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如何在专业课程教案中实现教书育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编目录什么是课程思政........................................................................................错误!未指定书签。课程思政的实质与方向............................................................................错误!未指定书签。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之上海经验.................................................错误!未指定书签。华南师范大学: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路径....................................错误!未指定书签。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课程思政”教案改革........................................错误!未指定书签。复旦: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错误!未指定书签。高职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策略探究....................................错误!未指定书签。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1/24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年提出。课堂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上海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重心由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转变为注重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在此进程中,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理念也越来越清晰。第一阶段:年起,启动实施“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上海于年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教育”),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两纲教育”十年来有一个核心理念,即“学科德育”理念,就是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根据各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所蕴涵的德育资源,上海编制了学科德育“实施意见”,逐步修订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统一,为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所有课程实施学科德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在总结过去余年上海德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最重要的经验是要提升德育实效性,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合进各学段、各学科。第二阶段:年起,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聚焦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年,上海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以此为契机,在“两纲教育”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的顶层内容体系构架,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着眼纵向衔接。紧密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依托各学段德育工作基础,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重点在学段的纵向衔接上下功夫。二是“横向贯通”。就是要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网络空间)之间打通。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强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作用,着力提升第三课堂的网络教育内涵。三个课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第三是“三位一体”。就是要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优势,加强家2/24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挖掘社会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育人的综合效应。这个阶段的探索,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主要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阶段政治课程的衔接,重点解决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知识简单重复、层次递进不明、与学生身心发展匹配度不够等问题,切实提升大中小学德育实施的有机整体性。第三阶段:年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年)》。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构建三个制度体系:一是以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为本为重点,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育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二是以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形成科学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管办评”制度体系;三是以加强资源共享,促进融合互补为重点,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制度体系。在三个目标体系中,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核心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案全过程,充分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这个阶段之后,上海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认识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案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案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案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课程思政的实质与方向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3/24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案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将高校课程分为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两大类别,其中显性思政课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思政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既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又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育人价值,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一、显性思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优势所在,应该是高校所有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功能,应着力破解以下难题:一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衔接的问题,重点是与中小学政治课程的衔接,要解决好知识重复和内容侧重点的问题;同时要做好本科课程与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即如何体现步步高、步步深的要求。二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内部横向贯通问题,重点是四门本科生必修课程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如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尤其要发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优势,这门课程汇聚了其他各门课程的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他各门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应当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改革的“示范田”。三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的相互关系,真正体现学科、学术、学生三位一体。四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运用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资源,为讲好思政课提供有效支撑。二、隐性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施“课程思政”,既要强化显性思政,又要细化隐性思政(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发掘高校所有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集中于“点”“线”的瓶颈,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变为一个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的过程。综合素养课程改革,重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一是要制定综合素养课程建设价值标准。围绕体制机制、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以及教案方式等方面,修正通识教育体系,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显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使命。二是要打造好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中国系列”品牌课程邀请各条战线名师大家走向讲台,从各个角度讲述“中国方案”,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自信”,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三是要加强综合素养课程教师团队培养。专业课程,注重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一是根据自然科学课程和哲学社4/24会科学课程不同特性,分别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二是编写试点课程方案和教案指南。从教案目标、教案内容和环节、教案策略与方法、教案资源分配等方面制定试点方案,编写教案指南。三是在试点基础上,从教案资料、教案策略、教案组织和教案评估等方面提出带有相关建设意见的方案。“课程思政”是上海在推进德育综合改革进程中,从区域实践层面产生的工作理念,目前还在探索阶段,既缺乏严谨的学术论证,也未形成完整的制度设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案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我们持之以恒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坚定了信心。我们将着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发挥党委主体责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贯穿教案科研全过程;要进一步加大试点力度,形成课程、专业、学校三个层面试点经验;要健全课堂教案管理办法,从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案督导听课、教案纪律约束等方面建立规范性制度安排;要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形成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要加强研究,阐明“课程思政”的学理依据和建设内涵。最终,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之上海经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是摆在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5/24道难题。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下大力气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路子,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本报今日起开设“聚焦高校思政教育”栏目,报道其中的典型做法,敬请关注。“姜老师把亲历过的浦东开放开发、申办上海世博会等故事讲得生动接地气,我从中感受到上海多年来的变化,这正是中国改革进步的缩影。”听完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主讲的“读懂中国”形势与政策课,电子信息专业大一学生方荣耀收获满满,赞不绝口。近来,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上海高校涌现: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人文中国、智造中国、读懂中国、中国道路……不仅强化显性思政,将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而且细化隐性思政,深入发掘通识课、专业课的育人资源,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和对于国情的贴切把握,赢得大学生热捧。一、传统思政课上出新面貌上海在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即通识课)及专业课三类课程功能定位,从内容建设、教案方法、师资团队乃至互联网手段载体运用等途径推进改革,着力实现全课程育人。作为“”思政课中的“”,形势与政策课在部分高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上海交通大学推出“读懂中国”课程,把传统的思政课上出新面貌。该课程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类内容建成个教案模块,每个模块分别配套文稿与课件,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印象深刻。前不久,姜斯宪讲授第一课《卓越全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