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者:李纯1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1、教育研究的对象p4(1)有学者认为是人;(2)有学者认为是任何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的活动;(3)也有学者认为是研究现象及其规律;(4)更多学者认为,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因为“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研究”,有了问题才能引起人们对它的研究,没有问题的研究或者虚拟问题的研究都不是真正的研究。(教育问题是实际教育结果与期望教育结果之间的差距和矛盾。)2、教育研究的特征p5(1)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2)自身的特征:教育研究基础的包容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本身常常是复杂的与整合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这使得教育研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教育研究过程的实践性:教育研究面向的是教育实际问题,是关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育研究结果的后效性:教育研究的结果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一个长期的,需要积累和检验的过程,研究具有后效性;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性: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关于人的教育问题,涉猎面复杂,不可能按照研究者主观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加以孤立、封闭或纯化,需要整合质性和量化的研究方法进行3、教育研究的分类p7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和中观研究文献研究、田野研究和实验室研究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历史研究、现实研究和超前预测研究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4、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关系(1)区别:①方法:定量研究采用的是量化、演绎的方法,以验证假说为目的,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注重实验—设计—控制,强调预先设计和标准化研究程序;定性研究采用质性、归纳的方法,详细地记录每个个案,然后分析资料,加以概括,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和解释主义,注重观察—参与,强调应在自然情境中进行。②目标:定量研究的出发点是提出假说并努力验证,注重演绎,追求教育现实的普遍性;定性研究的目标大多是从资料中归纳概括自己的结论,建构自己的理解,注重归纳,研究结论一般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③在定量研究中,创造性的工作先于实际工作,创造性的工作在于收集数据前精心的设计;在定性研究中,进入现场后才开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是在收集资料之后进行的。④定量研究者着眼于发现、阐明客观事实,旨在确定关系、影响、原因,外显的行为结果是研究的焦点;定性研究者着眼于个体如何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和现实,旨在理解教育现象,,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各有特点。⑤定量研究通常是用测量或观察量表(或二者兼有)来描述行为;定性研究用语言来描述行为。整理者:李纯2⑥定量研究着眼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注重数据分析和统计性处理;定性研究着重描述一个过程的发展,注重描述性分析和叙述性说明。二者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它们探求的目标不同。⑦定量研究在实验中,研究者控制着自变量的状况,研究者常用自变量表示人为的原因,如果把一个原因作为自变量,那么由此引起的结果便成为因变量;定性研究中,行为的研究是在常态下而非实验状态中,研究者不但不向被试介绍实验处理,而且要把干扰正常状态的因素降到最低。(2)联系(p25在实际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为什么提倡综合地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的相关性往往要多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当前的教育研究中,研究者为解决和说明问题通常会采用综合性的研究。定性描述中的结论通过定量化的手段,能给人更为精确的印象;定量研究研究得出的以数字和量度为特征的结论隐含着大量的信息,也要通过定性的描述来进一步阐释和说明。所以在实际教育研究中通常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5、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p18以为题性质为标准的分类: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测量等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真实验、准实验等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第二章教育研究过程1、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填空或简答)p27(1)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2)创新性原则: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育研究者应密切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和实际问题来进行。(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常常非常复杂,单一的研究方法往往不足以揭示其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尤其是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5)伦理原则: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原则,不侵犯被研究者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2、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p29(1)选题:初步选题,持慎重态度,宜窄、具体、可行;(2)查阅文献及初步调查研究:查阅与本选题有关的重要文献,从中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前人已经做过哪些重要工作,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是遗留下来的尚待解决的问题,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如何,可以适当再调整题目。(3)制定研究工作计划: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及范围,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抽样,时间进度等。(4)搜查并整理资料:实施课题研究之后,进行的资料搜查和整理工作。(5)分析研究:在已经搜集并整理的材料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脑力加工,进而实事求是的下结论。整理者:李纯3(6)撰写报告:把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以及所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的表述出来。