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市场经济课程考试题(附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考试题一、名词解释(5题,20分)1、混合所有制经济市场机制渐进式改革华盛顿共识产权规则“诺斯悖论”宪法秩序供给主导型变迁方式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混合经济经济:一种不同性质所有制合成形式,它以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交融,参股,持股,合股,并购等方式混合而成。市场机制:1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来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原执政党领导下分阶段,有序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这种改革以适度放松管制,实行价格双轨制,遵循先试点后推广,先增量后存量的方式逐步推进,故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经济震荡。其理论总结即所谓“北京共识”。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基础之上,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1)政治上的多党制或民主化;(2)经济上的全盘私有化;(3)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其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产权规则: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利越大。“诺斯悖论”: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宪法秩序: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我国市场取向改革是在权力中心(党中央、国务院等国家权威部门)的组织与领导下,通过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的强制自上而下推进的。这种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称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斯悖论”。这种制度变迁方式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2、所有权处分权能产权制度法人企业制度股份公司企业治理结构代理成本参与约束内部人控制企业所有权企业共同治理相机治理机制所有权:按照马克思的定义,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产权制度:所谓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地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法人企业制度: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它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地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而必然诱发的成本。参与约束:即使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从而照顾了代理人参与的利益动机。内部人控制: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2“合谋”完成的。企业所有权: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企业共同治理: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强调决策的共同参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银行代表等。相机治理机制:如果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之间的自愿谈判来完成。这套制度就是相机治理机制。3、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宏观收入分配过程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按要素分配:是依据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由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主体决定和参与的、以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贡献率等为尺度的市场化分配方式。微观收入分配过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是市场主体或生产要素主体可以自主决定的分配。宏观收入分配过程: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再分配过程。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4、经济发展模式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绿色GDP制度安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二元经济结构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后起者优势”经济发展模式:所谓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重心及步骤等一系列要素。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绿色GDP:在GDP的基础上减掉创造GDP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然后再减掉创造GDP所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绿色GDP也是一个“干净”的GDP。制度安排: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它包括成文法、习惯法和自愿性契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进步,它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二元对比系数:是指二元经济结构中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理论上处于0到1之间。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二元性越大;反之,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二元性越小。二元反差指数:是指工业或非农业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值。取值范围理论上处于0到1之间。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成正向关系。“后起者优势”:就是后起发展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对较好,尤其是技术高度发达且可利用,这样它就可以跳过某些技术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5、经济开放出口替代战略经济全球化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经济开放:是指经济体系通过产品、服务、技术、要素等的流动与外界发生联系。3出口替代战略:它强调出口的扩大能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改变为了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经济全球化: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实现资源流动与配置的过程。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使其发生作用的关键。外向型工业化战略:利用开放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6、市场失灵充分就业经济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手段行政管制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充分就业:是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财政政策手段: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这些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或称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型和紧缩性两种。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证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等特点。二、简述题(4题,40分)(一)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答:如下所述:(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但生产力还不发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简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答:如下所述:(1)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以全社会的公有制取代所有制,以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4)由实行按劳分配并最终向按需分配过渡。3、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答:如下所述:(1)在决策结构上,实行中央集权控制;(2)在动力结构上,忽视物质利益刺激,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原则;(3)在信息结构上,实行计划指令的纵向传递,全部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的轨道,企业行为基本不受市场信号的制约;(4)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一大二公”,实行“穷过渡”。4、如何理解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答: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5、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答:如下所述:(1)市场依产权规则起基础性配置作用;(2)市场主体独立自主,分散决策;(3)市场主体之间自由平等竞争;4(4)价格机制对市场有基础性调节作用,并直接影响微观决策;(5)按照生产要素贡献和市场效率分配。6、试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斯悖论”答: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斯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诺斯悖论”源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主导和集权,是政府在追求经济增长和寻求政治稳定之间的矛盾。7、试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答:如下所述:激进式改革:以短期内全面推行私有化为突出特征,把原来的国有企业完全推向市场,通过紧缩货币,放开价格,取消经济管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图短期内全面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度,又称为“大爆炸”或“休克疗法”。其理论依据是所谓“华盛顿共识”。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在原执政党领导下分阶段、有序推进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改革以适度放松管制,实行价格双轨制,遵循先试点后推广、先增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