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艺术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陈一墨提要对艺术宗教和哲学的关系研究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以让我们了解它们各自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而艺术与宗教与哲学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其共同之处表现在哲学与宗教本质上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其差别表现在哲学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宗教则诉之于信仰,艺术则信仰自由而宗教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品种,即是它们联姻的产物。三者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关键词——艺术宗教哲学自然认识领悟心灵信仰自由起源情感思维方式形象一、从起源上看宗教与哲学的摇篮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古希腊,哲学从宗教脱胎而出,逐渐形成了思辨的特色,但始终没能摆脱宗教的影响,例如毕达哥拉斯不仅是一个数理哲学家,又是一个宗教神秘家,柏拉图晚期思想也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古希腊后期,特别是大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逐渐和来自东方的犹太教相融和,宗教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原始宗教也是艺术起源的摇篮,艺术与宗教,在起源中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巫术活动或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巫术和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中世纪的西方世界,宗教成了绝对权威,其他一切包括艺术和哲学都必须为宗教服务,哲学成了宗教的奴婢。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逐渐打破了教会的黑暗统治,艺术与哲学再次摆脱宗教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至今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和哲学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身发展的轨迹,而宗教逐渐被边缘化,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否就能说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不再需要宗教?在单一的科学理性统治下,宗教到底有没有价值?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要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要有清晰的界定,必须弄清楚它们各自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发挥的功用。二、从情感表现上看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作为审美的艺术,它在内容上的重要特征,就是情感性,即以情动人。中外文论家、艺术家对此多有论述。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阿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罗丹则明确指出:“艺术就是感情。”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家们,把艺术表现情感看得更为重要,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表现情感的形式。”艺术的情感属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情感对于宗教来说,也同样重要。宗教信仰产生的条件之一,即为宗教情感。也就是说,宗教信仰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宗教不是简单地要人们从观念上承认超自然物的存在,而是通过情感,使信仰者从心理上体验到自己同超自然实体的关系。只要使信仰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或安慰,超自然物就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宗教情感是宗教信仰产生的动力,宗教信仰是人们对信仰的对象的情感态度的结果。由于宗教情感和艺术情感所注重的都是人的情感,因而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灵与肉问题,成为宗教和艺术共同探讨和表现的主题。不仅如此,艺术审美情感同宗教情感,还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理的需求,成为人们心理的需要和精神寄托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说,艺术审美情感与宗教情感在非理性特征上,也存在着内在同一性。而哲学从产生起就打上了人类理性的烙印,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哲学是从思考万物本源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什么要思考万物的本源?因为远古时代的人们生活在一个非常不确定的环境,天有不测风云,常常居无定所,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以他们要追问那个可靠的根基,寻求精神的安定。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说泰勒斯首创了一种寻求万物本源和归宿的哲学。泰勒斯要追问的是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什么?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是什么?这正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觉醒。通观整个哲学史,哲学思想的发展都是人类积极思辨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使然。