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摘要:法律无所不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法制教育基本途径正文:在法制意识不断完善的今天,社会生存法则不断发生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不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及理论知识的记忆,更着重于知识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契合程度。目前,很多学校教学主要抓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及法制教育,造成很多高中生法制观念淡薄,任何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都离不开法制规范的约束,生活所及的任何环境都不是法律的真空地带,。地理是一门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学科,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联系密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入法制教育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的理论知识过程中了解国家法制常识,对学生未来走入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一、高中地理涉及法制教育的内容。高中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包括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它不仅与自然有关,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也十分密切,其中不少与法律知识联系起来的内容。例如“宇宙与地球”与《国际外层空间环境保护法》,“河流、水资源”与《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人口地理”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生物资源”与《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法》“交通运输”与《铁路法》、《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能源资源的开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领海及海洋资源”与《领海及毗连区法》,环境污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法》《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等,教师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丰富多样的法制内容。如环境保护类相关法律知识,经济类相关法律知识,刑法、民法等。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是培养全民“资源观、节制观、低碳观”的需要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资源观、节制观、低碳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刽子手。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予人类莫大恩赐:土地、阳光、空气、水以及广袤的空间,我们当感激不尽而报恩于她,并非子女肆无忌惮向父母索取或压榨。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例如,通过播放六盘水市喀斯特地貌环境石漠化宣传片,以及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表塌陷警示录,让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地形成正确的生活、生产观念。因此,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是非常适宜的。三、高中地理课程中渗透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法制进课堂,是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在生活中能应用,如果只是流于形式,不但学生没有掌握真正的法律知识,还可能扰乱学生已经积累的一些法律常识。因此,在一节课当中要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巧妙引入,将引入的法律知识与学科知识完整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笔者在近段时间也尝试各种方法,通过“实践—归纳—反思—再实践”的过程,积累了相关的经验,现与同仁共同分享。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果单纯地进行灌输教育,往往不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印象不深刻,效果不好。如果教师能紧密地联系社会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法制教育,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感同身受,教育教学效果就好。1、以教材为依据、找准“渗透点”。对于渗透时机的选择,有赖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对法制渗透内容的理解,并考虑到课堂教学进程以及课堂可能出现突发状况,有备而为,信手拈来,适时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环境法制渗透时要把握好“渗透度”,即:渗透多少、渗透多深。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与环境法制的关联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法制内容的认知程度,确定合适的量与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如讲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形成和危害时,就要适时进行《森林法》、《草原法》和《水土保持法》的渗透。2、着眼教学内容关注案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似是而非,必须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顺势而为。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可渗透点,结合热点案例,找准切入点,联系法制资源的适切点,最终达到三点和谐共振,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无缝集成,相得益彰。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时机教学过程十分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进行法制教育,涉及到法制渗透方式的选择问题。讲解、启发联想、案例剖析、讨论交流、游戏互动、情景再现等,各种渗透方式各有利弊。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法制渗透教育中体现在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渗透方式,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润物无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达到法制渗透教育的目的。一、联系社会实际,进行法制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果单纯地进行灌输教育,往往不被学生所接受,学生印象不深刻,效果不好。如果教师能紧密地联系社会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法制教育,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感同身受,教育教学效果就好。在高中地理讲授“工业地域联系”和复习“中国的土地资源”时,我联系社会上盲目兴建开发区的现象,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的宣传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学时我展示资料:据国土资源部不完全统计,到1997年底,各类开发区规划占地面积总计达223.57万顷,而真正得到投资开发建设的只有18.52万顷,仅占14.98%,即有85.02%的开发区处于“开而不发”,而在2004年上半年,全国开发区多达6015个,规划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相当数量是耕地,而且有的是高产农田,开发区的规划面积已超过现有城镇建成区面积的总和;我国土地荒漠化每年达2460km,耕地每年减少433万亩,水土流失面积达180多万km2。