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卷历史试题试卷Ⅰ: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C.“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D.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关度最远的是A.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4.法国社会史学家谢和耐在叙述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时说:“君主并不需要使用特殊人物,也无需依靠运气。……道德品质并无作用,甚至还会将事情弄糟,因为它会赋予有德之士以危及君主与法律权威的权力从而导致国家的覆亡。”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5.“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A.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B.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C.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D.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6.“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可见他们主张的最大区别是A.“理”是否万物的本原B.对待孔孟儒学的态度C.“孝亲”的方式D.求“理”的方式7.宋人叶梦得说:“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2-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下列分析不准确的是A.当时杭州雕版印刷水平最高B.当时印刷业已有竞争之势C.当时中国传统文化重心南移D.当时已广泛使用活字印刷8.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新思想系统”A.对程朱理学完全背道而驰B.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C.能够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9.明末清初顾炎武抨击当时知识分子“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股肱堕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此思想不包括A.感叹时局动荡B.不满“空谈误国”C.强调“实干兴邦”D.反对君主专制10.自汉代直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体方向是A.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B.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C.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D.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11.下列引文,最有可能出自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是A.“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所创”B.“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C.“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D.“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12.有人称,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A.追求气势,浪漫神秘B.反映了走向平民化的发展趋势C.注重铺陈,追求神韵D.适应早期城市资产阶级的需要13.右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①汉代丝绸之路商业繁荣②汉代在河西走廊地区进行行政管辖③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④汉代公文均用正体书写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4.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3-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个人观念淡漠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专制王权强大15.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该时代应该是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强盛,疆域广阔D.国家统一,中央集权16.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蜀中人物品题(评论人物、议论时政)盛行。辞官最为品题所重视。当时似乎有这种规律,每辞官一次,在社会上的名气就升一节,故许多人以辞官为手段,来捞取更大的名气。与品题之风盛行相关的体制因素可能是A.世袭制B.郡县制C.察举制D.科举制17.如果要研究明代设立内阁制的情况,以下哪些古籍应在查阅之列①《东京梦华录》②《明史·职官志》③《明史·太祖本纪》④《明成祖实录》A.①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③④18.右图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从本源出发最合理的解释是A.当时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19.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占据主导B.重商主义观念盛行C.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D.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20.《世界文明史》中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制定的法律,皇帝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至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此状况是由于A.维系帝国统治,万民法颁布B.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C.罗马帝国建立,开始依法治国D.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21.13世纪中期,英国大法官布雷克顿的名言“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被广为传颂。这表明当时英国已经A.已有法律高于王权的观念B.君主立宪制已初步形成C.司法权独立的理念已产生D.议会至上原则已经萌芽22.美国的创始人之一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4-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A.总统制B.联邦制C.邦联制D.分权制23.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一些重要的古典文化中心,如希腊、中国,人类的精神开始了觉醒,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下列主张能证明此观点的有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人是万物的尺度③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④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4.有学者指出,当新的财产形式、新的阶级,以及新的社会关系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时候,一场反叛中世纪精神权威和旧价值观念,开创新时代思想文化传统的运动发生了。反叛在开始时需要有新权威的支持,而创造也须有一个起步之点。这里所说的“起步之点”是指A.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B.民族国家中央王权确立C.提出宗教“异端”主张D.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25.右图是1964年为纪念英国某位历史人物诞辰400周年而发行的邮票。该人物的作品A.促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冲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C.设计了三权分立的社会制度D.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26.“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A.伏尔泰B.卢梭C.孟德斯鸠D.狄德罗27.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B.存在民主泛滥弊端C.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28.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资格。当时,他若想获取政治权力,下列哪条途径可行A.努力经商工商业,发家致富B.参军作战,立下军功C.收买人心,多拉选票D.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养29.法国检查官曾在最高法院对某群体提起公诉,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据此判断这个群体的主要思想有①唯物主义思想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③宗教改革思想④反对专制主义思想-5-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30.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后,有人认为,英国国王从此开始被套上“紧箍”。《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当选后应宣誓或誓愿如下:“我郑重宣誓(或矢言)我必须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我最大的能力,维持、保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美总统对宪法负责,国会联邦法院对总统负责B.《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逐渐统而不治C.英美两国的政体都是通过颁布宪法来确定的D.美国联邦共和制比英国君主立宪制更为优越试卷Ⅱ: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31.材料一:到南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越加繁荣,成为中西交通的最大特色。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阿拉伯、波斯和欧洲商人也更多地从海上来到了中国,广阔的海岸线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新窗口。……两宋时期,西夏、辽、金、蒙古先后以包围之势占据西北两个方向,这也导致宋朝只能从海路寻求突破口,与外界交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由以丝绸为主转变为以瓷器为主。——刘德斌,杨军主编《碰撞融合中国与西方的交流》(1)根据概述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主要原因。(10分)材料二:嘉靖末年,中国军民于闽、粤、浙等地给倭寇以歼灭性打击,基本上平息了倭寇之患。1549年,浙江巡抚朱纨还指挥明军给葡寇以重创,自此闽浙沿海的葡患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1564年,福建巡抚谭伦上疏请求适度开放海外贸易,他说:“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宜稍宽其法。”1567,明政府开放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摘编自夏秀瑞、孙玉琴编著《中国对外贸易史(第一册)》(2)材料二表明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长远来看,这一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影响。(8分)32.材料一:罗马法理学的根本原理大概都是自希腊传来的。……谢氏完全拿希腊自然法的-6-观念做原料,掺合罗马人的见解制造起来的。亚里士多德在说:“国家的法律中有自然法和人定法两种。自然法不根据国家的立法权,自然有一种拘束力,是没有地方不可行的。人定法全靠立法权的制定。不过单就一个地方看来可算是一种固有的法律罢了。但是自然法一旦成为法文,便不容易变动,必定要适合自然法才可算是正义。”————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1)材料一中的“谢氏”被誉为“自然法之父”,他是谁?根据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法思想。(8分)材料二:最高裁判官在保证市民法适用的同时,通过审判实践和发布“告示”的方式,制定了许多新的法律规范,……经过长期积累,裁判官告示形成一整套固定、统一的法律规范,独立于市民法之外。汇集而成为“最高裁判官法”。……被罗马法学家称作“罗马法的生命之音”。——曾尔怒主编《外国法制史》(2)材料二中“罗马法的生命之音”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