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调查》课程为社会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先修课程要求:社会学概论,高等数学适用专业:社会学专业和社会保障专业学习目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社会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大学生应学习的课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工具。在社会现象研究领域,引入社会调查方法,可使社会现象的研究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促进社会研究的进步。现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现象研究的复杂性。面对复杂性的社会,更加需要引入社会调查方法,以推进社会研究手段的进步。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包括三大技术性内容:一是,社会调查表的设计。设计调查表不是一种任意性的思维过程,而是需要按着即定的科学程序才能完成的工作。因此,学好调查表的设计技术是社会学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二是,抽样技术。抽样是从总体中选到样本的技术。与调查表设计技术一样,抽样也不是任意性的思维过程。抽样技术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说关系着社会调查的可信度。因此,社会学专业大学生也必须学好抽样技术。三是,统计资料技术。从现象收集到资料是零散的个体资料,如何将个体资料转化为总体规律性认识,需要运用统计技术。这样技术的运用,可使调查者更深入地认识总体的规律。因此,社会学专业大学生应掌握好必要的统计知识。除此之外,社会调查方法还包含着另外一些很有实际意义的技术,如,现场收集资料的技术,访问技术,观察技术等技术。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应达到的目标:第一,掌握调查技术的程序,以及程序中各环节的技术问题。第二,掌握调查技术的方法论问题,即技术的理论问题。第三,掌握调查技术的适用条件,即技术的限制因素问题。因为,社会调查方法对于社会研究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实-2用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引导大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应下力量引导大学生学习调查技术的运用知识,提高大学生运用调查技术的能力。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应在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社会学和高等数学课程之后安排教学活动。在这些课程学习之后,再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将有助于学生领会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是讲授式的,而应是讨论式、实践式的。在大学生学习期间,应将大学生引入社会,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只有经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大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社会调查技术。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可采取如下几种方式予以解决。(1)通过讨论式教学,强化大学生对调查技术重要性和具体技术环节的认识,促进使用技术的程序化意识的进步。(2)组织大学生课外活动小组,根据社会实际,有目的地选择调查课题,进行社会调查活动。(3)吸收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在调查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学习调查技术,研究调查技术,增强使用调查技术的能力。总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赋予大学生实际研究社会能力的课程,必须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推动大学生调查能力的进步,社会研究能力的提高。2.教学和考核方式:课堂讲授为主。专题讨论和课外研究报告的撰写为辅。考核:课堂练习及作业20%,期末考察80%。3.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北京大学出版社4、教学参考书:[1]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2]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苏驼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4]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5]宋林飞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3[7]范伟达现代社会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张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中山大学出版社[9]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分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10]郭志刚等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1]郭志刚等社会统计分析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袁方社会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13]顾云宝纪宏统计国际惯例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郑杭生等著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5]李强应用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6]蒋萍宋瑛问卷调查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17]马祖谟抽样调查原理与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18]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19]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知识出版社1985[20]中国城市家庭(五城市家庭调查资料汇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21]当代中国农村家庭(14省市农村家庭调查资料汇编)社科文献出版社93[苏]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美]肯尼思.贝利现代社会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英]罗斯当代社会学研究解析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美]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日]福武直社会调查方法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美]齐斯克政治学研究方法举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美]罗森伯格调查分析的逻辑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4第一章社会研究概述本章重点:社会研究及其特点、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本章难点:实证、反实证与证伪理论第一节社会研究一、社会研究社会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解释与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它是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正是以经验性、实证性为特征的社会研究方法使社会学与哲学相区分,使社科学与人文科学相区分。