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周星期年月日教学内容社会发的规律课型新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感知--讲授—回归课本—知识巩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教材分析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学情分析此节容易从唯物论出发,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较难理解,因此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要重点廛明白。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学生较难理解,所以重点讲,同时要结合一定的事例。学习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课堂探究1:(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究提示:略◇课堂探究2:(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略◇课堂练习: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D)A.动物也有意识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1)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课堂练习: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试管婴儿”已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D)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课堂探究3:(1)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探究提示:略教学过程4.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意识尽管带有主观色彩,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社会存在决定其性质和变化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二者的紧密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补充:历史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把精神看作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也陷入唯心主义,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从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只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永远是处于被动地位。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在实践中得以证实。人们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意识、改造社会存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课堂练习:社会生活的本质是(D)A.社会意识B.社会存在C.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的组合D.实践小结:(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社会意识◇课堂探究4:(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探究提示:略(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课堂探究6: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探究提示:略(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课堂练习: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职权,更好地发挥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体现了(B)A.政府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社会是物质的D.社会是变化发展的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知识点是对以上两个知识点的归结,也是本目内容的最终结论,阐明这两个规律普遍存在于任何社会,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论证其基本性,并阐明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重要意义。(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这一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教材运用“相关链接”介绍了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基础,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从而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课堂练习: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D)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课堂探究7:(1)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探究提示:略(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课堂练习: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B)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课堂探究8: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探究提示:主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通过改革实现。(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