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将如何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一、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定义及重要性近年来浙江大学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强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综合实力不仅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师资队伍等这些显性资源产生的巨大潜能和功效,还应包括隐形的师生价值观和文化气息等彰显学校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软实力。学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括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学校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包括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集中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先导、辐射、熏陶、教育、约束等功能,在学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只有强大的学校文化力才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是一所学校的良好品牌。二、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软实力作为浙江大学大一的学生,印象深刻且贯穿始终的就是从录取通知文件和到校后一次又一次被提及的竺可桢老校长的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两句话在浙大深深的留下了印记,不仅仅是校史馆、建筑物和各种宣传资料上,更刻在了每一个浙大学子心中,一遍又一遍,一代又一代,扣问着自己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每年浙大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会把这两个问题印在大学录取通知书上,每年毕业生离校的时候学校又会把这两个问题印在毕业纪念册上。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把纷繁复杂的人生抉择梳理得清清楚楚。对于答案的探索追寻重叠在莘莘学子们成才的路上,影响着浙大学子的人生观。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竺老校长给我们的答案也同样发人深思: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尽管斗转星移时代变迁,竺老校长的这两个问题依然时时在耳畔响起,成为了浙大精神的标志。像这样在浙大文化中具有代表的还有校训“求是”和浙江大学校歌,尤其是2014浙大校歌被评为中国高校最美校歌,我们在其优美的旋律中反复咀嚼着富有哲理的歌词,就像坐在启真湖畔翻开刚从图书馆借出来的书籍,深深的被美丽与智慧并存的浙大而吸引。浙大通过建筑和符号表达、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规章制度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建设着自己的校园文化,而且并不是简单的活动的堆砌,同时也注重活动本身文化的阐释,充分发掘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力量。即使在浙大刚开始学习生活了一个学期,也能充分感受到浙大对校园文化的充分宣传和发扬。三、如何提升浙大校园文化软实力1、在学生教育方面:教师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工作中要有竞争意识、目标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和质量意识。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服务,为其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形象是校园中一种流动的精神文化,塑造教师形象就成为校园文化中提升人品位的关键。奉献成就师德。只有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爱生如子就成为教师的人格背景和职业文化景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要让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人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反思自身行为,不断修正自己。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文化理念贯穿教育过程。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根植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2、发展个性: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功能、使命、人才培养目标等都存在显著的差别,历史发展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文化的需求也不尽一致。进一步提升我校校园文化软实力需要明确我校的校园文化特征方向和需求,让我们的校园文化在不脱离时代的主流的前提下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浙大校园文化品牌。3、深入解读我校精神浙江大学百余年来积淀形成了以求是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支持和舆论氛围,必须不断发扬光大。浙江大学老校训——“求是”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求是书院。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艰难困苦和生死别离,使竺可桢校长对“求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竺可桢在《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中,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在此,竺可桢已经将“求是”的涵义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继后,竺可桢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竺可桢的这些论述,特别是他所概括的科学家应取的三种态度,不仅为万千“求是”学子所遵循,而且一直为科学家们所称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的历任领导人,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开拓创新精神。自那以后,浙江大学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校风。1988年5月5日,由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这是浙江大学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求是精神的发扬光大。“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们往往把求是理解为求实,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对现状的客观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别强调创造与创新……。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浙江大学要办得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培养一大批具有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我们学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路甬祥校长的这段话,既是对为何要立“求是创新”为校训的解答,也是对“求是创新”的诠释。潘云鹤在1995年浙江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作的题为《抓住时机,迎接挑战,迈向一流》的讲话中,提出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得“求是创新”的方法和路径更为具体、明确。潘校长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从求是到求是创新,一代代的浙大人在继承浙大优良传统的同时,以自身的思想和女里为浙大精神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在提升浙大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更少不了对浙大精神的不断发掘、领悟、创造和发扬光大。4、跟随时代发展的旋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成为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现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新型阵地,大学文化各具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又岂能千校一色?打造独具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是关键。浙大现有的网站以建设品牌网站为核心,形成了以浙江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网和浙江大学文化素质网为代表的一批品牌网站,以打造求是青年等专题网站体系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尤其将大一新生作为网络教育的重点对象,发挥了网络引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例如人文学院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其人文底蕴,以博雅专精,明体达用的办学理念塑造特色网站。学院各系别、研究所分别从各自特色出发,建设了一批风格特异,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烈的网站,如古籍研究所网站、韩国研究所网站、蒋介石与近代史研究中心网站等等。网站形象设计也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以五色概念创意和策划网站的版面布局。蓝色的新闻资讯板块凸显新闻的独立性与理性;黄色的宿管信箱增强了对员工的警示作用;紫色的行业信息反映行业不断发展和积累之意;绿色服务导航强调服务的便捷高效;红色休闲乐园则代表了宿舍生活的丰富多彩。丰富多彩、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已经构成了浙大蓬勃发展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浙大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征途中,丰富浙大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进一步强化校园网络校文化精品建设、学院特色网络文化品牌和相关服务工作,以丰富学院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着力点,积极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进一步建设浙江大学良好的网络文化。四、总结中国的崛起必然依靠文化的崛起,大学的发展必然担负着文化使命,一流大学应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就要高度重视人的建设,包括价值观建设、能力建设和人际关系建设;要繁荣发展人文社会学科。提升师生的人文素质,抓住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良好机遇,发挥综合型大学对推动文化发展的独特作用,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