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录序言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总体目标二、发展重点(一)培养造就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二)大力开发转型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三、主要举措(一)发挥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二)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三)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四)优先推进企业人才开发(五)加快人才发展布局调整(六)加强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四、重大人才工程(一)151人才工程(二)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四)重点创新团队推进计划(五)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七)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八)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九)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十)医疗卫生人才工程(十一)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计划(十二)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希望之光”计划五、重大政策(一)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政政策(二)实施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三)实施支持人才创业的投融资政策(四)实施强化产业集聚区人才保障的政策(五)实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的政策(六)实施促进人才柔性引进和使用的政策(七)实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的政策(八)实施优化人才生活保障的政策六、体制机制创新(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七、组织实施(一)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领导(二)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三)营造实施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着眼于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制定本纲要。序言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改革开放特别是2003年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制定实施“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重大人才规划和政策,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完善;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育引进创业创新载体,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大力营造重才爱才良好氛围,人才创业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全省人才队伍总量较快增加,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培养造就了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业、乐于奉献、充满活力的人才。我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表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人的创业创新活力、发挥人才作用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具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人才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活力之源。当今时代,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2010年到2020年,是浙江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阶段,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人才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同一些经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没有完全确立,“重物轻人”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全社会人才投入不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比较缺乏,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尤其紧缺;人才配置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有待改善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牢固确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和第一推动力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确立党管人才意识,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服务科学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为根本任务,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根本动力,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为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二)基本原则人才优先,服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更好服务科学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及用人单位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高端引领,统筹推进。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优化环境,开放聚才。优化人才发展的经济环境、科技教育环境、法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打造人才发展综合环境优势,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鼓励和支持人人作贡献、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大力吸引和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在浙江创业创新。(三)总体目标今后十年,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实力强劲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营造更加开放、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资源结构,人才发展总体水平和人才国际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建成人才强省。——人才资源总量持续较快增长。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870万人,到2020年达到1050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24%。——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到2015、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达到15.2%、20.6%,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分别达到63人年、78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分别达到24%、28.5%。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大幅度增加,人才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布局明显优化。人才的产业分布更趋合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比重明显增加,企业研发人员比重明显提高,在产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人才高地。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得到加强。——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人才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创业创新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到2015、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分别达到14.1%、16.5%,人才贡献率分别达到36.5%、39.5%。二、发展重点(一)培养造就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需要,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统筹抓好科技管理人才、科技型企业家、科技研发人才、科技型技能人才、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重点培养造就一批能冲击国际科技前沿、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创新平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着眼于支持鼓励更多人才创业,提高创业层次和水平,完善创业机制,加强创业培训,优化创业环境,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引领和带动人才创业的高层次创业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推动产业升级的企业家,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一批具有先进理念、带动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大批敢于创业、善于创新的青年创业人才。(二)大力开发转型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1.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着眼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开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的专门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现代产业人才队伍。大力开发交通运输设备、大型石化设备、纺织装备、电力设备等装备制造人才,纺织服装、皮革塑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以及石化、船舶、钢铁等先进临港产业人才。大力开发研发设计、金融财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批发分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数字传媒等新兴服务业人才以及商贸、旅游和房地产等传统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需要的人才。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生物、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开发、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大力开发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中药材等农业主导产业提升需要的人才,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和水产品深加工等农业科技人才以及现代农业创业人才。2.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着眼于加快推进社会转型、建设和谐社会,大力开发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社区建设、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的专门人才,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职业道德好、服务能力强的社会建设人才队伍。大力开发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人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需要的政法人才,从事理论研究宣传、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新闻、出版、文艺和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需要的文化人才,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全民健身需要的医疗卫生人才、体育人才,灾害预报预警、防御调度、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灾害信息管理需要的防灾减灾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1.党政人才队伍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加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重点选好配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重视选拔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注重从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选拔党政机关领导干部。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以提升创业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培育现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培养造就大批引领创业创新、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培养造就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70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20万人。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10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8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矛盾有效缓解,学科、专业、产业、地区分布趋于合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结构明显提升。4.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提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