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王鸿儒本节课中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发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本节课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联,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所以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把生活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本节课多处创设生活情境,如以违背生活常识的二氧化碳生火探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以Na2CO3、NaHCO3溶解实验的探究发现其结晶、放热及碱性的实验;以气球膨胀显示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剧烈程度的实验;以人们在制造苏打饼干、焙制面包时,常往面粉中掺进小苏打粉的事例引入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这些都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知识的探究之中。(二)重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掌握好这Na2CO3和NaHCO3的物理性质,我特地事先准备好A、B两试样分别为Na2CO3和NaHCO3。然后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本后辨认A、B两种试样。这一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而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的解释是让学生提出假说、设想、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并对实验中的特别现象(先变红后褪色)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得出反应产物,同时明确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在教学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三)保证重难点内容的突破新课程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如从棉花投入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燃烧等违反生活常识的情境引入,实验设计探究、问题解决与拓展来层层深入落实相关重点,突破难点。(四)实验类比的学法贯穿始终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新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新知。在本节课里注重于对学生进行把握已有经验,并从此出发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通过试验得出过氧化钠与氧化钠性质的异同、碳酸氢钠与碳酸钠性质的异同。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深怕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过多,使得探究的深度不够,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基本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还很不够。2、由于本节课是借班上的公开课,师生之间比较陌生,所以课堂的气氛还不够活跃,有点拘谨。这也可能使个别善于质疑的学生不敢真正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没有闪现学生的智慧火花,作为一节实验探究课,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3、本节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如果能在课后让学生也进行教学反思,这样会使该课更完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评价,将有助于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