2、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选题的来源)p31(1)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教育实践是问题的源(2)从过去的研究成果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3)从有关理论演绎出研究问题(4)从留有争议的问题中寻找研究问题(5)从各级规划课题中选择问题3、选题的原则(选题的基本要求)p36(1)需要性原则:选择的研究问题必须是教育实践所需要的,或者是教育科学本身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2)科学性原则:选题时要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南,以科学实践反复证实的客观规律为基础,选择的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3)创新性原则:选择的研究问题要有创新性和突破性。(4)可行性原则:研究者根据实际具备和经过努力能够具备的条件来选择研究问题,充分估计完成问题所需的主观、客观条件。4、研究假设p38:就是研究问题的预设答案。具体而言,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判断。5、如何的选择研究样本p41选择什么样、多大数量的样本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而定。如:个案研究类:样本可以是一个典型教师、一个典型学生或者一所学校;研究综述类:样本可以是30篇典型的文献或者50篇文献;调查研究类:被试样本可以是更大数量的样本,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6、p42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或者说,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个体或元素的小集合体。抽样:是遵照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在较小的范围内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的结论,从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做出结论。7、常用的抽样方法p42(了解)单纯随机抽样、等距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多级抽样、有目的抽样8、研究方案的论证p46:(1)选题价值论证:按照科学研究的要求,搜集可以搜集到的各种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依据,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工作对理论发展和实践指导的意义作出详细的说明。(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在拥有充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阐述前人在于课题相关的研究中已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对已有工作取得的成就与留下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描述研究的发展动向。(3)研究思路设计:就是研究的路线,是具体展开研究的一个设想。(4)研究的步骤、方法及手段的论证:具体阐述研究步骤,运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成果及时限。(5)可行性分析:对研究设计的基本要求的分析,对研究者所具备的研究基础的论证,以及对展开活动的主观、客观条件的论证。第三章教育文献研究1、文献的类型:(根据文献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1)零次文献:指某些事件、行为、活动的当事人所撰写的第一手资料,如个人日记、教整理者:李纯4师日志、手稿、信件、笔记、自传还有学校、团体、学会等撰写的文件。(2)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一级文献(填空题),指直接记录事件、活动、行为经过的研究成果、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常见的一次文献有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档案资料等,一次文献既有原始性又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3)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二级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或摘录内容要点,并按一定原则、方法或体例编排的系统的便于查找、检索的文献。(4)三次文献:又称参考性文献、三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系统加工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是兼有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二次文献的报告性而又加入作者本人的主观综合性的研究结果的复合体,如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2、教育文献研究的价值(作用)p70(1)有利于全面正确了解研究现状,以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4)有利于拓展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3、文献的真伪鉴别(如何辨别文献的真实性)p89文献的真伪鉴别方式有“外审法”和“内审法”两类(1)外审法:是指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①辨别版本真伪:一是从书的编排体例与同时代的同类出版物比较;二是看成书的内容与当时时代背景是否相符。②辨别作者真伪:一是分析该书的语言风格与该作者其他确定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否一致;二是分析文献的体例是否一贯;三是分析文献中的基本观点、思想,看前后是否一致。③辨别文献的年代:通过对文献载体的物理性质的技术测定来判断。(2)内审法:是指对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①文字性文献的互证,如果同一个事实的发生时间、过程、有关人物记载不一致,则需要进一步核实。②用真品实物来验证文字性文献,看文字记述与可靠的实物证据是否相符。③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立场与基本思想和文献形成时的具体环境来判断作者记述的客观性和倾向性。总之,外审法和内审法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鉴别,去伪存真,以提高收集到的文献的质量,在运用中还应根据被审文献的性质或复杂程度,采取多种方法或交错复核的方法。4、简述教育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以及对各部分内容的撰写要求。(论述题)p101教育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个部分: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1)前言:其撰写的主要关键点是:研究的目的、综述的范围、扼要的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等有关信息,当然并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所有的关键点,而是根据研究的需要有所强调。(2)主体:是文献综述的核心,其撰写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一般认为可按照一下几种形式去撰写:按年代顺序综述、按发展阶段综述、按不同主题(问题)进行综述以及按照整理者:李纯5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撰写格式,这一部分关键是要阐明有关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未来趋势预测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对这些研究的简单评述。(3)总结:总结部分既要肯定前人为该领域打下的研究基础,同时要说清前人研究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最后还要提出自己的建议,一般为展望形式,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还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4)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不了缺少的一部分。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应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收集资料要瞄准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