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1-3章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思想背景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2.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权力、价值和尊严放在首位来考虑的价值观念,它承认人的一切权力与生俱来,包括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力,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社会福利观念从“个人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的转变,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二)时代背景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1.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2.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民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3.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实践)▲(一)产生: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二)形成: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PoorLaw)。这部济贫法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这部法案的颁布一方面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另一方面则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内容:(1)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首创国家设立机构、建立制度进行救济的先例。(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济贫,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方给予救助。(6)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①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②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病者、精神病患者及须抚育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③失去依靠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意义:首先,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其次,伊丽莎白《济贫法》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的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第三,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伊丽莎白《救济法》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职业化)。第四,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第五,该法尝试用个性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今天个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1)汉堡制1788年在汉堡市实行的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救济制度,史称汉堡制。对后来各国救济制度与方法影响较大。规定在该市设立中央办事处,综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其工作的内容或方式包括:①为失业者介绍工作;②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③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④对沿街乞讨者不予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使贫民不致依赖成习。(2)爱尔伯福制1852年,德国另一个小城市爱尔伯福制,也仿效汉堡制并加以改良,实施救济制度,史称爱尔伯福制,对后来救济工作的方法影响很大。具体内容为:①将全市划分为564段,每段约有居民300人。②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为荣誉职。③赈济员的工作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发放赈济款。求助者必须与赈济员接洽。结案后,赈济员应首先赴救助者家庭做家庭调查,经调查确实需要救济者方能给予帮助。发放赈济款依据法律所规定的最低标准,不许贫民养成依赖心理。其二是从事段内贫穷的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与管理无业游民等。④全市每14段设一个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并由区内14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由区监察员任主席,每两星期开会一次,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⑤全市设立由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委员九人组成,作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统一管理和支配全市救济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宜,每两星期开会一次。意义:①分类救助、助人自助的思想和济贫法一致②汉堡制的实施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③爱尔博福制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也对各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影响。3.1869年的慈善组织会社(cos)1868年索里牧师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以协调政府和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1869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该会社的基本理论主张是,个人应对其贫穷负责。接受公共救济讲损害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致使他们依赖救济为生。因此,该会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以维持其本人的生活,外来力量只在必要时才介入救济。具体工作方法:(1)成立一个中央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主持救济分配工作。(2)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济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咨询部,供济贫法执行人员、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济者的材料,这样就可以揭露那些同时向几个机构申请的贫民,以使救济资源更有效地发货作用;(3)各区派人对提出申请的人进行调查;(4)提高救济款物的配额,使之足够申请人生活所需。“慈善组织会社”的实践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的重要贡献:(1)“会社”首创派友好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依据调查,按个别情况的不同,对每一个案件分别做出处理。这种强调“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这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产生。(2)“会社”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睦邻组织运动背景:由宗教、社会科学研究者发动,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以便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让受教育者和贫民共同生活在一起,实现政治上的平等、民主,解决贫穷问题。(1)1884年英国伦敦巴涅特创立的“汤恩比馆”特点:①设立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均与贫民共同生活。②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③尽量发动当地人才,培养其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④社区睦邻中心不仅是服务中心,而且也是文化中心,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2)1888年,美国琼亚当斯在芝加哥创立了“霍尔馆”睦邻组织运动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①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谋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入手。②社会工作随时依社区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③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④社会工作进行的方法,不仅可运用社会个案工作的方法,而且应运用社会群体工作、社区组织等方法。三、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1.1917年,美国玛丽芮启蒙(MaryERichmond)出版《社会诊断》(SocialDiognsis),被看作社会工作专业的里程碑,1922年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到20世纪30年代,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唯一的工作方法。2.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到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3.社区工作在60年代,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一个基本方法。4.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治疗——预防——发展(亡羊补牢)(未雨绸缪)(授之以渔)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1.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2.家族集团结构的社会结构特征3.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杂合的文化价值(二)中国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1912-1949)1.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1)1940年,中华民国政府设立社会部,隶属于行政院。(2)1942年,省级地方设社会处,县政府设社会科。2.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和梁簌溟邹县乡村建设实验区。3.微观社会工作实务主要限于医院等有限的领域,1913年休姆(Hume)成立了长沙社会服务联盟;1915年蒲爱德(IdaPruitt)北京协和成立“宗教与社会服务部”。4.社会工作专业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已有约20所大学设有社会学系,并各自设有社会工作实验基地。(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工作(1949-1978)1.基本特点:(1)政府包办;(2)专业化社会工作中断2.成就:(1)社会保险:政务院1951年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面向我国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1955先形成了一个比较齐全的社会保险体系。(2)社会救济(3)优抚工作:优抚对象包括烈军属、军人。(4)农村福利:实行“五保”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四)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工作的发展1.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一(1)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2)企业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3)家庭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4)邻里关系的衰微需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2.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迫切性(1)失业人员(2)老人、儿童及残疾人(3)城乡贫困人口(4)进城农民工3.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恢复,发展和前瞻(1)1979年,恢复社会学(2)1987年,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人大、北大、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一、社会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一)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1.社会工作领域的定义:也称为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2.影响社会工作领域的两个变量: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及有意识的干预3.社会工作领域的划分:(1)理想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指按照人类理想应该进行干预并对之进行改变的社会问题的发生领域。(2)实际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指社会工作者已经渗入其中者。(二)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的关系1.社会学的社会问题2.社会工作的社会问题3.影响社会问题的三个变量(1)问题本身(2)人们的认定(3)社会变迁4.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发生的影响的领域相同,社会问题的产生使得社会工作领域扩大。二、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一)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的追求(二)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三、社会工作的领域▲(一)按照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1.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2.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二)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1.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生活难以自理、自我封闭及心理失调、家庭关系紧张与冲突、儿童抚养和老人赡养问题等。2.就业方面的问题:失业、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纠纷、职工的各方权益保护等问题。3.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三)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1.救助:救人与为难的活动,如果没有这种活动,受助者就可能陷入深刻危机2.帮助:一般意义上的服务3.发展:受助者自认为面对未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给予的帮助。(四)以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分类(了解)1.社会个案工作2.小组社会工作3.社区工作4.社会行政(五)按社会工作的方式进行分类(了解)1.家庭式:包括儿童寄养、儿童家庭补助、家庭服务2.社区或社会式: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如儿童福利站、老人活动中心3.机构式:儿童福利院、老人院、伤残康复中心、精神病康复中心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一、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1.定义:社会工作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社会工作(socialwork)、社会服务(socialservice)、社会福利服务(s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