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总供求均衡统计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总供求均衡统计分析第一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测定第二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直接测算法第三节社会总供求状态判断和趋势分析第四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形成统计分析第一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测定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概念(一)在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概念总供给是整个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供给总量。总需求是整个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国民经济或宏观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中各方面经济关系的综合反映。(二)统计概念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概念应体现以下特征:(1)以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实现的实物运动为依据;(2)反映实物运动过程和价值运动过程最后阶段的统一,即最终供给和最终需求的内涵;(3)生产要素的供求作为商品和服务生产及实现的深层次决定因素来处理。这些特征表现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指标上,就是以商品和服务为范围,以增加值为口径的统计内容。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概念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但与宏观经济分析中运用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有所差别的。主要表现在理论分析上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依分析的目的而抽象,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概念却依宏观经济过程而强调现实反映。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两种统计模式(一)一种模式以西方经济学中“总供给=总需求”的理论模型为框架,即对已实现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进行统计。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总供给=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总需求≡总供给实际上是对同一问题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映,已实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必然是恒等的。这种模式的计算结果不能直接判断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与失衡。如要分析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与失衡,必须借助于其他指标来间接进行分析,如通过就业率或失业率、物价指数以及汇率的波动等来观察。所以,这种模式对社会总供求均衡于失衡的测度与分析,采用的是间接反映的方法。通常被称为“间接法”。(二)另一种模式是从社会总供求运行的客观过程,即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过程出发,从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统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它不仅包括实际发生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而且还包括未实现平衡的供给和需求总量的统计。在这种模式下,总供求可以不相等,经常存在供求缺口。这一缺口的绝对总量和相对总量大小及其评判,正是宏观经济运行均衡与否的分析依据。所以这种模式可以直接用来判断和分析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与失衡,故被称为“直接法”。三、运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对中国总供求的间接测算中国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间接测算(2009)绝对数(亿元)比重(%)社会总供给1.国内生产总值(1)第一产业(2)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建筑业(3)第三产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2.商品及劳务的进口总额合计340506.935226.0157638.8135239.922398.8147642.117057.728984.568618.4409125.383.28.638.533.15.436.14.27.116.8100.0社会总需求1.最终消费(1)居民消费(2)政府消费2.资本形成总额(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存货增加3.货物和服务出口合计165526.8121129.944396.9164463.5156679.87783.782029.741202040.229.410.839.938.01.919.9100.0计算误差2894.7-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第二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直接测算法一、直接测算法的基本思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是不断循环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本期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既有本期生产的,也有上期结余下来转入本期的;本期生产的供给和分配形成的需求,大部分在本期实现,但也有一部分没有实现,结余下来转入下一期。因此,统计应从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或者说是从流量和存量两方面去反映总供给和总需求。据此提出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的一组概念和指标。1.流量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如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增加的总供给量,包括来自本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及来自进口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流量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进口商品和劳务2.结余总供给:指某一时点上,全国库存和储备结余的供给总量和人工培育资源增长量。3.流量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如一年)形成的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能力水平,包括实现的需求总量,也包括未实现的即准备购买的需求总量。4.结余总需求:就是未实现的总需求部分,如同结余总供给的概念,它是为了连接不同时期的流量总需求,揭示总需求的动态特征。总供求概念体系中的计算和平衡关系可用下面的几个式子表达:(1)期初结余总供给(需求)+流量总供给(需求)=本期实现总供给(需求)+期末结余总供给(需求)(2)存量总供给(需求)=期初结余总供给(需求)+流量总供给(需求)(3)本期实现总供给=本期实现总需求(4)本期期初结余总供给(需求)=上期期末结余总供给(需求)二、总供给的测算方法总供给的统计测算主要是计算流量总供给和期初、期末结余总供给。1.流量总供给一般简称社会总供给或总供给,是在生产法GDP基础上计算的。流量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商品进口+劳务输入-损失我国目前的劳务输入还比较少,损失统计尚未建立,故这两项可暂省略。2.结余总供给主要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库存、工业企业销售库存和人工培育资源产值。期初(期末)结余总供给=期初(期末)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库存+期初(期末)工业企业销售库存+期初(期末)人工培育资源产值注:人工培育资源产值是指林业产值中的林木生长部分,牧业产值中的牲畜繁殖、增长、增重部分等等。三、总需求的测算方法1.