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2011年货币银行学试题名词解释1、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的一种心理因素。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所以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2、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3、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4、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种类根据期限可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短期利率是指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利率一般是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会同时升降。但短期利率一般都低于长期利率。5、利率与收益率: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但这不能准确衡量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证券的收益状况。能够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多少收益的指标是收益率。对于任何证券而言,收益率是向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加上以购买价格百分比表示的价格变动率。6、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责任。7、货币市场:是指一年或一年以下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子市场。这一市场的金融工具期限一般都很短,近似于货币,因此称为“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调节资金流动性的重要场所,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基础。8、资本市场:一般指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市场,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和政府财政赤字的需要。由于交易期限长,资金主要用于实际资本形成,所以称为“资本”市场。9、金融工具:又称金融资产,它是一种能够证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以及价格的书面文件,对于债权债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上的约束意义;10、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类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货币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等方面的内容。11、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套用于货币政策决策的框架;其基本含义是,一国当局通过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来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使通胀率控制在事先宣布的水平或范围内。12、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或一个经济区域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做出的系统规定。13、金本位制:是指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础,直接参与流通,包括金铸币本位、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三种形式,但在不特别指明的情况下即指金铸币本位。14、特里芬难题:是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所承担得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简答题1、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1)内生性指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2)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的。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3)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假设。2、如何理解和度量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该定义:(1)定义考察的对象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非股票等金融资产价格;(2)定义强调的是货币价格总水平,即以货币标记的商品和服务的整体价格水平波动情况;(3)定义重点表达持续上涨的意思,即物价上涨并非偶然而是过程或趋势。通常,我们可以使用三个指数来度量通货膨胀:(1)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其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变动之后的CPI是核心CPI。(2)批发物价指数(WPI):其是反映全国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批发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应用更为广泛的是反映工业企业原材料和燃料动力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生产品价格指数(PPI)。(3)GNP冲减指数或GDP冲减指数:是将GNP或GDP的名义值化为实际值所使用的价格指数。公式为:GNP冲减指数=报告期价格计算的GNP/不变价格计算的GNP。第2页3、简述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包括:(1)强制储蓄效应:政府以向中央银行借债,从而引起货币增发这种办法筹措建设资金,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投资需求,结果将是物价上涨。在公众名义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按原来的模式和数量进行的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实际额均随物价的上涨而相应减少,其减少部分则大体相当于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的强制储蓄的部分。(2)收入分配效应: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极不相同,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实际收入会下降,有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反而会提高,这种由于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财富分配效应,是指由于物价上涨带来的家庭财产不同构成部分的价值有升有降的现象。(4)菲利普斯曲线效应:菲利普斯曲线是概括表示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通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的曲线。它说明的是当一国物价上涨发生通胀的时候,失业率往往较低;反之亦然(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经济停滞即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同时发生,告诉我们菲利普斯曲线也并非万能)。4、简述通货紧缩的经济效应。通货紧缩一般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往往伴随着经济萎缩。其经济效应包括:(1)通缩对投资的影响:通缩一般会使实际利率提升进而增加投资的成本,并降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因此,发生通缩时,投资活动会有所减少。(2)通缩对消费的影响:通缩对消费产生两种效应,一是价格效应,即物价下跌使消费者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购买此前同量同质的商品和服务,但因预期价格还会下跌,其又会推迟当期消费;二是收入效应,消费者预期未来经济继续萎缩,自身收入也趋于下滑或可能因失去工作而没有收入,故会缩减消费支出。(3)通缩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通缩时的实际利率会高于通胀时期,因此,对债权人有利,对债务人不利。(4)通缩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如果工人名义工资收入的下调滞后于物价下跌,则实际工资不会下降;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企业往往会为生存而下调工人工资。(5)通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通缩会造成经济萎缩,但也有少数例外。5、简述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1)负债业务: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存款货币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也称权益资本,包括发行股票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和吸收的外来资金(包括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银行间拆借等)两部分,后者是主要资金来源。(2)资产业务: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3)表外业务: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6、简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类型及发展趋势。按经营模式划分,商业银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①职能分工型银行,其基本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从事相关业务;职能分工型模式也可称为分业经营或分业监管模式②全能型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即在经营各类银行业务的同时,亦可经营证券、保险等业务;全能型模式可称为混业经营或混业经营监管模式。商业银行类型的发展变化趋势: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各国基本是混业经营;大萧条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推行分业经营模式,要求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彻底分离,德国、瑞士等国依旧实行混业经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分业经营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压力越来越大,开始进行业务创新,90年代末期美国、日本等国家逐渐放开分业管制,混业经营重新占据主要市场。7、简述金融创新的原因。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金融创新的原因包括:①规避风险: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通胀引发的利率巨幅波动使银行业收益极不稳定,为了稳健经营,银行开始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出如可变利率债券等债权债务工具,并通过开展远期、期货等交易来规避风险。②技术进步推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为银行结算、清算系统和支付制度的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各类复杂金融工具的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并使金融交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③规避行政管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规避不合理、过时的金融行政管制,创造更多的利润,金融机构也热衷于金融创新。8、简述资产证券化的意义。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本质是将贷款或应收账款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包括(适当展开):(1)降低发行成本(2)减少信用集中的风险(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规模经济(4)增加流动性(5)提高资本比率。9、简述金融风险的分类。金融风险是指人们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按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国家风险(主要指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或政治因素如战争、内乱的变动可能造成的金融损失)四种最基本的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指金融企业内部直接从事金融业务操作的人员,由于违反规章操作而造成资金损失带来的风险)和市场风险(指由于金融创新带来金融衍生工具增多并运用不当而致的风险)两种较为常见发生的风险。第3页10、简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具备的条件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分为远期中介指标(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短期中介指标(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①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必须能为货币当局加以控制(可控性)②政策指标与最后目标之间必须存在稳定的关系(相关性)③可测性,一是央行能及时获取有关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明确的定义便于分析、观察和监测④政策指标受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干扰程度低(抗干扰性)⑤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适应性)。11、简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基础与模式。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基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都是需求管理的政策;需求管理政策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调节总需求,使之与短期内难以调节的总供给达到均衡,从而达到市场均衡,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终极目标;由于市场需求的载体是货币,所以调节市场需求也即调节货币供给,换言之,需求管理政策的运作就是对货币供给的调节(或使之增加,或使之缩减),而这也就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基础(只不过二者的调节方式不同:一是通过银行系统,一是通过财政系统;一是运用金融工具,一是运用财税工具;一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