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历史会考专题复习1福州屏东中学历史会考专题复习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15二31,P20~21二9一、创立: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1、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特点: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3、地方:郡县制设置:郡——县——乡——里。“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县”隶属于“郡”。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对秦朝:①利: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②弊:加强对人民的压榨,激化阶级矛盾。(2)对后世: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和完善。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1、汉朝刺史制度:(1)创立者:汉武帝。(2)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3)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隋唐三省六部制:(1)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福州屏东中学2三)。(2)作用: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明朝内阁制度:(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无实权)。4、清朝的军机处:(1)时间:清雍正年间(雍正皇帝)。(2)职权: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秉承皇帝旨意办事。(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五、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战胜相权。(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管理地方。六、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性:(1)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2)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3)有利于民族融合;(4)有利于人民创造灿烂文明。2、消极性: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二、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8~9例一,P102二31,P104~105二35(1)(2)一、英国君主立宪制1、《权利法案》:1689年由议会通过,是限制王权的法案(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2、责任内阁制形成:(1)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沃波尔。(2)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3、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没有实权【(革命前:君权神授(大权在握);革命后:统而不治(没有实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责任内阁对议会负责。2008年历史会考专题复习34、《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结束了英国封建君主专制,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为英国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二、美国1787年宪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主要内容:(1)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独立性。(2)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政府:①总统:最高行政权、最高军事指挥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②国会:财政权和立法权;③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3)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2、1787年美国宪法的作用: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突出体现了“制约与平衡”(分权制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基础。三、祖国统一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29二12,P42~43二3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2、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二、实践: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2、香港、澳门能够回归的原因:(1)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一国两制”为有关方面接受;(3)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三、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1、和则两利;2、国家统一才不会被外国势力所左右;3、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4、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福州屏东中学4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58~59二13、14,P104二34(1)(2);《会考适应性练习》模拟试卷(一)二32,模拟试卷(二)二33一、新航路的开辟1、过程时间航海家开辟的新航线方向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向东1492年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向西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欧洲: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2)对世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二、殖民扩张和掠夺1、荷兰的兴起: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2、英国的崛起:18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手段、方式:争夺海上霸权;殖民战争;殖民掠夺(东印度公司);贩卖黑奴】。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强迫劳动),贩卖黑奴等。4、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五、工业革命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9例二,P104二34(3)(4)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1、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2、瓦特改良蒸汽机,标志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3、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2、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话、电影等;(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2008年历史会考专题复习5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11例五,P54~55二13,P55二14,P76二33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1)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2)中山装和旗袍:中西合璧的产物。2、饮食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西餐西点(糖果、罐头等)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3、居室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大城市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公寓”、“别墅”等)。4、社会习俗的变化:(1)婚姻:婚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2)葬礼:趋于简化。(3)其他: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剪辫放足(不缠足)。5、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原因:(1)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2)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3)辛亥革命的影响;(4)民国政府的推动;(5)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2、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1)动力的变化:由自然力(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2)速度更快;(3)运力更大;(4)费用更低廉;(5)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6)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福州屏东中学64、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1)加强了各地的联系;(2)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4)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5)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6)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7)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8)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报刊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传播知识;(2)宣传教育;(3)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2、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七、罗斯福新政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16二34,P61~63二11、12、13,P76~77二34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5、影响:激化社会矛盾,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二、罗斯福新政1、内容:措施目的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防止盲目竞争,稳定农产品价格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2008年历史会考专题复习7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2、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3、影响:(1)对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2)对世界:国家干预经济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八、改革开放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103二32,P109~110二33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内容:(1)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重心转移:阶级斗争→经济建设)(3)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4)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意义: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内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2、首创: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3、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1979年:(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1988年:海南。2、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包括福州。3、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福建的闽东南地区。4、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福州屏东中学85、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相关大题:《会考纲要》P10例四,P43~44二35,P68~70二11、12,P77~78二35,P109二32一、两极格局:美苏争锋1、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2、马歇尔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3、北约和华约:(1)1949年,美国、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2)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缔结《华沙条约》,建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