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作为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含义):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3、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社会的特征(1)社会由人群组成(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人类社会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4、社会的类型:宏观社会的类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具体社会的类型: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2、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如邻里,村落,城镇,社区。3、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如各种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卫生组织,宗教组织等。4、因兴趣形成的各种非正式全体等。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征为基础讲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5、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为了改造自然和社会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任何文化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多样的。6、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是指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小文化单位。2、文化丛:是指若干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群。3、文化模式。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是指互有关联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结丛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它构成了某个民族或地区的特定的生活方式或制度的基础。7、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是指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小文化单位。8、文化的功能:一、认同功能二、规范功能三、整合功能四、涵化功能9、文化的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主文化(主流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副文化、支流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是在一个文化系统中处在次要位置上的文化。反文化:是一种从根本上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这是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的区分。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文化中心主义:完全用自己的文化作为准则来评判其他文化;民族中心主义又称我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评价衡量其他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优越的一种倾向。文化相对主义:用客观的方式来看待一种文化,在准确描述和合理解释的基础上理解一种文化。文化相对主义又称文化相对论,是指不主观武断地用一种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另一种文化。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它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善恶之分,但对它的处理不当就可能发生盲目排外或盲目崇拜。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在文化模式的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文化的混合。11、文化的特征1、超生理性(习得性)2、社会性(共享性)3、复合性4、象征性5传递性6、整合性12、社会化的涵义:社会主义者认为一切产业应从个人所有转变为社会全体所有,由社会公共团体管理之,亦成为社会化。13、社会化的内容:一般内容1、学习和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2、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3、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4、促进个性的形成;5、培养社会角色。基本内容1、政治社会化: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2、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3、性别角色社会化。4、再社会化14、社会化涵义:社会主义者认为一切产业应从个人所有转变为社会全体所有,由社会公共团体管理之,亦成为社会化。15、人的社会化:个人学习他所生活其中的那个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把这些知识技能规范内化为个人的品格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加以再创造的过程。16、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1)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作为生物体的个人不是自足的体系,不可能自给自足,无论是人在幼年时期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必须通过群体来满足自身的需要。然而,人要参与群体,同群体成员合作就必须了解群体的文化,价值和规范,而不是群体依就于生物性的个体,因此,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社会化。(2)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取向,这种取向反应在社会的参与者对未来期望的向往和为其建构基础的努力之中。一个社会要延续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员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对新加入成员的社会化。一个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提高其成员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是成员社会化的过程。17、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的婴幼儿时期属于完全依赖期,青少年时期属于部分依赖期,这段时间,基本生活能力和谋生能力都比较欠缺,必须依赖他人,这种依赖性使群体和新的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成为可能,即老的社会成员可以利用新的成员的依赖性向其传授满足其需要的技能,知识和规范。(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配之以适当的社会条件可以使人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和规范,这样,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学习能力的开发,就可以不断学习社会知识,增强自己的社会性。(3)人有语言能力,可以通过接受文化教育和参与社会生活等方式学习语言,所以人们能够借助这些语言更有效的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18、社会化的实施机构: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19、青少年社会化常见的问题:1、心理上的断乳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4、社会的迅速变迁5、代沟。原因:1、家庭教育:过分的溺爱,造成的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畸形,为所欲为。任意的打骂,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少与父母的沟通。2、学校教育:应试教育下,法律、心理、道德等知识教育匮乏,以及小部分素质较差教师。20、初级社会化:从出生大致到二十岁左右,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基本社会规范,学会承担基本社会角色等。21、继续社会化: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22、再社会化: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重新建立新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服刑人员的改造、出国(文化震惊之后)、服兵役等。23、政治社会化: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24、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25、社会化的功能:对于个体而言: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社会而言: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即某种社会通过种种方法,力图促使它的每个成员发展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人。26、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27、社会互动的类型:1、不同主体间的互动2、人际互动:发生在具体的个人间;直接的、面对面的;目标、手段明确;行动和反应及时;感情的作用。3、群体互动(比较正式)28、集体行为: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29、集体行为发生的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宣传鼓动者、普遍情绪的产生、社会控制能力。30、集体行为的发展阶段:拥挤、集体激动。31、集体行为的特征: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典型:恐慌、谣言、流行32、由感情冲动而采取的行为有三种发展前途:1、发泄感情,减轻内心紧张,即告结束;2、找到新的行为规范,并被社会接纳,使之制度化,集体行为也告结束;3、使集体行为转化为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运动。33、社会角色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34、社会角色的特点:普遍性(共享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35、社会角色的分类: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2、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来区分,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3、从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35、社会角色的扮演含义: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36、社会角色扮演的过程:1、了解角色期望2、角色认同(接受权利和义务,责任)3、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37、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常见的问题:1、角色混淆: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原因:角色认知不清;情景分辨不清。2、角色紧张: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导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扮演某些角色而出现的疲于应付的现象。3、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婆媳矛盾。4、角色失败: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未能按照社会的预期进行表演;原来的角色关系破裂。5、半途退出角色;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38、社会群体: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39、社会群体的特征:1、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2、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4、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40、社会群体的类型:1、大群体与小群体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3、内群体与外群体4、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6、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41、初级群体(首属群体),指成员能直接进行亲密行动,并以感情为纽带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群体认同感的社会群体。42、初级全体的特征1、规模小2、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3、人际关系亲密4、非正式控制。43、初级群体的功能:1、个人社会化的场所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3、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4、维护社会秩序5、负功能(个人与社会)44、现代初级社会群体的衰落的表现及影响:表现:1、某些功能外移2、内部的成员关系趋于松散3、名存实亡。影响:正负影响:个人自由、依靠正式分工及控制手段45、社会组织的含义:广义: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族、秘密团体等。狭义: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社会学研究)功能主义的观点:为了实现目标,人们需要经常性、有规律的合作。理性主义的观点:减少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46、社会组织的特点:1、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2、特定的、明确的组织目标。3、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成员关系不亲密,成员的可替代性。4、普遍化的行动规范。5、一个开放的系统47、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成员(按一定程序)2、目标3、规范:稳定的规则和规章制度,使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行为标准化。4、权威:合法化的权力。(权威依附于职位)5、物质条件48、社会组织的结构:社会组织各个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形式。组织的正式结构: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所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组织的非正式结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