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的理论特征与社区学院的实践走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社区教育的理论特征与社区学院的实践走向浙江电大桐乡学院吕志江浙江桐乡314500摘要: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教育,纷纷创建辖区内社区学院。但各地社区学院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运行机制等并不完全相同,其实践走向也有所差异。本文从阐述社区教育的十大理论特征出发,提出并论述社区学院建设上的组织网络、功能综合、法规规范、主体参与、财政保障、师资渠道、服务多元、办班形式、对外合作、运行机制等实践走向问题。关键词:社区教育;特征;社区学院;走向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承载着伟大使命。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教育,纷纷创建辖区内社区学院。但各地社区学院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并不完全相同,其实践走向也有所差异。列宁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不能持久的。要正确把握好社区学院的实践走向,从而推动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必然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社区教育的理论特征。笔者认为,社区教育具有多元特征,所以,社区学院的实践走向也应当是多维度的。一、社区教育空间上的区域性与社区学院设置上的组织网络性顾名思义,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的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何谓“社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社会学概论》明确界定: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从我国情况来看,能自成一体的综合性社区,一般是指拥有几十万乃至一百多万人口的县域社区,这是大社区;其所辖乡镇、街道为次一级的中社区;农村行政村和城区居委会是最基层的小社区。所以,创建社区教育实体机构即社区学院,必然有一个组织网络覆盖问题。依各地经验,县域社区应当建立一所社区学院,乡镇街道应当建立各自的社区学校,行政村(居委会)则建立村民(社民)社区教育点。这三级层面必须上下隶属,一致联动,形成“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学校为骨干、村民(社民)社区教育点为基础”的纵向网络体系。此外,以县域为单位,相关部门还可建立横向的社区教育分院,根据部门职能承担针对特定群体的专项性社区教育任务,或干脆将原属部门的培训教育机构整合进社区学院。二、社区教育发展上的整体性与社区学院实体上的功能综合性社区教育是横向与纵向交融的一项事业。从面向对象看,横向覆盖所有城乡社区不同群体,纵向贯穿每个个体生命全程;从涉及区域看,横向牵动区域内各个部门领域,纵向联结县、乡镇(街道)、行政村(居委会)三级层面。所以,发展社区教育具有整体性推进的特征。这就决定了社区学院必须建成为政府主办、部门配合、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2办学综合实体。这样的办学实体必然就要拥有功能上的综合性。笔者认为,当前社区学院功能发展上至少要实现“四个中心”,并配置相应的职能科室。首先把社区学院建设为县域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县域社区教育这一庞大体系中,社区学院是龙头,镇街社区学校是骨干,村民(社民)社区教育点是基础。社区学院的龙头地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对县域内各级社区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职能,包括牵头组织全市社区教育实践调研,拟订社区教育政策性文件和年度或项目计划,指导激励、联络沟通、协调督查所辖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相应活动,总结推广社区教育经验等。其次把社区学院建设为县域社区教育信息中心。社区教育范围广、内容杂,应由相关机构纵横联动推进。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学院无疑承担着社区教育信息的聚集与辐散功能,包括收集、整理、保存县域内社区教育资料档案,统编和散发《社区教育供求信息》、《社区教育动态简报》等类信息资源,组织力量收集、整编并周转各种学习教材与课程资料,创建维护社区教育专题网站,不断更新全民终身学习的网络资源。第三把社区学院建设为县域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社区教育是一项全新事业,需要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积极理论思考和主动实践探索。为此,社区学院要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结合本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开展相关研究,包括调研辖区内社区教育现状、趋势,发现问题,提出措施;邀请专家来社区学院讲学,举办社区教育研讨班,开展社区教育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专兼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开展群体或个体课题攻关等。第四把社区学院建设为县域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社区学院作为一个教育实体机构,还应实现培训中心的功能,如:举办各级各类超市式培训班,提供各种各样订单式教育项目,为辖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青少年校外教育,成人学历提升进修,中老年教育服务、“单位人”继续教育培训,市民素质提升教育,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社会氛围,推进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等。三、社区教育获得上的权利性与社区学院建设上的法规规范性人自降生至死亡,其一生所有阶段都拥有获得良好教育的法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社区教育宗旨,其一就是切实保障社区居民自主学习权利。要保障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权不被剥夺或损害,必然有个法规性问题。再说,社区教育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社区学院创建仍处起步阶段,为了规范社区学院建设,进而保障本辖区居民教育学习的法定权利,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必须尽快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当前,应由教育部牵头,会商民政部等部门,尽快制定社区学院建设与管理法规,可暂名为《社区学院条例》或《社区学院管理条例》。《条例》应包含社区学院定名、性质、职能、设立条件、申办程序、审批程序、管理机制、师资队伍、设备设施、图书资料、实验实习、教学教务管理等方面规定。同时在下列方面要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一是明确规定新工上岗前要进社区学院接受岗前培训;二是各类人员进社区学院接受多种形式继续教育,其学习时间与成绩应当以学分形式予以确认并相互通用;三是以社区学院为主开展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建立并实施职业岗位准入制度;四是经社区学院二年全日制学习毕业的3学生可视作今后高校续本的专科学习经历;五是社区学院管理协调本辖区内社会化教育学习活动的职权确认。