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师能力重点复习资料指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0年中级社会工作师重点复习资料指导1、社会工作: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2、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普通(工会)行政(民政)专业三种社会工作。3、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理论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领域、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4、社会工作的目标:A服务对象方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B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5、社会工作的功能A;对服务对象的: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B对社会: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6和谐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7、1601年《伊利莎白济贫法》:政府有责任救助并直接参与确立了助人自助观念并要求乞丐劳动规定专人从事救济即救助人员的专门化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8、1898年里士满《贫民中的友善访问》开始对社会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的总结,1917年,《社会诊断》是试图使社会工作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20世纪初《什么是社会诊断》个案工作成为方法。20世纪40年代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60年代社区工作方法被承认,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9、192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服务系设立可视为发展重要标志1952年取消79年恢复。我国的社会工作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社会行政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社会专业不断发展的特点。10、社会工作的要素: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念、助人活动、专业方法11、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活动的主体,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特点:A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B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C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D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职业的助人活动。12,社工和志愿者的区别:A活动方式不同B专业技术能力不同C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D社会约束不同13、实际工作者和社工的区别;A是干部不是专业B没有受过专业训练C前者自上而下后者服务和互动D互动带有政治色彩E行政权威和专业权威。14、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A直接: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B间接: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人研究者15、社工的知识要求:学科知识(哲社心管教)政策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16、社工的能力: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17、社会工作领域:A儿青老妇康社就心家医学矫城军企B扩展: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的人群、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18、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在专业和职业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对人、对事、对专业等的总体判断与核心理念,它对树立专业使命、规范专业行为和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源于西方宗教理念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它注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受助者个人价值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主张个人自决,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同时也明显受到了功利主义2哲学思想的影响。基于基督教的爱、关怀、责任。19、《周礼》: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和安福。社会福利制度越来越注重权利与义务的并重、平等和差异同存、公平和效率兼顾。20、布特雷姆《社会工作本质》中指出,社会工作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三个假设:第一,对人的尊重;第二、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第三、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潜能。21、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从操作上讲就是要从意识形态的层面出发,通过一系列专业活动和服务,改善服务对象和社区的福利状况,提高弱势群体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从而不断强化社会工作的作用,并确立专业的自主性。重要的专业价值包括正义、平等、责任、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知会同意、诚信等。22、国际社会认同的专业价值观: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5、待人真诚守信。6、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再学习。23、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对服务对象的尊重与包容、注重个别化原则、自我决定与知情同意、注重为服务对象保密的原则。24、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容: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看法、对专业实践的看法、对服务机构的看法、对公共福利发展的看法、对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看法。25、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价值观: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2、接纳和尊重。3、个别化和不批判。4、注重和谐、促进发展。5、平等待人、注重参与。6、道德与责任并举。7、个人潜能提升和社会发展相结合。26、各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十二项: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严守服务对象的秘密、公平服务大众、重视同事工作、恪守公私分明、维护社会正义、信守机构政策、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约束不当行为、增进公众福利共同执行守则。27、社会工作专业准则:一是履行专业行为的一般规定;二是受助者利益考虑为第一,任何时候都不能剥夺受助者利益;三是不得夸大专业资格和能力,不得盗用组织名义做不利于专业的事;四是在有关受助者个人的信息和使用处理上,要知会受助者并获得其同意,同时要严格履行保密原则,确保隐私和利益不受侵犯;五是严格专业标准,避免渎职和失职行为。28、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对服务对象、对同事、对服务机构、对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A对服务对象的包括: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私和保密等B对同事的包括: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C对工作机构的包括: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的要求D对专业人员的包括: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等E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包括:专业的完整性,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F对全社会的包括: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危机事件,社会行动等方面的要求。29、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A问题:保密问题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自决原则和知情同意B处理原则:保护生命原则完全平等和差别平等原则自主和自由原则最小伤害原则改善生活质量原则隐私和保密原则真诚原则30、社会工作专业守则内容:第一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第二社会工作者对受助对象的道德责任;第三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道德责任;第四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道德责任;第五社会工作者对机构的道德责任;第六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道德责任。31、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建设的基本原则: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原则结合本土社会的伦理实践与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则相结合专业实践与政治实践互不冲突32、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协助政府,为民排忧解难;依法行政,公正无私;坚持普遍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倾听沟通,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3和谐;工作中与同事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坚持政策与管理的理性原则,注重服务中的人情味;平衡个人利益满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异。33、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4、ERG—阿尔德弗尔—1969(生存—关系—成长)理论,把人类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特点;不强调需要的层次,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满足后就去追求高层需要,也可能反之,还认为当满足后强度不会减弱反而增强。35、莫瑞需要理论:第一需要(生理性需要)、第二需要(心因性需要)36、需要的类型:按起源:生物性(进食饮水睡眠觉醒和性)和社会性需要(交往、成就权力等,可分为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按对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37、人类行为是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和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38、人类行为的类型: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分为本能行为(遗传行为)和习得行为。对社会的作用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按行为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分为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39、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规范和价值、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体主观体验。40、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和发展性。41、社会环境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家庭、学校与单位、群体、社区、文化)42、社会环境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43、社会环境构成要素: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传媒等因素44、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4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二、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理论;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社会学理论。4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口唇期(出生到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到成年)。他认为性器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潜意识动机的论述和重视童年期经验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贡献。47、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他指出人生有八大阶段,强调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4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又称发生认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期(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和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认为个体主要运用图式、同化和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图式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环。49、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发现儿童道德判断是渐进的过程:前习俗水平0-9(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9-15(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15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50、儿童早期面临主动性或内疚的冲突,中期可能形成自卑感,成功解决后,儿童会形成“有能力”的美德;青少年会出现个人的认同危机,失败可陷入角色混乱。成年早期是亲密对孤独,解决后形成‘爱“的美德,成年中期的冲突是繁殖对停滞,解决后形成关怀的美德。5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特征:4时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或问题婴幼儿1、婴儿到3岁2、发育迅速3、动作发展最为迅速4、掌握独立行走和用手操作物体的能力1、认知处于感觉运动阶段2、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3、学习、记忆和语言理解能力快速发展,1、依恋的形成2、自主羞怯与疑虑开始寻求自主性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意志美德儿童阶段1、3-12岁2、智力发展迅速、活动范围大3、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减弱1、逻辑思维形成推理能力增强2、口头书面语言进一步发展3、人格自我概念形成朋辈群体成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4、学校和朋友是主要活动区域和对象1、早期面临主动性或内疚的冲突2、面对挑战失败容易内疚,成功形成有能力的美德青少年(从青春期开始到20多岁1、进入青春期、生长迅速、、2、生理机能逐步增强,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1、智力高峰,推理和解决问题更加整合,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处世方法2、接受朋辈团体行为规范3、逐步控制情绪权利意识增强。1、自我意识继续发展,出现认同危机容易越轨和出现行为偏差2、形成忠贞美德成年2、进入更年期1、尝试多个角色的转型认识和实际能力上升2、心智功能活跃,个人特长在工作中体现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3人生经验丰富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1、情感趋于稳定深沉2、婚姻更加务实3、本阶段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期4、冲突是亲密和孤独形成爱和关怀的美德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