经验性,是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即,社会研究只对那些可以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东西感兴趣。包括:人的行为、人创造的东西、语言为中介的意见和关于态度、价值判断、意愿等,都属于经验上可感觉的社会事实。如,人们为什么信仰宗教?其中:人们烧香拜佛的行为、对天堂和地狱的看法、存在的寺庙等都是可观察的。社会研究的目的,是形成和产生有关社会的系统的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以及所生存的世界的理解。第二节求知方式人们可以从各种来源获得知识。所不同的是人们对不同来源的知识的信任程度是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权威法即当人们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时,去查阅经典著作、专业书籍,到其中去寻找依据;或向有关专家、学者求教。它是获取知识的捷径,它是重要的。人们之所以有条件或无条件接受权威提供的知识,是因为:有些知识是无法验证的;有些是人们暂时无条件去验证的。-52.经验法即依靠人的感官来获取知识。它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它包括:其一,前人的经验,当被大多数人接受,即常识其二,个人生活的体验、观察。其不足:可能会出现以偏概全、主观武断等推理错误。3.思辨法它是依靠直觉、洞察和逻辑推理来获取知识。古代的思辨哲学家认为,经验是不可靠的,它只反映事物的表象,而真理是超越感觉经验的,因此只有通过直觉和洞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它是一种超越论,超越论的知识见解在柏拉图的岩穴比喻中得到了经典的形象表述:有一个岩穴,里面居住着几个人,他们只能面对着岩穴的后壁,而不能转动头部。在岩穴的入口的前面有一堆融融之火,火光照进岩穴,照到后壁。在岩穴入口和火堆之间常有人走过,于是他们的影子就投射到岩穴的后壁上。岩穴中的居民看见这些影子,但他们永远看不见穴外走过的人,因为他们不能把头转过去。他们将影子视为实在事物,永远不会知道有一个外在世界,他们所看见的只是它的影子。柏拉图说,人类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就属于这一类。因此,他认为只有思维才能给我们提示出一个较高的实在的存在,可见事物只是这个较高的实在的映象而已。(即表现出强烈地想要超出可观察的事物之外或之上)哲学家通过苦思冥想而达到“顿悟”也是一种直觉,它能发现一些尚未得到经验证实的假说,能洞察到一些不依赖于经验的真理或“先验的原则”。思辨法就是从这些“先验原则”或“公理”出发,运用推理的方法获得各种具体知识。思辨法所提供的知识,是靠逻辑来证明的,只要“公理”是真实的,那么由它推论出的知识也是真实的。但问题也在于,“公理”超验的,无法被经验证实。4.科学方法-6它是依靠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获取知识的方法。它其不同处:在于它的方法,即科学的研究程序(科学方法的核心)。包括:(1)建立假设它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尝试性的回答,它一般是来自对某一理论的演绎推理。(2)操作化(重要环节)即对概念的明确界定和精确测量。具体说,对假设中的抽象概念作出具体定义,说明如何测量概念、如何检验假设等。它涉及研究设计或实验设计的问题——即研究者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有条理的经验观察方案,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3)经验观察依据一定的研究方案,研究者可采用各种方法去收集经验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这些资料是对研究假设的实际验证。(4)得出结论即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归纳推理,而得出的概括性描述。以上四种求知方式都各有局限性和不同的适用范围,不存在一种可完全排斥其它求知方式的方式。所谓科学方法,就是系统地消除个人经验观察中有可能出现的主观偏差、或观测误差,以便得到共同接受的、可靠的知识。它只与其它方式相比较而言。第三节社会研究的性质和特点一、社会研究的性质(简)1.实证性即社会学科理论必须通过经验资料的验证,即理论须与资料所显示的结果相一致。在社会研究中,当得出某一结论时,为了能使别人信服,还须说明资料来源及获取资料的方法。2.明确性-7由于在社会科学中,人们对许多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定义,因此,研究者必须对其研究的问题的概念进行定义,并对概念操作化。3.客观性即研究结论的客观性,无论研究者的立场和出发点是什么,只能采用同样的科学方法,就能够得出同样的研究结论。关键在于:操作过程是严格按照科学规定进行。社会研究中所探讨的问题必须是可以由科学来回答的。即,研究者不应该去探讨某一社会现象“是否应该如此”的问题,而应该去探讨其“状况究竟如何”或“为什么如此”的问题。如,宗教问题中,“是否应该相信有天堂的存在?”、“宗教是愚昧的吗?”等,就存在价值判断的问题,且无法做经验的观察,失去了客观性原则,超出了科学的范围。二、社会研究的特点(详)1.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异质性社会研究的对象包括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包括人的社会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涉及:人们如何行动、交往;如何思考、感受;由人们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组织;关注个人与个人、群体、社会等等。其研究主题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且相互之间异质性大。研究对象的复杂化,将使得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人是一个生物体,同时又作为一个社会体的事实,决定了导致一种社会行为发生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它必然涉及许多社会的、心理的、历史的、文化的和其他的因素。客观现实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不同行为既会受到个人特定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制约,还会受到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他所具有的社会,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其与自然科学相比较,显得更复杂,特别是人的心理方面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另一方面,个体的差异性很大,不能通过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研究得到普遍的适用的结论。、-82.社会研究更多地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包括两方面:研究者——观察失误、价值观和立场地位;研究对象——人,会有意或无意地隐瞒或改变自己的真实行为和态度。因此,无论是采取观察的方法、还是调查、实验的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干扰和影响。如,研究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方式,当我们采取观察法时,由于调查者出现——是一种干扰;可看到是观察者出现的影响后的状况。如果无观察员出现,实际情况可能是会是另一种样子。同时,社会研究者每时每刻都有可能陷入一种“感情纠葛”(对研究对象的同情、厌恶、喜欢、钦佩等)之中。所研究对象的状况、处境、经历,以及行为、态度、价值取向,常常会在社会研究者的心中产生某种“共鸣”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