然后,请学生讨论发表。最后,我教育学生:数据资料令人扼腕惊叹,我国虽然拥有960万km2的国土,地大物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仅1.2亩,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广东每人仅0.67亩,而汕头仅0.399,远远低于世界粮农组织提出的每人0.8亩的警戒线,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此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度,如果再不精打细算,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倍加珍惜、保护,继续盲目地开发圈地,滥采、滥挖、滥占、滥砍、滥牧,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又将如何生存呢?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开而不发”就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让学生懂得土地是国有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提侵占,家里建房用地要申请,要尽量节约用地,少占、不占农田,不违章搭建,土地转让要合法,土地利用要合理、充分,防止污染和破坏。任何人有权对破坏土地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土地保护人人有责。在教学、复习中国的“林业、牧业、渔业”时,可结合对学生进行《森林法》、《草原法》、《农业法》、《渔业法》的教育。如在讲完林业和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作用时,我联系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近年来我国北方春季频繁出现的扬沙、沙尘暴天气、以及北方的蝗灾教育学生:森林、草场,既是自然资源,又是一种环境资源,森林具有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重要作用。如果森林,草场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整个生态平衡失调,环境恶化,招致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我们坚决禁止毁林开荒,烧山开荒的行为,坚决禁止乱垦、滥挖、滥牧,保护和管理好森林和草场资源,大力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行为,广泛深入地开展全民性的义务植树活动,平时多植树,多种草,绿化大地,保护生态,不要到森林草场去野炊。又如在讲授我国的渔业时,我联系我国《渔业法》和《水产资源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教育学生,严禁休渔期捕鱼,就是为了保护鱼的产卵和鱼的幼苗的生长,保护鱼类资源,提高鱼群数量,从而提高捕鱼期的产量,让学生明白那种见鱼就捕(如《中国地理》上册漫画“小鱼的哀求”)甚至在江河湖海中用雷管炸鱼,毒药毒鱼,用电击鱼等行为极大地破坏了水资源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非常错误的,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增长了知识,回到社会中,每个学生就是这些法规的宣传员了。同时以汕头市每年把6月1日至7月31日作为休鱼禁捕期而取得渔业产量的增长这一事实来说明、印证这一做法的科学性。再如教学中国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时,可联系我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已被列为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特别是北方许多大城市缺水尤为严重,对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教育学生树立从自身每件小事做起,惜水节水,防治水污染,综合利用水资源的观念。洗手洗脸时将水龙头开得小些,冲凉洗澡的水用来洗拖布,洗衣的水用来冲厕所,洗菜淘米的水用来浇花,见到水龙头没关应立即把它关上,不要熟视无睹,更不要到饮用水源区去游泳。讲到我国的西藏、台湾时,可联系达赖喇嘛在国外的活动和台湾的所谓“总统选举”、“重返联合国”和“台独”等,教育学生:西藏、台湾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统一的义务”,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是永远不能得逞的。讲到香港、澳门可联系香港、澳门回归的精彩画面和回归后的繁荣景象教育学生: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讲到“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时,可联系我国严峻人口形势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教育学生: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如不严加控制将会严重影响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必须努力采取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4.利用主题班会,对班级进行环境问题的问卷调查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调查,我利用了主题班会活动的时间对本班5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但受到环境保护教育的途径却较少,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重大。5.开辟第二课堂,进行实地环境的考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环境污染的具体调查,特别是对当地自然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分析工业“三废”的危害及处理方法;分析郊区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及解决途径;调查当地资源(土地、森林、草场、矿产、水源等)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污染,提出保护环境措施,使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和处理有感性见解;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环境保护起诉的法庭观摩,使学生增强环境法律的尊严认识,等等,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总之,学生既是环境法律知识的学习者,又是环境法律知识的传播者,通过地理的点滴渗透,潜移默化的学法方式,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质内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使我们的地理课堂生动活泼而更具有教育意义。。现在的中学生将是明天的主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何,即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环境科学的掌握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法律素质培养教育,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理念,养成遵纪守法、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学校进行环境保护法制教育渗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大多关于地球环境现象和原理,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捕捉学生猎奇心理而渗透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对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环保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对健全人格、改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现阶段环境危机条件下地理教师理所应担的历史使命。例如,在学习西北荒漠化问题前可先引入这样一个例子:“近十年来,来自各地多达200万左右人次非法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挖掘发菜,涉及的草场面积约为2.2亿多亩,遍布内蒙古中西部的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等12个地区。到目前为止,掠夺性的发菜挖掘已经致使当地0.6亿亩草原遭到完全破坏,成为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