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社会政策的概念:社会政策是政府在某种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某个社会性目标,采取的的社会性行动总和。2、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3、社会政策的历史:4、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第二章1、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1)内容:a.教区负责供养教区内无依无靠的贫民;b.根据贫民的类型,分类施助(有劳动能力的送入工场劳动-没有劳动能力的,送入救济院或提供院外救济;-无依无靠的儿童,提供学徒训练机会。(2)影响:a.政府开始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b.奠定了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c.各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模版。2.工业化对社会政策的促进作用:(1)工业化带来的风险;(2)传统的生活保障制度的丧失(3)流动加快与传统社区家庭功能的淡化(4)工人运动的发展(5)对贫困新的认识3.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1)俾斯麦的政策:胡萝卜加大棒(2)社会保险法:-1883工人医疗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70岁以上)(3)俾斯麦模式汉堡制:1788年是对济贫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因起源于德国的汉堡市得名。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①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在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②同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人们认识到政府可以并且应当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再分配政策来刺激需求和促进就业,从而为“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关键性的经济学理论支持。.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他们的总和。本质:国家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代表: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等。有研究者提出福利国家三个世界说,即社会民主型、保守型及自由主体型国家福利:政府来承担为民众提供福利服务的主要责任,甚至是全部责任。2、《贝弗里奇报告》的诞生及其影响:1942年11月发表全称: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①主要目的是要削除社会中的“五大病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②贝弗里奇提议建立一个国民救助系统予以救助,以补充社会保险系统的不足。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自愿保险,社会保险的六大原则:普遍全面,均等给付,均等缴费,待遇水平够用,统一管理,分类施保社会保障成功运行的三大前提条件:1儿童津贴,若抚养人在领取社会保险待遇,每个儿童都可领取;其他情况下,除老大外的其他子女都可领取2普惠型医疗卫生服务3充分就业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提出了福利国家的蓝图3.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标志:1935年《社会保障法》(2)内容:社会保险+三个现金现金援助计划a.社会保险:老年及遗属保险:参保人本人年老后的养老保障及本人死亡后遗属(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雇主缴费,被动失业时可以领取)b.现金救助盲人、孤儿及未列入老年及遗嘱保险范围内的老年人(3)意义:1从私人福利向公共福利转向2联邦政府开始介入地方社会福利事务1.福利国家的危机(1)合法性危机:对福利国家的批判、质疑。左派:福利国家不够“左”,未能达到福利国家的目标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消除阶级剥削。女性主义:福利国家将对妇女的歧视合法化了右派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福利国家损害了自由,表现为:1福利国家否定了人们对服务的选择权2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制度使在经济中创造财富的人收到了损害3福利国家导致高税收和政府借贷4福利破坏了工作伦理和文化5国民保险的原则是一个骗局(2)财政危机: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滞胀使福利国家不堪重负2.福利国家改革:1削减福利开支:强调个人责任,救助只面向2)改变社会保障待遇计发方式待遇与CPI挂钩3鼓励、支持私营保险的发展4)中引入准市场英国为例:1撒切尔夫人把失业作为一个政策工具,放弃了贝弗利其的充分就业原则,把抑制公共支出作为政府的另一个政策目标.2改革社会保障体系3四个方面改革a引入人头税代替地方税b1988年制定的住房法案允许私人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住房c教育改革法强化了父母对子女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将地方教育当局的学校转化为直接由中央政府资助的学校d改革健康服务,引入内部市场或准市场。第三章社会政策研究发展历史早期社会政策学科的特点:一、缘起:社会政策一词最先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对社会政策的研究也发源于德国。二、形成发展1、1950英国蒂特马斯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标志该学科到达法定年龄,迅速在英国许多大学被承认是一门大学科。2、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的研究取向:三个长处两:1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价值中立2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上3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的多不足:1单一价值取向2非理论取向对蒂特马斯研究的挑战:1社会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和其他高等学府获得了长足的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科的复兴,提醒人们注意还存在着具有其他取向的理论3女性主义者的批判把注意力引向了福利国家背后的父权主义的假设4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危机进一步降低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形象和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促使学术届对当代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大问题做出系统的理论反思。3、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1951年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勒纳撰写《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发展:1、从1930-1960政策研究试验期2、1960-1980探索政策解决方案时期3、20世纪80年代以来促进政策过程时期。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1共同决定了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2、有效的满足了社会需要,总体上也有利于个人需要.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一、:1.社会政策主体基本含义:指发起或参加与这一过程的行动者2.社会政策的角色(1)行动的责任者(2)组织者(3)资源提供者(4)社会服务直接提供者3.