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賞析之美秀美術館10412359何清忠10412347陳志文從日本美秀美術館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贝聿铭先生是美籍华人,与生俱来的东方文化背景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郁的感情。因此,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也有所体现。贝聿铭是现代主义设计的最后一位大师,但是他在讲究功能主义的同时,能够将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精神进行有机地结合,并不局限于表面的历史元素的堆砌和迭加,而是真正地将中国文化的精粹内化在自己的建筑作品中。美秀美術館•美术馆的入口只有一条路,要到达美秀美术馆,需要走过一条两旁布满了樱花树的弯弯曲曲的幽径,再穿越山洞,走入一条能够将我们引领至另一个世界的隧道,横过一座反悬索天桥,方可到达这个人间天堂,有“曲径通幽处”之意味。(一)曲径通幽•连接美术馆的,是壮观的长200米的隧道,还有120米的斜拉桥。隧道呈弧形,由于建筑的体量偏西,而入口在东边,因此一开始看不到馆身。美术馆入口要到隧道的末端才豁然呈现。特意把入口通道拉长,让馆身时隐时现,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因此,尽管有电瓶车可以代步,大部分的访客会选择从停车场步行到艺术馆。这样最后一刻才显露真身的设计在日式庙宇里十分常见。行人一般不能直接进入主建筑,而是随着步道的曲折逐渐抵达。(二)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正是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初衷,当他第一次置身于信乐群山的包围之中时,他就很感动地说:“这不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桃花乡如出一辙吗?”因此,贝聿铭希望引用“世外桃源”概念,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地上天国。(三)桃花源记•远离尘嚣,美秀美术馆在绿油油的信乐山岳中若隐若现。美秀美术馆的80%建筑物是埋藏于地下,这是因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及吊桥,美术馆的入口便映入眼帘。当走近的时候,便会在长满松树的山坡中瞥见玻璃的屋顶,恰似中国古代的传说、地上的天堂——「桃源乡」。这真是中国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典故的精彩再现。(四)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贝聿铭先生有意识地在设计中将美术馆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美术馆是建筑上两个方向的壮丽体现:建筑物耸立于自然中,同时亦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我觉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相通之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人类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因此,人类设计的建筑物不应该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应该是与自然完美结合、相互交融、浑然天成的。(五)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贝聿铭先生说:“日本传统的建筑师善于将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及景色融为一体。因此,我十分尊重日本民族的思想、文化及传统。”日本传统的设计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是同宗同源的,中国江南的苏州园林将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和美学标准演绎得淋漓尽致。贝聿铭先生设计美秀博物馆时,在营造意境、经营位置、和处理手法上与苏州园林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自然、不做作的审美标准。从不强求轴线对称、规整,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形式美,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之境。(六)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我认为美秀博物馆有“禅”之意境。有山,有溪谷,其中雾气萦绕,此情此景仿若中国画之意境。每一天,太阳在云海中出现,信乐开始了新一天。在浓雾中,群山变得若隐若现。而山之守护神,传说是隐居于山岳之中。尽管美秀博物馆,处在群山环绕之中,整个建筑低调、质朴、纯粹、空灵、静寂,如果想去参观,还得长途跋涉,穿过深邃的山洞、步行过山谷中悬空的吊桥,才能一览博物馆的庐山真面目,但是有心去观赏博物馆的游客会非常享受这个徒步追寻艰辛的过程。(七)“禅”之意境•这与中国的寺庙一般都藏在深山老林之中的用心良苦相契合。首先,深山老林远离尘世喧嚣,是一片净土。更重要的是,要让尘世的人们在攀爬的过程中,享受路途的艰辛,继而净化心灵、一洗尘世喧嚣之浮华、慢慢让人获得一种怡然自得、超然度外的精神愉悦。美秀美术馆也是为了让人们在欣赏人类最珍贵的精神瑰宝之前,先体味一下追寻过程中的艰涩,待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刻,才能真正体会到苦尽甘来的酣畅淋漓之痛快。(八)深山藏古寺總結•整个建筑既渗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又极具日本建筑的风格特色,比如美术馆的屋顶就学习了被称之为日本民族建筑精华——桂离宫的形态特征。有人说在美秀美术馆里,从接待馆到入口,要经过蜿蜒曲折的路线,穿过深邃的山洞、步行过山谷中悬空的吊桥,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后才能一览博物馆的庐山真面目,这完全是因为这块地的特殊地形。但有心之人就会发现,日式的庙宇也有类似的处理,通往内殿的路一定是曲曲折折的,要么是拾级而上,要么是不断改变方向。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刻意地对艺术、建筑和自然之美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