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考试真题一名词解释(8分,共40分)1.行政管理研究对象答: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正在于它特殊的研究对象--行政。行政管理学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具体来说,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体对象是行政机关,在我国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客体对象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行政管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讨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2.行政协调答: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行政协调是指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行政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一致的和谐关系,以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行政目标的过程。解决政府与社会不适应,政府内部部门职权不清、职权冲突、事权与人事的冲突。3.行政伦理答:行政伦理又称行政道德,它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行政伦理是行政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针对行政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4.行政信息答:作为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公共组织等,依法履行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与保存的信息,以及制作或获取信息的技术、设备、网络、人才资源和信息化管理体制。5行政法治答:(书上有答案,注意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区别于联系)二简答(10分,共70分)1行政环境及其构成答:行政环境是指围绕行政管理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行政环境是行政活动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是行政活动施加影响的对象。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影响行政系统运行的因素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行政系统之外的环境,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教育,科技,人口,资源,自然环境等;二是行政系统内部环境,如行政体制,职能,领导者,人际氛围等等.在此,我们着重阐明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行政环境的内容广泛而复杂,从不同角度分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从环境范围看,可分为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从环境的内容看,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自然环境。行政的自然环境指行政生存空间所包括的各种自然存在物,具体指一个国家或行政部门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存在于这一地理位置上,对行政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物质世界.对行政活动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矿产资源,以及由各种微生物,动植物构成的生态系统.(2)社会环境,第一,一般社会环境.一般社会环境对行政组织内部的功能结构与运行均产生影响.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背景,价值观,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等;第二,特定社会环境.对具体行政组织而言,一般社会环境并不总是都对其产生直接影响,只有那些与行政组织在功能上有直接关系者才对它发生直接影响与作用。第三,团体社会环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众多利益团体的出现.利益团体旨在谋求团体成员的利益.利益团体的行为必然对政府行为产生影响,同时,政府行为又决定了团体的利益能否得以实现;因此,现代政府与各种利益团体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与利用的关系,政府既要考虑满足团体的利益需要借助团体力量实现行政目标,又必须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平衡各团体间以及团体与一般民众间的利益关系以确保政府行为的公平,合理,有效2公共预算基本功能答:公共预算的概念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1)、反映收支。从经济内容上看,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公共收支的计划安排,预算的执行是公共收入的筹措和使用过程,预算的执行结果又会形成决算。(2)、控制支出。政府官官僚的政治行为特点是追求公共机构权力的极大化,而公共权力的增大与公共支出的规模正相关,如不对公共支出加以有效的控制,很可能会出现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过剩。预算恰恰就是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一个有效手段。3行政领导者个人素质结构答:行政领导者个体素质,是指作为个体的行政领导者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履行领导职责时应具备的内在基质,是行政领导者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学习、实践所形成的品德、知识、能力、身心等各种条件和因素的综合体现。行政领导者肩负着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领导管理工作的重任,事关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和公民的安居乐业。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修养。根据目前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我们认为,各级行政领导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一).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决定着行政领导行为的方向。(1)正确的政治观点。其核心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准确识别方向,分清是非,不迷失政治方向,不丧失政治立场,不违反政治纪律。(2)高尚的道德品德。具体包括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为核心而形成的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秉公办事的处事态度,刚直不阿的性格气质,联系群众的民主作风,谦让容人的宽宏度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等。(3)顽强的进取精神。进取精神是行政领导者基于崇高的工作报负和对本职工作意义认识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是行政领导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具体反映。作为社会主义的行政领导者,时刻都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紧迫的责任感,矢志不移,奋发进取,敢于打破陈规旧习,不断探索改革,开拓新局面,做出新成就。(二)知识素质,行政领导工作是一项面对全局、贯穿上下、指挥众人、管理公共事务的综合性劳动,也是一种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只有具备广博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驾驭全局,运筹帷幄,搞好工作。(1)通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思想和工作的理论基础。行政领导者应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党史、党建理论知识。只有夯实理论功底,提高分析与解决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才能从迷离纷纭的信息中理出头绪,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掌握工作的主动性。(2)博览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行政领导者,往往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处于中枢或重要地位,需要处理和认识的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工作任务的综合性和多样性,要求知识的广泛化和博通化。为此,行政领导者应广泛涉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系统学、信息学、生态学、电子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应用知识和技术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大胆创新,开拓局面。(3)掌握管理科学知识。行政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因而必须成为管理人才,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管理科学知识,包括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学、决策学、管理心理学等。不仅要掌握这些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而且要学会娴熟地运用这些学科所提供的各种方法、技术和技巧,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搞好领导工作。(4)精通专门业务知识。行政领导者应对自己负责的业务范围内的有关专业知识和理论有深入的钻研和掌握,精通业务活动的主要内容、前沿水平和发展趋势,尽可能成为内行。只有内行,才能准确鉴别,正确评判,科学决断,高效工作。(5)懂得社会生活知识。行政领导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必须遵循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则和普遍规律。因此,行政领导者必须深入了解周围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熟悉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实际,知晓自己管辖范围内的风俗、民情、习惯、文化传统及社会心理。否则,便无法适应社会环境,进行有效管理。(三)能力素质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相关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但知识丰富并不等于能力必然高强。行政领导者能力素质包括基本能力和领导能力两个方面。基本能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应具有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是发挥领导能力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构成要素。(1)观察能力。指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把自己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2)记忆能力。指以往知识、信息和经验在大脑中储存的能力。记忆能力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任何一种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先把以往储存的信息和材料取出来,加以整理和连结,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新的联想,新的创造。(3)思维能力。指将现有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做出新结论的能力。创造性活动依赖于缜密的思维能力,正像有人所比喻的那样,“观察所采来的花粉,要抽象思维才能将花粉酿成蜜汁。”(4)想象能力。指对客观事物和信息所进行的联想和再创造的能力。想象能力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加速器”的作用。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现代行政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应包括以下方面:(1)驾驭全局的能力(2)多谋善断的能力(3)识才辩贤的能力。(4)组织协调的能力。(5)应变创新的能力。(6)人际交往的能力。(四).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健康的体魄、心理素质4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答:政府绩效管理是指公共部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公共产出最大化的过程[1]。政府绩效管理又可分为多个具体分支,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部门绩效考核、机关效能监察、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公务员考核等等。政府绩效管理以服务取向、社会取向、市场取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与责任政府、公平政府、廉洁政府、公益政府、廉价政府和法治政府学理相连。政府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运用政府绩效目标、绩效信息、绩效激励、绩效合同、绩效成本、绩效程序、绩效规制、绩效申诉和绩效评估等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提高管理绩效的过程。5民主集中制答:民主集中制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它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二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只有实行高度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要使民主和集中二者辩证地统一。在政治上,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使各方面的意见得以充分发表,然后对其中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东西,通过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作为共同的行动准则。在这过程中,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个人服从集体。在利益关系上说,民主集中制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它要求统筹兼顾,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在维护个人合理利益的基础上,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如果把民主与集中割裂开来,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就必然出现个人独断专行,官僚主义滋长;反之,如果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又会出现极端民主化以及无政府状态。民主集中制的表现(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以及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罢免。(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国家的行政机关,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政府;国家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4)、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