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文序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完成时间:2008年2月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2页共8页2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正文]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一、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1、以现实主义为主体。创作方法,是作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对象所采用的特定的对话方式。鲁迅当时所处的是一个黑暗、动荡的旧中国,他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改革国民性”,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每篇小说,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对旧中国五千年封建制度对大众生活的残酷压迫和思想上的扭曲毒害的沉重控诉。《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位患“迫害症”的精神病人。由一个狂人的状似疯言疯语,揭示出中国五千年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吃人”,揭露了封建主义统治的两面性:表面上的仁义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3页共8页3道德和骨子里的吃人。《孔乙己》塑造了一位深受封建制度及科举制度毒养的可悲可怜的穷酸书生的形象,从孔乙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被封建思想彻底“吃”掉的悲剧。《在酒楼上》塑造了一位较早觉醒,曾有过救国救民、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却在强大封建势力高压下最终变得碌碌无为、自欺欺人的软弱知识分子。吕纬甫的寂寞、落漠、无奈是当时知识分子彷徨无知的缩影。《故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项戴银圈、手持钢叉”的“小英雄”闺土,由于深受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所侵害和军阀官匪的压榨剥削,演变成一位被艰难贫困折磨得“像个木偶人”的中年闺土。《祝福》写了农村妇女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如果说《呐喊》偏重揭露“吃人”事实,对被“吃”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彷徨》则是更多通过被“吃”者的悲剧揭露和批判“吃人”思想。而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被吃掉的人。祥林嫂独立、能干,有着坚强的求生欲望,她“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而这样一个人却在她婆婆、大伯子以及鲁镇人们从鲁四老爷到善女人柳妈有意无意的行为中折磨死去。鲁迅借祥林嫂这个人物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迷信思想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沉痛控诉,从而揭露出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人们的灵魂都被“吃掉”,因而变得的精神麻木和关系冷漠本质问题来。2、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鲁迅一向主张“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认为,作家“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①。因此,在鲁迅小说中,除了作为主体的现实主义之外,还采取了其他的创作方法,其中尤以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最为显著。《狂人日记》是具有最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它是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出的第一声呐喊。作者在狂人的一些关键性的疯话里,精心的安装了双关的含有深意的揭露封建本质的内容,比如,从每页写着“仁义道德”的书本里看出满篇写着的却是“吃人”两个字,从而塑造了一个最清醒的反封建主义的战士形象。《药》里写了两个悲剧,华老栓按照迷信,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最后却丢了小栓的性命;反清的革命志士夏瑜,因为伯父的告密被杀害,一腔反清热血却成为了连给别人治痨病也治不好的“药”。作者却在这个写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象征主义的色彩:特意安排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华夏”,一下子把两个家庭的悲剧上升为一个民族的悲剧,把其中蕴含的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故乡》中,“我”和闰土,由于现实社会所决定,幼时天真纯朴的关系已不复存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不但使作品中的“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就是书外的读者听来也更是揪心,但是鲁迅对将来人们之间的关系却怀着理想,把希望寄托在水生和宏儿这一辈人身上“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文章的最后,作者眼前又出现了“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陈涌同志在为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所撰写的文章《鲁迅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中就说“即便在他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里,我们也会感觉得到那种有时埋藏得很深的理想和激情的潜流。②”《社戏》是一篇理想主义比较明显的作品。《社戏》通过回忆儿时和小朋友一道看社戏,把许多年前“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中人们的生活情趣,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那里人们生活虽不富裕,却是那样自如愉快;.他们纯朴诚挚,虽有“行辈”却不分“行辈”,偶尔发生吵闹也“决没有人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人们(包括孩子们)都是热情好客,待人以礼的,甚至会引人“偷”自家地里的豆子请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又那么引以自豪,六一公公因自己种的豆子受到“迅哥儿”的称赞而高兴得“感激起来”……在《社戏》里鲁迅描绘了一幅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十分融洽和谐的桃花源式的美景,充分的抒发出作者对纯朴的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系的向往。