很难以提高,除了学习知识的基础问题外,计算的习惯与学习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加法验算,那些不认真的小家伙真的把人气得没话可说,第一次计算出错,第二次再调换加数位置再计算一次时,想都不想就照抄原式的答案就算是验算完了。用减法验算时也出现一样的情况,有的家伙不是认认真真去计算,他只是把和减去一个加数后,不想也不看,照抄别一个加数就算完事了,也不管原来那个答案算得对不对,对于这些学生真的不知怎么办,而且在改作业的时候也很难判断出他们是否真正认真验算过。只从个别一些学生作业中,凭他们有没有写退位点和进位1中看出。有时真觉得这样很无奈。同样讲减法验算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用加法验算时,他们也是不管自已原来计算的差是否正确,就直接用差加减数后,照抄被减数就算了。用减法验算也出现那种照抄的问题。不知怎么办?各位同行,请问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检验出学生是否认真进行验算?四边形的教学这个单元分为五个知识点,一,四边形,二,平行四边形,三周长,四,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五,估计。这五个知识点环环相扣。一、四边形的教学:引入情境教学后,把图中的图形抽象出来,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就是有四条边,四个角,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就是四边形必须是封闭的图形(这对后面讲周长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教学中抓住这两点进行就可以了,书中的例1的处理,我认为还要跟学生复习一下的就是,我们所学过的几何形体知识,一年级所过两类,一类是立体图形,一类是平面图形,所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几个面,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平面图形只有一个面,先搞清楚这些再上新课例1比较好一点,否则的话学生的脑子会乱。例2的处理,我认为不妨放一放,因为这样分类好像没多大意义,学生很多图形的特征都没学,教材把一堆四边形让学生分类,而且要说出理由,我认为难一点,当然,他们可能大体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