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2届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科目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试卷的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笼.络(lǒng)下载.(zài)倾.斜(qǐng)不辨妍.媸(yán)B.着.笔(zhuó)当.真(dàng)狙.击(jū)天遂.人愿(suí)C.凫.水(fú)打烊.(yàng)瘙.痒(sào)张口结.舌(jié)D.萌蘖.(niè)血脂.(zhǐ)佣.金(yòng)河水汤.汤(shā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销声匿迹多年、素有楠溪江精灵之称的舴艋舟重现,七艘全新的舴艋舟圆满完成了处女航,久违的倩影勾起世居楠溪江流域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思。B.杭州钱江三桥发生局部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强行合拢,结果给桥梁安全留下了严重的隐患。C.日落是一种优雅,一如婉啭的作别,从容的放手,没有春风骀荡般的欢畅,却有一种镇定的自敛,身已转而韵未散,令人玩赏不已。D.伊拉克现在是一个满目疮痍、危机四伏的“烂摊子”:政治生态失衡,经济百废待兴,安全形式严竣,恐怖阴霾密布,暴力活动频发。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为了尽快丰富故宫博物院绘画馆的收藏,徐邦达经常往返各地,悉心查访..,短短几年时间,便收集到无数件古书画珍品,使该馆藏品初具规模。B.我们必须看到,当代文化的这种转向,纵然..与电子传媒的兴起息息相关,但促成这种转向的实现还有更为深刻的现实动因和社会背景。C.4月4日苏州西山景区发生快艇撞船事故,该事故已造成4名大学生殒命太湖,清明节竟成了孩子们的祭日,人们纷纷对此评头论足....。D.内贾德跑到拉丁美洲访问,跟委内瑞拉的查韦斯称兄道弟,叫板美国,又到古巴跟卡斯特罗密谈多时,如此纵横捭阖....,也算是一道风景。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维持房价稳定,部分一线城市对高价房暂停发放预售许可证,使高价房无法入市销售,低价房源则大量入市,从而拉低了新房的平均成交价格。B.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途径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C.过去氢化植物油被广泛用作植脂末的原料,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油含有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无益,只会增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D.多所高校联合起来实施“三位一体”招生方案,在如何突出综合素质的考查、突出不同高校学科特色、建立多元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探索。5.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张良和项羽一样,都是血性之人。项羽的血性见之于外,张良的血性蕴之于内,两者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由于项羽不读书,这种血性一直①。而张良的血性经过一番修炼,②。一般人见到张良这样弱不禁风的外貌,往往不免忽视,但偏偏是他,有着荆轲聂政式的血性。A.①没能内敛,韬光养晦,而不能精光外露。②优游不迫,从而由外露而内蓄B.①韬光养晦,没能内敛,精光外露。②由外露而内蓄,从而优游不迫C.①没能内敛,精光外露,而不能韬光养晦。②由外露而内蓄,从而优游不迫D.①韬光养晦,没能内敛,精光外露。②优游不迫,从而由外露而内蓄6.请仿照这首小诗,以“蝴蝶”或“云”为题,另写一首小诗。(4分)要求:结合所写对象的特点,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语言简练有意蕴。鸟春的枝头,会飞的花朵最美7.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完成下面两道题目:(5分)(1)请给这幅漫画添加一个标题,要求生动简洁。(1分)(2)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漫画的内容并指出漫画反映的问题。(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很多人都会同意,富是一个经济概念,指物质生活资源丰裕,人拥有很多很多超出个人基本生活需要的财产和收入,不仅不用为衣食住行担忧,而且还囤积了许多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东西。前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是国际著名的贪官,其夫人仪表雍容富丽,风情万种,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她拥有很多很多的衣橱,光鞋柜里就有三千双鞋子。以一双纤细的脚丫去拥有数千双鞋子,这就叫作富。对富的理解很容易达成共识,但对贵的理解却有歧义。贵和高经常被镶嵌在一起来使用:高贵。高有超出、超越水平线以上的意思,贵指的事物具有超出原价或均价的价值。是人的什么东西获得了超出原价或均价的价值呢?许多人把高贵理解为社会地位、社会身份高,超出普通百姓芸芸众生,是人上之人。许多人要的就是山顶上小草的风光,认为它比山谷里的青松要高贵。这种把高贵等同于权贵的理解,是一种势利、媚俗的理解,它把贵当成一个政治学概念,所参照的是社会权力体系中人所处地位的高低。在社会场面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假借对财富和权力的占有把自己支撑起来,变得高大伟岸,持一种凌驾和俯冲的姿势,一旦抽掉那些支架,人就像被戳破的气球萎缩下去,拎都拎不起来,显出了人性的虚弱和颓废。对贵的政治学理解实际上把它当成了富的延伸,意指人在权力地位上的过剩和富余,没有精神上超越性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追求比别人更多的权力和更高的地位,为此不惜牺牲社会人群的利益,是想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之上。这种追求本身极其低俗甚至是恶俗,没有什么高贵可言。权力可以调配社会财富资源,使之集中在某一部分或某一个人身上,使其成为富人,却不能直接改变他内心品性的卑鄙,使之摇身一变成为贵人。对贵的含义的另一种理解,是人本学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从人所拥有和假借的身外之物,而是从人本身来认识和评价人,把贵理解为一个人作为人本身存在的品性,也就是人的精神品位和心灵境界,以及所表现出的人格气象,具有某种超越性,具有超越世俗凡尘的气度风范。