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创新重庆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陶元红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社会转型这一时期被称为一个非常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对转型社会的初步认识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特征——小农经济、计划经济、“人的信赖关系”、“家长制”、“顺从和依赖”,以“礼”维持社会,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大一统文化,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现代社会特征——市场经济、“物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民主政治”、以“法”维持社会,强调“规则意识”,多元文化,民主政治体制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国民变得富裕,正在向年人均收入2000美元的目标迈进迅速城市化:每年增加2000万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从3.5亿增加到5.2亿富裕阶层出现:中国拥有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人有23.6万社会转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加剧积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现代工业和大量以手工为主的农业同时存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数以亿计的文盲同时存在;经济发达,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6倍以上的差距、城乡整体基尼系数逼进0.47)多重利益的矛盾——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利益分化,贫富差距使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世界潮流与中国特色之间的矛盾——价值观念的冲突——集体主义、整体观念、献身精神、重义轻利观念弱化;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功用主义加强国际和国内的一些难以逆料的重大事故的发生,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的思想认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法制不健全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道德制约乏力假冒伪劣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大下岗工人示威请愿不断发生社会混乱无序等现象严重人们精神困惑空前增多……二、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新形势1、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正日益受到冲击,人们价值观念呈现的特征是“多元并存,新旧交替”。案例有大学生甲、乙、丙三人同时去参加某公司的招聘面试,招聘人员给三人的评语分别是:甲:知书达礼,老实本分,待人谦和乙:热情大方,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丙:沉稳干练,不卑不亢,精明灵活如果只需要录取其中一位,你认为会录取那一位?调查结果显示,右48%的被调查者认为将会录取丙,居第一位;29.2%的人认为将会录取乙;只有12.5%的人认为将会录取甲余者(10.3%)表示“说不清、不知道”;认为将会淘汰甲的占55.2%,居第一位。此结果表明,人们的人生理想从“君子”型,转向“能人”型和“真人”型。2、青少年的亚道德现象社会转型加速了社会主体的塑造,青少年社会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他们对传统道德作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选择,创造着自己的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和道德行为体系,即青少年亚道德青少年亚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在很多方面表现为对社会主流道德的“反叛”,其特点是价值多元、强调个人需要和互利互惠。表现幼稚,具有不稳定性。青少年的亚道德现象提醒着成年人对原有道德体系的革新。3、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出现了“两多”现象离婚现象增多心理问题增多4、快速发展的现代化通讯给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提供了方便网络文化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学校德育怎样应对变化着的社会和学生?三、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一)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1、德育目标理想化(圣人、贤人、君子)抽象化、泛政治化,政治挂帅与道德至上结为一体,以培养听话的学生,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2、德育管理(1)重形式,强调对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和检查负责(2)强调约束和限制。(3)重布置、轻实施。3、德育方法重单向传递、灌输、讲授和空洞的说教4、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脱节5、德育的空间狭小,足限在课堂和学校,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不够,把学校德育看成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唯一变量传统德育对社会中种种复杂的道德问题越来越缺乏应对力,显得非常苍白。(二)现有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2、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3、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4、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5、在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德育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三)中小学德育的创新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朱小蔓1、德育观的创新由以往重视“道德规则”、“道德概念”的传递转变为重在让儿童形成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世的观念重点培养学生待人处事的基本观念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合作、责任等)。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理解等)。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多元观: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有不同的选择(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宽容)。2、德育目标的创新既强调社会需要,又重视个人需要,寻求道德教育的“底线”,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幸福生活服务。3、德育模式的创新实施体验式、渗透式、氛围式道德教育模式4、德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挖掘道德教育内容5、德育方式创新由单向传递,向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转变;由灌输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变;由教会顺从向学会选择转变。顺学而导,实施“无痕”的道德教育6、德育视野的创新由小德育向大德育转变,在信息社会中成长发展的青少年一代,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视野开阔,这迫使德育必须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地拓展,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合作。7、德育管理的创新德育管理要重视形成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将管理作为教育的有效手段,创造各种方式让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管理,使德育管理从限制走向解放形成教育与评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三)社会转型时期要强调的几项教育1、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为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奠定基础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经济全球化往往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了对传统的认同感。一手抓国际化进程,一手抓民族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做世界的中国人”对世界的中国人的理解既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又要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既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具有现代人格行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途径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重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20天,普通高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30天;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保障措施建立“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制度。决定从2004年开始,每年9月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等活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每周要安排1小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全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校长要对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负总责。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学校收费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观看影视片、参加社会实践等有关活动的实际需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中小学校周围200米内不得有经营性网吧、上网服务场所和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娱乐场所。3、诚信教育世界各国均重视对国民的诚信教育应当把“诚信”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格来教育“诚信”要从小教育要不断教育以诚信立校、以诚信立教、以诚信育人主要内容:(1)诚实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2)守信教育: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途径和方法原则: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小型为主(1)要将诚信教育作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2)以学生为主体,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诚信教育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各中小学校要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3)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4、规则教育社会转型,使我们从良心制约型走向法制规范引导型培养规则意识尤为重要5、情商教育情商是一个人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四、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素养1、良好的德性和人格魅力2、富有教育的智慧3、敏锐而深刻的时代感悟4、健康的心态谢谢!(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央8号文件青少年犯罪五个新特点青少年违法犯罪在原有的团伙化、智能化、低龄化以及暴力性、盲目性、模仿性、冲动性、偶发性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呈现出5个新的特点:1.闲散青少年等群体违法犯罪凸显。2.14至16岁青少年犯罪状况日益突出。3.侵犯财产犯罪严重。4.因非法网吧、毒品等不良因素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5.家庭问题和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布局的四个重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道保障线,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持和积极贡献。1.明确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点群体(中小学生、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流浪儿童、罪错青少年)2.进一步明确了优化社会环境的迫切性。3.再次重申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重心。4.强调表示了建设预防青少年犯罪长效机制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