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案专题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目的与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基本建立开始,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历经曲折,逐步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和改革道路。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助于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了解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了解按劳分配和其它分配方式。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教学时间:4学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崭新的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为止最进步的社会经济制度。这一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本专题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科学地总结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人类已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极有争议的概念,自从这个名词出现以来,许多彼此极不相同的社会思潮、政治流派、思想学说都使用过这个名词,以至很难界定一个各流派的社会主义者都接受的社会主义的定义。“社会主义”源于拉丁文,是由socialis(同伴的、同伙的)或socius(喜欢社交的)引出的,原有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社会主义”词汇到了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流行于英法两国,但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在16世纪末就已经提出,这种主张反映了在资本主义新社会诞生的阵痛中挣扎的劳苦大众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在传统的解说中,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组织体系,被描绘为对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这种与私人占有相对应的公有制,涉及所有的资本形式,其中包括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通俗一些,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描绘为对生产资料和最终产品的集中分配。”(布坎南)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或学说,它的基本主张是要求以某种集体行动来保障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平等地享有社会财富。(一)空想社会主义者从历史上看,近代的社会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反应甚至抗议和反击中产生的。17-18世纪,资产阶级先后在英法取得了政权,为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自由、平等、博爱的承诺是镜花水月,争取所有人权利平等、共同富裕和社会公正的理想,对于广大群众具有吸引力。资本主义打破了封建庄园制度,西欧社会实现了持续的飞跃和发展,同时又使底层社会群众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大量农民流落城市寻找栖身之地和生活出路,衣食无着,处境悲惨,一些先驱人物进行了抨击,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设想。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出现在资本原始积累时代,其代表人物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出版了《乌托邦》,控诉了“圈地运动”所造成的“羊吃人”现象。法国大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就出现了批判当时社会现状的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后就出现了力图否定这种制度的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实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这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确定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包括:①谴责财富分配不均,反对私人财富的集中;②社会生产组织是生产者的合作社;③痛恨“资产阶级秩序”(即商品经济),认为这种社会是建立在贪婪、利润和商人精神的基础上的;④认为人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自由竞争和市场的无政府状态;⑤提倡人与人的和谐与合作,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所有人提供口粮,等等。(二)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研究。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确立,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幻想,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了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论,并就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1、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共产党宣言》:在所有社会主义运动中,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和剥削上面的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共产党人理论概括起来就是:消灭私有制。2、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觉性、计划性与比例性。《资本论》:劳动时间的有计划分配,调节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论土地国有化》:在公有制下,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3、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资本论》在论述自由人联合体时,指出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时间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4、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大力发展生产力。《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到国家手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三)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应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他说,“社会主义的任务是把一切生产资料转归全体人民所有”,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他把这种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称作社会主义托拉斯。列宁的这一思想,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得到了更彻底的体现: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依靠国家政治力量,试图对一切生产资料甚至生活资料实行公有制和供给制。“战时共产主义”保住了新生的政权,但也引起了国内的不满,必然要求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交换,在控制国了经济命脉的条件下,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恢复市场制度。列宁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统一的国家计划同计划经济并不矛盾。列宁曾预计,新经济政策至少要实行25年。但是,列宁逝世后不久,斯大林便实施向资本主义全线进攻的方针,建立起被称作“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它主要表现为:在城市以国家所有制为基础,在农村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通过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来控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1936年,苏联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明确宣布已经消灭了私有制,建成了两种公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斯大林模式”的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曾对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是思想家,又是革命实践家,他们亲自参加并领导工人运动,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但是,在他们生前,社会主义仅仅是一种学说而不是一种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并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道路是:第一,无产阶级在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第二,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力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基础是通过政权力量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小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不能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模式,而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之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需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时期。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前的过渡时期,开始于1953年,结束于1956年。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我们党根据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不同特点,分别采取了没收和赎买的方式,将这两部分生产资料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对城乡小私有制的改造,是在国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坚持自愿互利原则,逐步引导城乡个体劳动者走上合作化道路,建立起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项工作虽然也有缺点和偏差,但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总的说来,到1956年底,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标志着我国过渡时期的结束,基本上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则体现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涵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形成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各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产品分配和交换。居于支配地位的所有制的性质,决定该所有制结构的性质,进而决定社会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客观必然性多种所有制结构是人类社会所有制安排的普遍现象,完全单一所有制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形式。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至今,社会生产力已有很大提高。但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不发达、不平衡和多层次性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低下,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状况,客观上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2、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我国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体和最重要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旧中国存在多种不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经过不同途径进行改造后,历史形成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又必然形成了外资经济成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经是我国当前现实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把握公有制主体地位,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公有制的主导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差别。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公有资产的优势,不仅是量上的优势,更是质上的优势,要特别重视质的提高。这种提高主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保证公有制经济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国民经济发展更具影响力和控制作用。第二、必须使国民经济的命脉控制在国有经济手中,对国家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的主导作用:第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