这种理解不看你兜里的钱有多少位数,也不看你手中权力是什么级别,也不看你的出身背景有多么显赫,总之,不看你身上穿什么马甲,就看你作为一个赤裸裸的人是什么质地,在什么位格上。是小草,长到山顶上也不过是小草;是青松,长在深谷里也依然是青松。这种人本主义的理解源自于古老的文化。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对人性成就给予了超出社会成就的评价,并将人性成就看成是社会成就的根基。在这种文化中,最高贵的人不是拥有财富和权力最多的人,不是皇帝天子,而是在人性修养上趋于完备的君子、圣人、真人,权贵往往是带有贬义的,富人的地位更为低下。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富是一个横向坐标,贵是一个纵向坐标。富裕体现人生活的数量和同一水平面上铺排的宽度,贵体现生命品质和生活质量的晋升,关乎人性的净化和升华,关乎心灵受约束的程度,决定人能否获得尊严、优雅、有意境。物质生活的水平取决于物质要素的积累,人能否成为一个富人,取决于他能否获取、占有尽可能多的物质与权力;而人能否具有超越世俗凡尘的高贵气度,人的生活能否具有上乘的品质,取决于生活主体(即人本身)的精神涵养,取决于人的精神在多大程度上摆脱对物质和权力的沉迷和依附,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豁达开来,活得清明和洒脱。古人有言: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的心灵圆满自足,没有向外的趋附,这就是高贵的终极意义。(孔见《富而不贵的生活》节选)8.下列各句中,对“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A.贵即高贵,指的是社会地位、社会身份高,超出普通百姓芸芸众生,是人上之人。B.贵体现生命品质和生活质量的晋升,同时又是富的延伸,意指人在经济、权力地位上的过剩和富余。C.贵是一个人作为人本身存在的品性,也就是人的精神品位和心灵境界,以及所表现出的人格气象,具有某种超越性,具有超越世俗凡尘的气度风范。D.尽管人们对“贵”的理解存在政治学与人本学的分歧,但在当代社会都有它们一定的合理性。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典思想中,对人性成就给予了超出社会成就的评价,并将人性成就看成是社会成就的根基,因此在古代,权贵就是带有贬义的,富人的地位则更为低下。B.假借对财富和权力的占有把自己支撑起来,变得高大伟岸的人,一旦抽掉那些支架,就会像被戳破的气球萎缩下去,拎都拎不起来,显出了人性的虚弱和颓废。C.是小草,长到山顶上也不过是小草;是青松,长在深谷里也依然是青松。这样的对高贵的理解是一种势利、媚俗的理解。D.作者认为,最高贵的人不是拥有财富和权力最多的人,而是在人性修养上趋于完备的君子、圣人、真人。10.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既富且贵的人?(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影子(波兰)普鲁斯天上的阳光渐渐熄灭了,地面的薄暮慢慢升起来。薄暮——这是夜大军的前哨。这支凶猛的夜大军自古以来就和白日永恒地厮杀着:它总是朝败暮胜、主宰着从日落到日出之间的宇宙,一到白天就全线溃退,躲在隐蔽的地方窥伺着。它躲在深山峡谷里,城市地窖中,森林密丛间,阴沉的湖泊深处;它隐身在原始的地下岩洞,矿井和深沟,屋角和墙窟。它慢慢地布开,悄悄地扩散,终于充满各个幽暗的角落。它潜伏在树皮的裂缝里,衣裙的褶皱间,躺在最细的砂粒下面,缠在最薄的蛛网中,伺机出动。虽然从一个地方把它赶走,那也只不过是暂时的退让,它仍然要选择良宵,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还要努力夺取新阵地,最后吞没整个世界。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和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野兽躲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齐隐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他好像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你从哪儿来?是何处人氏?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有妻室和母亲吗?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你有儿女吗?他们是否常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到房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头、搂住你的脖子?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你总该有一个栖身之处吧?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你总该具备人们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一样隐去?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诉了我。我找到那所房子。询问扫院人。“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有。”“他的房间在哪儿?”“喏,就是那间小屋。”门好像已经上锁。我向窗洞里一望: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挑着一盏小灯笼——火种。点灯人不在家里。“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谁晓得他长得啥模样!”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耸耸肩。“我自己也没能好生看个清楚哩!”他补充说,“他白天从来不蹲在家里。”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唉——唉!”扫院人一声长叹说,“不在,永远不在了!他昨天已经入土。他死了。”扫院人默然沉思。我打听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点灯人?”他重复一遍,“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昨天一共来了三十位‘游客’。”“不过,他睡得准是白皮棺材。”“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十六个呢!”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姓名,甚至连埋他的一抔黄土也没能找到。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样的人形。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坠入深渊;种种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