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稳定,采取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1′2、社会保险:由政府举办,强制从业职工在其就业年份里拨出一部分收入交纳保险税(费)作为保险基金,对由于保险计划规定的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又满足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期限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3、社会救助:由政府举办的,以反贫困为主旨,对因不能正常劳动等原因致使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数额(贫困线)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以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等特定优抚对象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5、社会福利:政府通过免费或低费地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以实惠和方便,以提高生活质量。主要由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指员工福利和民政福利四部分组成。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单项选择1、C2、D3、A4、C5、C四、多项选择1、ABD2、ABC3、ABCD4、ABCD5、ACD6、ABD7、AC五、简答题1、简述社会保障的内涵。答: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3′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3′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2′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2′2、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答:①国家主导性。1′通过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并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1′②法制性。1′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基本制度之一。1′③社会性。1′实施对象的社会性;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社会化管理。1′④福利性。1′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消除和预防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非营利性质。1′⑤人道性。1′老有所养、幼有所惜、扶弱济贫、友爱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是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基础。1′3、简述社会保障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其责任、权利和义务。答:①三大主体:国家、单位、个人。1′②政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执行主体;1′对社保的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的责任;1′负责社保的职能部门、财政部门、综合调控部门、代表执行机构的有关部级机构。1′③用人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按规定为单位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障的参保手续、缴纳保费;1′要求社会保障机构提供政策咨询;1′对社会保障争议提出诉讼和仲裁;1′监督社保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1′④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劳动者个人是提供劳动并获取保障的主体,1′依法享有社会各项保障权利,也负有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义务。1′4、简述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功能。答:①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构件。1′②通过收入补偿、支出补偿以及互助互济,使受到创伤的社会机体和个人机体得以恢复并重新投入运行,调节市场竞争机制、效率机制、动力机制与社会公平机制、均衡机制、稳定机制之间的矛盾。4′③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作为一种经济变量对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调节功能。1′④调节功能。1′缓解经济萧条,增加购买力,刺激和推动经济复苏;繁荣时,抑制需求。1′⑤刺激作用。1′通过改善劳动力质量,减少家庭生活波动;通过转移支付,制造市场需求。1′六、论述题1、社会保险类项目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类项目的联系与区别。答:(1)共同点: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2′(2)区别:①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1′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属于纵向再分配,1′即社会普通成员的收入向优抚对象转移。1′②社会保险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费上体现对等,1′以工龄替代缴费年限时则转化为在劳动上体现对等,1′对象是因风险发生而得到补偿;1′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的贡献和收益则呈非对称性,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付,个人不必缴纳,1′对象是因做出过贡献而得到补偿。1′③在资金的管理上有不同的要求。1′保险要求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1′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只能由政府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1′④社会保险与转移支付类项目应该分别制定各自的资金来源、支出及管理制度,方能提高各自的效率和总体效率。2′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答:(1)联系:①都是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1′②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1′③运作机理及其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类同。1′④运作机理类同,社会保险借用了商业保险的大数法则。1′(2)区别:①性质: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是一种商业行为。1′②目标取向不同:社会保险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具有非营利性质;1′商业保险以营利为目的。1′③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劳动上面体现对等;1′商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是建立在商业契约上。1′④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而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1′⑤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对社会保险财务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1′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但不承担直接经济责任。1′⑥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有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1′商业保险则主要体现货币的支付关系。1′⑦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商业保险对社会性风险无能为力。1′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单项选择1、C2、C3、B4、B5、B三、多项选择1、BCD2、ABCD3、BCD4、ACD5、ABC四、简答题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条件。答:①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2′②充分条件:劳资矛盾尖锐化和工人运动的兴起;4′③历史和理论背景:西方新历史主义论和“福利国家论”;4′2、简述贝弗里奇报告中提出的四原则。答:①普遍性原则;3′②保障基本生活原则;2′③政府统一管理原则;3′④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2′3、简述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阶段的特征。答:①建立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社保制度成为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②社保的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③社保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之上;2′④社保项目从零星分散的单项保障向全面体系化方向发展;2′⑤社保工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2′4、简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举措。答:(1)调整性改良:①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享受待遇的所需的最低缴费年限;②提高缴费率、取消缴费的收入界限、提高缴费基数、降低计发保障津贴的基数等;③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④改变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增加基金增值的效率。4′(2)结构性改革,即在不改变原有制度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现有制度架构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使其结构和系统功能得以更新和创新。2′(3)根本性改革,指由一种制度模式转换为另一种模式:①改现收现付制为完全的个人账户积累制度;②由公共管理储备积累模式转变为现收现付模式。2′5、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答:①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2′②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2′③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2′④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统账结合”模式;2′⑤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代表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2′五、论述题1、试述福利经济学和国家干预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影响。答:①英国经济学家阿赛•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以“基数效用论”为其研究出发点,认为社会的福利将随国民总收入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而增大。4′依据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总的边际效用,从而使社会满足总量增加。2′他的论点为后来的“福利国家”理论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依据。2′②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体系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货币流动性偏好规律;3′实行充分就业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需求,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把“福利国家”的发展当作资本主义有机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2′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积极宣传的“福利国家”的理论依据。2′2、举例说明当今世界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及其特征。答:①福利型:北欧和一些发达国家;特点:全民保障——“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全民保障;按照统一标准缴费,支付、津贴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之间缺乏联系;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财政负担沉重。4′②保险型:德国、美国、日本,权利和义务相对应;选择性原则;缴费三方性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4′③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智利,建立个人账户,强制劳资双方缴费,全部计入雇员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待遇取决于账户积累;缴费确定型的支付方式。4′④国家型:前苏联,国家承担全部保险责任。3′第二章养老保险名词解释1、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障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2、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国家信用保证的基础上,对养老保险基金采取的社会统一筹集、统一管理和统一支付。3、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国家信用保证的基础上,采取“个人预缴专款储金”的养老保险形式。4、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亦称缴费率,是指在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占其核定工资总额的比例。5、养老金替代率:对个人来说,是指每个职工退休时所领取的养老金与其退休前的工资之比;对社会来说,是指平均养老金同整个经济系统平均工资或曰被包括在生效合同范围内的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例。单项选择1、A2、C3、C4、C5、B四、多项选择1、ABCD2、ABCD3、ABC4、BCD5、ABD6、ABC五、简答题1、简述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答:①由国家建立或实施,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具有法律强制性;2′②享受对象必须是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2′③社会保险机构必须预先储存一部分基金,基金极其增值部分必须用于支付退休金;3′④对老年人提供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其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并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3′2、简述退休金标准确定的原则。答:①同在职时工资收入要保持可比性,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应因工龄、缴费年限长短等因素而有所不同;3′②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应以在职时实际工资收入的全部为基数,而不应以现行的标准工资为基数;2′③退休金的最低额不应低于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数额;2′④退休金的数额一般不应超过在职时的正常收入,以体现劳动与不劳动的差别。3′3、简述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问题。答:①机关事业单位的平均待遇水平要高于企业;2′②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在养老保险方面制度不同、政策有别,人员流动时其养老保险关系难以异地接收和转移;3′③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制约着相关改革的顺利进行;2′④养老保险费用负担越来越重,财政和用人单位压力加大,部分地区拖欠机关的退休人员养老金问题也已突现。3′4、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依据。答:①在宏观层次上能够抵御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和未来老龄化高峰的不利影响;在企业层次上,不因企业的兴衰、变迁而影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领取;在个体层次上,使职工年老时,能够得到基本生活保障。3′②筹资模式与劳动力及资本市场接轨,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商业性人身保险的市场运行机理,并且考虑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