由于人类理性在哲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逻辑推演便成了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一种哲学思想的建立,首先就是建构一套概念体系,依靠这套概念体系进行推理,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一点颇像自然科学,只不过自然科学的概念体系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哲学的概念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哲学的重点不是研究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是要突破这种关系,超越这种关系,达到一种终极所指,但仅靠概念的推演又永远达不到,因此最彻底的哲学还是要走向信仰。三、从思维方式上看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理论方式、精神——实践方式、艺术方式和宗教方式。马克思在这里将宗教的思维方式与艺术的思维方式相提并论,是因为宗教与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在把握世界的方式上非常接近,有着比其他意识形态更为一致的地方。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是艺术思维的重要特点。艺术创作的整个思维活动,都是在想象和幻想之中进行的,离开了艺术的想象活动,艺术形象就无从存在。宗教的思维方式,甚至连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都充满了想象和幻想。宗教教义则更不用说,是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来建立自己的形象系统,并在教义中加以生动的描绘和表现。所以,宗教思维的想象和幻想,并不比艺术思维逊色,甚至比艺术思维的想象和幻想,更为生动和丰富。而哲学则之科学合理性的。所不同的是,三种思维在对现实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艺术的想象和幻想,目的在于创造艺术真实,审美地反映真实的人生,即使采用变形的艺术形式,或者远离现实的荒诞形式,仍然是主体的现实精神的折射,其立足点主要是现实。艺术家并不把自己笔下的虚幻世界,当作现实。而宗教幻想,却把用幻想创造的虚幻世界,当作一种真实的存在,甚至把作为艺术品的祖像看作神本身,看作实在的活的实体。宗教思维中的这一现象,是由于它们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关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事实的空白。但我们也须看到,正由于宗教和艺术两种思维方式在运用想象和幻想把握世界时,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才使它们在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中,产生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现象,使宗教中融入了艺术因素,艺术中存在着宗教因素。四、同哲学不一样宗教与艺术都借助形象表达自身艺术和宗教是最高的理念出现在非哲学意识——感觉的、直觉的、表象的意识中的方式。理念是黑格尔哲学的中心思想,这里我们先不去探讨他的哲学命题,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即艺术与宗教同哲学不一样,它们离不开具体的感性来表达自身。文学艺术以形象来表现生活,并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寄寓在具体的形象描绘之中,这是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宗教(指人为宗教),就其本质来说,它本应该摈弃感性形象,因为从宗教眼光看,神灵具有无限性的特点,用物质手段无法描绘神灵形象,如果用感性形象表现神灵的话,本身就意味着将精神降到了物质,将无限变成了有限。若把神灵感性化、形象化,便是对神灵的亵渎。所以,犹太教“十戒”中有“不可崇拜偶像”的戒律,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早期的佛教也禁忌直接表现佛陀,“十诵律”里就有“佛身不可造”的记载。但理论同实践往往是矛盾的,宗教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发现,形象的直观性、可感性、生动性易为读者、听众所接受,是宣传宗教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宗教圣像以及有关神灵故事的雕刻、壁画、文学故事应运而生。这些形象化手段,对宗教的宣扬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拜占庭神学家大格列高利曾直言不讳地说:在教堂里使用绘画和雕塑的诸多形象,为的是让那些不识字的人们朝壁上一看,至少就能读到他们在书上无法读懂的内容。实际上,现今流行于世的宗教,除了一些教义宣讲之外,大都通过生动的故事等形象进行传教。由于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佛教的《佛本生故事》等宗教经典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学成份,为宗剿用形象手段,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宗教的形象性,将宗教教义、宗教人物、宗教故事融为一身,成为一种特有的宗教艺术。这种宗教艺术,为非宗教信仰的欣赏者们,也同样提供了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我们应看到,宗教形象与艺术形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其主要差别在于:艺术形象具有生活现实本身的特点,以及生命变化的特点和人的个性化特点。文学艺术中的人物形象,是按照人物自身的逻辑能动地发展着,并不断趋向完整和深化。而宗教形象,主张遵循固有的模式,反对鲜明的个性特征,特别对神灵形象的塑造,经典上都有十分具体的规定,如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塑造,必须依照佛经上所谓“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的规定塑造。因此,宗教神灵的形象,实际上是一种符号,是一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虚幻的象征。这种缺少现实性格的抽象化的神灵形象,限制了艺术家们创造个性的发挥,使宗教神灵形象,趋于类型化。参考文献《宗教与哲学》张禹东著社会科学出本社《智慧之门:宗教与哲学的过去和现在》琳达.史密斯、威廉.瑞铂尔著《宗教与哲学的相遇: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圭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黄裕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哲学与宗教.行而上学》彼得.范.因瓦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艺术与仪式》三联书店《基督教艺术与社会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宗教与艺术的哲学话语》四川人民出版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