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整体设计本课概述二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欧洲在大战中遭到沉重打击,美苏力量壮大。在这种情况下,在战争后期的雅尔塔会议上,根据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了世界,建立起美苏两国主导的两极格局。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苏的地位受到挑战,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在多极化趋势下,世界局势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本课主要分析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在新的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思路设计本课重点是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本课难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本课课外资料较多,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些课外知识和图片,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在分析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时应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设计一些图表,使学生对美苏“冷战”的表现以及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探究活动设计成PPT课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波兰剧变、两德统一的过程。(2)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3)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国际关系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2)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3)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提出问题: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各地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新航路开辟以后,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格局?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的起源地以及工业革命后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可以得出结论:形成了以欧洲特别是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在这个格局中,英镑是世界货币,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二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以此为切入点进入新课的学习。导入1999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科索沃进行了狂轰滥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毁。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了恐怖分子的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大楼和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还有局部战争的出现,为什么还有恐怖主义的肆意横行?当前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局势呢?推进新课问题情境1:两极格局的解体问题探究: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多媒体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战争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自主学习:请学生阅读多媒体显示的材料,回答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过程评价: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二战以后,英法等欧洲国家虽然作为战胜国,但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欧洲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许多战争都在欧洲本土进行,给欧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美苏两国的实力却得到了提升。所以在战争后期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实际上是根据美苏两国的实力对比,重新分割了世界,确立起以美苏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除战争以外的所有形式的对抗,我们称之为“冷战”。问题探究:美苏“冷战”的表现有哪些?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结合“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的相关内容,总结归纳出美苏“冷战”的表现。过程评价:在两极格局的主导下,分别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经济集团,即以美国为首的包括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包括广大东欧国家和一些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之间展开对抗。教师可以用图表的形式陈述美苏“冷战”的表现,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美苏“冷战”的表现阵营阵营表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帮助东欧各国共产党发展党组织,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工人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成立北约成立华约对前两课内容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使学生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冷战”的表现,引导他们思考: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应该就是两极中某一极的轰然倒塌。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框内容,请学生找出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规律总结: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学生找出东欧剧变的表现有哪些?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最早发生剧变的是哪个国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找出:波兰剧变、两德统一。多媒体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1989年,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多媒体显示的两则材料,思考:东欧是怎样发生剧变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派代表总结观点。思路引领: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们回答一下东欧剧变的过程。通过阅读材料,可得出以下结论: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遥相呼应。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三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问题探究:在经历过剧变之后,东欧各国发生了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多媒体显示:宪法中关于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同苏联特殊关系的条文均被删去。波兰统一工人党被排除在内阁之外。这样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权力,除已被架空的总统外,已完全落入团结工会手中。思路引领:教师可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如:波兰原来的执政党是什么党?其性质是什么?在剧变后,上台的执政党是什么党?它是在哪种势力的支持下上台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执政党性质的变化说明波兰政权性质发生变化,社会制度也随之变化,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对两德统一,教师可先引领学生回忆德国分裂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分别是在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现在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说明了什么问题?德国的统一同样说明了德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此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2.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问题探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全面推行改革。多媒体显示: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苏联社会是建立在斯大林体制基础上的封闭型社会。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所以,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从本质上讲,它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思路引领: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主要从当时社会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在材料中这些内容已说得比较清楚,同学们也可清楚地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找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领域,提出了所谓的经济加速战略。多媒体显示:戈尔巴乔夫上任伊始,就提出了旨在激活经济的加速战略。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要求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和加强劳动纪律,也就是挖掘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力。调整干部队伍,加强劳动纪律,整顿社会秩序,开展反酗酒运动等。加速战略方针,实际上是安德罗波夫治理经济措施的重复和补充而已,仍未脱离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其要害就是对苏联社会经济所患病症的错误诊断,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大厦可以修缮。但是,加速战略并未取得所期望的成果。由于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所以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多媒体显示:“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师生互动师:如果你是戈尔巴乔夫,你认为当前苏联社会在政治上呈现如此弊端的原因是什么?生:从弊端的表现来看,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是由于缺乏群众的广泛参与、干部职务终身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等导致的。教师总结:所以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误区。戈尔巴乔夫认为,要在国内提倡民主,首先就要从苏共做起。他认为苏共应该放弃执政党的地位,和其他党派公平竞争,通过选举,用民主的手段取得在苏联国内的统治权力。多媒体显示:由于苏共在改革中威望的下降、党内外反对派赞成多元化的意见以及戈尔巴乔夫本人把权力由党内转向总统机构的想法,促使或推动了戈尔巴乔夫改变有关政治多元化的观点和立场。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他和党内其他一些改革派人物都赞成废除宪法中有关保障苏共领导作用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第六条。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废除了宪法中有关苏共领导作用的条款。戈尔巴乔夫在会上说,宪法的这一修改“……开创了我们社会民主发展的新阶段。从现在起,苏共将同其他政治组织平等行动,参加选举,用民主手段争取组成联盟和共和国政府以及地方政权机关的权力”。在1989-1990年各共和国的选举中,反对派掌握了在苏联最大的三个城市——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基辅组建政府的权力。多党制的雏形在苏联出现了。过程评价:在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带领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是执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