这,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4页共8页4也就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现和追求吧。二、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鲁迅笔下,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入骨三分,却又绝无重复,这是因为鲁迅特有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这种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鲁迅塑造典型人物时,采用的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③的典型化方法。鲁迅说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而“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④。孔乙己正是千千万万个饱受封建教育和文化毒害的读书人中的一个,在他的身上有许多下层知识分子的弱点:第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惟一的穿长衫的人”,这表明此类读书人既无力进仕,而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与贫苦人民为伍,整日昏沉麻木、好逸恶劳的状态。第二、这些人又很可悲,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处境,始终以“读书人”自居,又常以“君子固穷”等封建迂腐的理论来自欺欺人,自我解嘲。《阿Q正传》中的阿Q的形象,就是一个既具鲜明个性特征,而个性之中又包孕了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一些重要底蕴的艺术概括,即再现了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奴役下的深重苦难。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鲁迅非常注意文章的简练,为此,他提倡中国传统的“白描法”,关于这种“白描法”的要领,就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⑤”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到“要极节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⑥”这种用最省俭的笔墨去刻画人物特征——“画眼睛”的方法,在《故乡》里杨二嫂的描写上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作家只用了短短几百字,就勾勒出她那圆规形的身材和尖嘴薄舌、能说会道、泼辣放肆、非常爱占小便宜的性格,从外形到思想,无不给我们留下了鲜明到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孔乙己》里的主人公,作者也只用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就把这个人物已经失去了走进酒店里屋去喝酒的资格,却又不愿意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愿意走进劳动者行业的悲剧性格,揭示得清清楚楚。然而,对鲁迅来说,“画眼睛”还不是目的,它是为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画魂灵”服务的。鲁迅把真正写出灵魂,作为文学的很高境界。在表现人物形象被压迫的苦痛时,鲁迅总是将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的心灵深处。《故乡》里,中年闰土嚅动着叫出“老爷”时;《阿Q正传》里阿Q死到临头还浑浑噩噩的为没有画好一个圆圈而懊恼时;《在酒楼上》吕纬甫自述像“蝇子”一样“飞了一个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时;《祝福》中的祥林嫂直到临死之前还在执拗地提出有没有地狱的疑问时;《孤独者》里的魏连殳那受伤的灵魂连同他那像深夜里狼嗥一般的哭声,无不将人物所受到的精神上面的苦刑写得极其深刻。3、精选典型细节。将常见的生活细节提炼为典型细节,服务于典型形象的刻画,是鲁迅小就创作的又一方法。这在《孔乙己》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孔乙己在未被打断腿之前,到酒店中,当他被人讥讽时并不理会,而是“对掌柜说:‘温两碗酒,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了九文大钱。’”这里的细节描写一方面交代了孔乙己此时的生活还能勉强过得去,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的迂——“排”出九文大钱,似乎有一种自满和炫耀。而当他被丁举人打断腿之后,他是用手走来的,并且当“我”端给他酒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此时情形表明孔乙己致绝境——身体残废、性命难保。这两处典型细节的描写对于丰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5页共8页5促进和润色作用。而孔乙己站在咸亨酒店柜外,买一碟茴香豆慢慢吃着并一颗一颗分给孩子们的细节描写,又相当成功地表出现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和迂腐而善良的性格。《故乡》中,“我”和闺土是在20年后才重逢的。再度相见时,闺土已判若两人了,这种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貌的差异。少年时的闺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那手也不是我们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外貌的巨大变化,突出地显示了闺土人生磨难的深重和生活的艰辛、困苦。二是性格的差异。童年的闺土乐观、活泼、机敏,此时的他却已变得麻木而颓灰了。少年闺土和“我”之间无话不谈,“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中年闺土“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三是精神的差异。少年闺土同“我”是哥弟相称,现在却“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还强命儿子水生向“我”打拱,并说儿童时代的平等相待是“不懂事”。“懂”的是什么“事”呢,显然是封建传统伦理罢了。“不懂事”时的关系其实是纯净无邪的;而此时的所谓“懂事”,则是他懂得遵循封建等级观念的约束、心灵已被惯例所扭曲和锈损了!4、为人物设计典型环境。《孔乙己》,鲁迅选择咸亨酒店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和开展情节的特定环境,一来由于这个地方是人来人往、说长道短的场所,在这样的生活画面中便于突出地展示孔乙己在鲁镇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有利于“我”这个酒店小伙计来直接叙述和感受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及其在酒店中的种种窘况。二来孔乙己的迂腐、好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