流量总需求的计算(1)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国家预算内资金拨款+国内贷款投资+利用外资+自筹和其他投资(2)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3)国外消费需求国外需求以实际发生的购买额计算,包括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2.结余总需求的计算结余总需求包括结余投资需求和结余消费需求。(1)结余投资需求假定每年投资的流动资金在当年全部实现,自筹投资也是当年全部实现,那么结余投资需求的变动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即当年未实现的(或结余的)国家预算内资金拨款和当年未实现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当年未实现的(或结余的)国家财政固定资产投资拨款=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和更新改造支出两项之和-已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来自财政拨款的部分用期初结余加上当年未实现投资拨款,可得期末结余投资需求当年未实现的(或结余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国家银行信贷资金平衡表中固定资产贷款年末余额-当年已实现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于国内贷款的部分注:国家银行信贷资金平衡表中固定资产贷款年末余额可用中长期贷款额来代替用期初结余额加上当年新增余额的方法求得当期的期末结余额即可。(2)结余消费需求结余消费需求=居民储蓄+手持现金+机关团体存款其中机关团体存款作为社会消费结余对待。注:这里将储蓄全部看作是结余的消费,这种假定在过去短缺经济下是比较合理的,但在现在就有问题,居民储蓄中究竟有多少是结余的消费,有多少是资源的储蓄,这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回答的问题。目前解决的方法只能是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推断来取得一个比例数。故结余消费需求是一种近似的估算。课堂讨论:在经济学中总供求的内涵与国内生产总值是等价的,但在经济统计学领域,总供求的统计内涵与国内生产总值是否一致还存在这较大的争议,表现在以下方面:(1)总供求的统计是否必要?按照萨伊定律(Say’slaw),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即只要价格水平能够自由变化,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总会自动达成平衡,不存在供求差额。故很多人认为总供求统计意义不大。(2)总供求统计是否包含中间产品(中间消耗)?有些学者认为,总供求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总和,而现实生活中,中间产品在总产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不能忽视中间产品。(3)总供求是否包括非市场产品?有一种意见认为:不通过市场提供的产品不应计入社会总供求,其理由是这种商品不存在生产和使用的矛盾,没有统计的必要。(4)总供求是否包括服务?限制性生产观的支持者认为,由于服务具有一经提供就立即使用、不能贮存的特点,所以它不可能引起供求矛盾,即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总是平衡的。这样,总供求的统计就不必包括服务的成分。结论:国内生产总值与总供求的统计内涵是基本相同的。第三节社会总供求状态判断和趋势分析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与失衡的概念严格意义上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与失衡的概念,必须从流量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存量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结余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去全面认识,只有三方面相等才是真正的均衡,否则就是失衡。但由于国民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完全求得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过程的一致统一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不仅包括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统计的相等,而且还包括一定程度的不相等。只要这种不等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实现。具体表现为:(1)社会生产良性循环,生产结构协调;(2)生产能力正常发挥,技术进步,资源充分利用;(3)总需求依社会经济能力和社会发展而正常增长,结构逐步演进,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4)财政、信贷、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二、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状态的类型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与失衡是其状态的两种类型。在现实经济中,更多情况是失衡的状态,因此,下面着重对失衡状态进行研究。(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首先可划分为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1.总量失衡依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缺口的性质分为经济停滞:社会总供给过剩和总需求不足的失衡状态通货膨胀:社会总供给不足和总需求过大的失衡状态2.结构失衡基础结构失衡非基础结构失衡(二)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从商品和服务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与否的状态进行划分,对于失衡状态可分为四种类型1.商品服务需求小于供给,货币需求小于供给2.商品服务需求小于供给,货币需求大于供给3.商品服务需求大于供给,货币需求小于供给4.商品服务需求大于供给,货币需求大于供给注:无论在西方还是我国,社会总供求状态特征都是混合型的,既存在着停滞的一面,也存在着膨胀的一面,还有结构失衡的问题。因此,对社会总供求失衡判断的统计研究,需要结合具体国家、具体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三、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状态判断的统计方法(一)社会供求总量失衡的判别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供求差额或供求差率过大,或超出了正常的范围之内的一种不平衡的数量表现。1.间接判别法(1)社会总供给严重大于社会总需求(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主要特征有:一是产品处在普遍性的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之中,产品存货过大并且积压,许多产品都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买方市场为主导,卖家竞争激烈;二是生产资料、消费品、工业品、固定资产投资等价格指数趋于下降或持续走低;三是就业率下降或失业率上升;四是出现通货紧缩,钱少货多,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能力跟不上;五是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利率下降;六是产品出口大大高于产品进口等等。(2)社会总需求严重大于社会总供给(供给短缺或需求旺盛)。主要特征有:一是产品处在普遍性的供小于求的失衡状态之中,产品存货普遍下降,产品销售迅速增长,许多产品都面临着产能不足的问题,卖家市场为主导,买方竞争激烈;二是生产资料、消费品、工业品、固定资产投资等价格指数持续走高;三是就业率上升或失业率下降;四是出现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钱多货少,需求过度,产品供给能力跟不上;五是货币供给小于需求,利率上升;六是产品进口大大高于产品出口等等。(3)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均衡主要特征有:一是社会生产良性循环,生产结构协调,二是生产能力正常发挥,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三是消费需求依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正常增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协调四是财政、信贷、国际收支和进出口基本平衡,五是各类价格水平和利率基本稳定,失业率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等等。2.直接判别法通过计算净出口率、存货增加率和综合供求差率来判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