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1)责任层次:制度模式,按以政府为主;各种方式去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补救模式(剩余模式、残补模式)、(2)角色层次(3)公共行政层次4.社会服务领域中的组织体系:商业性服务机构;初级群体;互助组织;就业组织;志愿组织;政府组织(为主);非营利组织5.民间组织概念:政府组织体系外各种民间非企业性组织总称6.民间组织三种形式:社会团体、民非、基金会7.政府的主体作用:1)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2)资源提供者(3)社会服务提供者当代福利模式的优缺点:1普遍性2稳定持久性3福利性/公平性。1效率低2个人依赖3选择自由基非营利组织的本特征:1非营利性2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3公共性的4有多样化的资源支持系统,。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以两种方式在社会服务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1中介组织的介入2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发展趋势:数量规模服务质量上升,日趋专业化,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角色:参与者和实施者,合作伙伴,政策咨询者,服务提供者)8.其他组织在社政体系中作用:(1)就业组织:①概念:人们在其中就业的组织②基本特点:责任对象是其雇员③在福利体系中责任:承担雇员基本社会保障费用,为员工提供必要社会福利性服务,为政府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政策行动提供财政支持。责任:1承担雇员基本社会保障费用2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3为政府的社会政策行动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财政支持10.现阶段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1)社会政策主体模式变化的国际趋势1、不干预——干预——有限责任。直到工业革命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欧美工业化国家中在关于政府的责任和角色的理论上一直是“不干预主义”占上风。2、19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社会福利事务的干预,特别是“福利国家”,3、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理念的影响下,目前许多国家中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责任和作用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2)多元福利模式的发展:近20多年来,各国社会政策主体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从过去的国家福利模式向“多元福利模式”的转化。主张国家福利体制过分强调国家责任,私人福利损害社会公平原则和贫弱群体的利益,要求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3)当代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理关系可以概括为分工、合作和监督等方面。分工,既有纵向分工,又有横向的分工;合作,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社会政策行动上共同承担和完成社会服务项目;监督,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政策行动的监督机制,通过相互监督,从而使双方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行为都更加合理化。(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及政府与民间机构关系的重组①我国社会政策财政责任主体的变化。目前我国的社会政策行动主体正在从过去基本上由政府负责的模式,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包括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多元化的社会政策主体模式。②我国社会服务机构主体的变化:我国社会政策财政责任主体的变化;我国社会机构主体的变化11.社会政策的对象界定:指一个行动所指向的客体,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12.分类:基本原则: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运作方式:普遍性和选择性对象。(1)普惠型福利模式:普遍性社会原则,倾向与不加区分的给群体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所有成员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选择性福利模式:特殊社会关照原则社会因首先关照社会特困人群。(2)“普惠”的利弊:a利:对象面宽、操作简便、能够防止或降低“贫困烙印”现象,促进社会整合,降低各类群体之间因福利分配的差异而导致的社会矛盾。b弊:开支巨大,效率和效果难以保证(3)“选择”的利弊:a利:能够集中使用福利资源使工作效率提高,避免或降低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降低普通人对福利的依赖。专门针对困难者,可以收到较好的再分配效果。b弊:操作一般比较复杂。受益对象选择失误,既会导致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又可能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排除在外,还较难避免“贫困烙印”现象。(3)发展阶段:在过去长期的历史中各国的社会福利一直是以选择性福利模式为主。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普惠型福利模式的出现。二战后,在欧洲的“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中,普惠型福利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最近20多年以来,一些国家的社会政策又逐渐向选择性福利模式倾斜。在学术界,不同的社会福利理论流派对此问题也持不同的理论立场。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强烈地支持普惠型福利模式;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则主张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更多地采用选择性福利模式。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政策体系明显具有普惠型福利模式的特点,但改革开放以来,选择性福利的特点又逐渐突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前一阶段选择性福利的发展倾向有新的反思,提出应适度增大普惠型福利供应的建议。14.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分析:社会政策的受益者是指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具体获得好处的个人或群体。社会政策受益者分析的基本视角可以概括为事实分析和价值及道德分析两大类:(1)对受益者的事实分析,对受益者人群及范围的事实分析和对受益者确定过程的事实分析(2)对社会政策受益者的价值及道德分析:1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社会政策的受益事实上体现了该社会所公认的基本社会价值: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平等、社会关照、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2对社会政策受益者的分析还涉及到道德的问题。社会政策的道德分析主要是看福利受益者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3)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分析:①直接受益者分析。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行动直接帮助的对象。②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