四、社区教育本源的自发性与社区学院运作上的主体参与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阐释社区教育定义时指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并不是仅仅指有关社区的教育,或为了社区发展的教育;它更重要的是社区的住民对教育拥有的决定权,以及为创造社区教育而负有的责任”。可见,社区教育既是社区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一种自发性需求,同时又是社区人主动参与、民主管理的一项自主性活动。因此,社区学院运作过程中,必须注重社区居民的主体参与性问题。一要定期深入基层社区,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搜集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的教育服务需求信息和意见建议;二要聘请社区中有一定影响的各方“诸侯”,组建社区学院指导委员会或顾问团,参与社区学院重大决策及其实施的咨询、参谋、督察等工作;三要从社区内选择一批热心人士,充实进社区教育兼职讲师团或志愿者队伍。五、社区教育功利上的公益性与社区学院经费上的财政保障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社区教育是“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活动”。社区教育具有公益性特征,不应以营利为目的。而这必然要求社区学院运行过程中的无偿性或低偿性,进而又必然要求社区学院经费上的政府财政投入与社会资助。特别是起步阶段社会资助尚有较大困难情况下,非赢利性的社区教育应当由政府投资举办,财政“埋单”。当前,许多地方提出由财政提供人均不少于一元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是十分必要的。此外,笔者建议中央和地方相应机关应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对企事业单位征收一定比例的工资税(如上海提出征收比例为1.5%),并全额移交社区学院,确保各项开支。六、社区教育需求上的地方性与社区学院师资上的渠道本土性社区教育是一种本土化、大众化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的纵深化和社区建设的品位化,“社区人”对社区教育需求日趋多样性、地方性,希冀当地社区学院能给自己提供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实实在在援助,这就给社区学院师资配置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特具地方特性的社区学院,引进和储备师资应该更注重本土化渠道。一可从本地现成的电大、党校、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抽配一些师资;二可从本地各部门各行业原有培训中心、辅导中心调剂一些师资;三可面向本地区公开招聘专职或兼职教师,对于学院所需要的有专长、有奇才又善讲授的人员,可不考虑其学历、学位,吸收到队伍中来,至少可吸收为兼职教师;四可走访本地区普通高校,聘请那些对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研究特长的专家教授(尤其是家乡籍),来社区学院讲学;五可充分挖掘社区内“有热情者、有能力者、有文化者、有特长者、有空闲者”,以志愿者方式充实社区教育力量。七、社区教育特点上的三全性与社区学院办学的服务多元性社区教育具有对象上的全员性、内容上的全面性、时限上的全程性特征。这就必然决4定了社区学院提供教育服务上的多元性。为此,社区学院必须不断地挖掘教育服务潜能,逐步建成本区域内的“超市式”教育场所和“订单式”服务平台。社区教育对象上的全员性,要求社区学院围绕不同群体的特性,提供诸如家长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成人学历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待业人员就业准备教育、下岗人员再就业教育、农民转移教育、市民素质教育、外来务工者教育、中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社区教育内容上的全面性,要求社区学院围绕社区发展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提供诸如公民意识、文化艺术、文明修养、民主法纪、健康保健、休闲娱乐、邻里关系、安全和谐等教育学习服务;社区教育时限上的全程性,要求社区学院围绕社区居民人生发展不同阶段,提供无间断的连续性终身教育服务,如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青壮年教育、老年教育、临终关怀教育等。八、社区教育形式上的灵活性与社区学院办班上的形式多样性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其年龄层次、文化层次、职业特点、生存状况、闲暇时段及其教育需求不一,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形式上的灵活性,而社区教育形式上的灵活性又必然催促社区学院办班上的多样性。所以,社区学院办班没有统一规定、刻板要求、固定模式。社区居民想学什么就办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办,想在哪儿学就在哪儿办。比如,长班与短班,夜班与日班,集中班与分散班,面授辅导班与自主学习班,实体班与虚拟班……甚至可以连班的形式都不要,如社区教育融合到社区的文体休闲活动、群团中心工作、宣传思政氛围及各项主题创建中。又如,根据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对象,在互联网上建立社区教育平台,主讲教师通过网上教学或挂载教学网页,直接进入千家万户,受教育者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在家里,在居委会,在单位,甚至在网吧,随时随地学习。九、社区教育资源上的共享性与社区学院活动上的对外合作性社区教育资源是可供社区居民学习所共享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之和。这些社区教育资源可分五类:一是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二是主题公园、文化广场;三是体育馆、文化馆、青少年宫、活动中心;四是驻地各级各类学校;五是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所属的培训教育机构。社区学院建立后,完全可以将其共享起来,以社区学院之名与之合作,联合开展相应的社区教育活动,从而拓展社区教育发展空间,或借其公共场所,或用其物质设施,或凭其精神氛围,或聘其教育人力,或使其经费财力,甚至还可以将其合并在社区学院门下,促使县域内社区教育资源形成共享集群优势,产生“1+12”的合作效能。十、社区教育管理上的统筹性与社区学院运行上的机制协调性社区教育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有机统一,它需要对一定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深入的开发。这一社区教育管理上的统筹性特征,要求社区学院实现运行机制上的协调性。一是组织机制协调性,任何一个组织机制都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才能实现其协调5性:科学合理的机构体系设置、明确实在的管理权限、通顺流畅的信息互动、丰满高昂的人脉士气。当前,社区学院的组织机制必须坚持县域社区学院为龙头、镇街社区学校为骨干、行政村(居委会)社区教育点为基础的三级实体上下隶属、自拥其权、各司其职的组织机制,避免空架子,走形式。二是工作机制协调性,社区教育整个工作流程中,计划拟订、方案实施、环节控制、检查总结、考核表彰等都要制定并完善一整套的规章制度,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