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16届高三返校联考语文试题卷【说明】本试卷共4道大题,25道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夯.(hānɡ)实追溯.(shuò)处.(chǔ)女作亟.(qì)来问讯B.箴.(zhēn)言畏葸.(xǐ)辟.(pì)谣言歃.(shà)血为盟C.胡诌.(zhōu)掮.(qián)客捋.(luō)胡子亘.(ɡènɡ)古未见D.果脯.(pú)规矩.(ju)蹚.(tānɡ)浑水拈.(niān)花惹草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在童话故事里,魔鬼总爱扮成“天使”模样,当“天使”假面具下的拙劣技俩让人一目了然时,再要扭怩作态,不过是欲盖弥彰,徒增笑料,令人不齿。B.一部青春偶像剧即使恶评如潮,也能令人趋之若骛;一部充满悲悯情怀的经典悲剧,即使震聋发聩,也会被不正常的爱场干扰:这是传统文化语境失衡的表征。C.这部作品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究,对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解说,读来令人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不胜唏嘘,扼腕浩叹。D.伴随着或激昂或舒缓的音乐,水柱蹁跹起舞,时而演绎着东方旋律,时而诠释着西方芭蕾风范……眉山音乐喷泉大放异彩,在西南地区手屈一指。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韩国“岁月”号客轮进水下沉时,船长不但没有及时组织乘客撤离现场,反而擅离职守,径自..逃生,不免遭到世人谴责和唾弃。B.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就住房、医疗、教育、金融、网络安全和反腐败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广开言路....,这充分体现了代表委员们日益增强的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责任感。C.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他时,李小文院士却充耳不闻....,安静地做一辈子淡泊宁静的“技术宅男”,“躲进小屋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D.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航,这是无可厚非....的。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这样不仅可平衡低收入人群的心态,维护社会公平,而且可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B.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高校的要求,自主选择计入高考录取成绩的学业考试科目,而且学业考试实行“一门一清”制,教育部鼓励提供每个科目两次开考的机会。C.在今年自主招生选拔中,对于广大考生,浙江大学等几所高校主要依据以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为基础,再结合高考成绩,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对象。D.中日关系的改善,应该而且必须建立在双方认真审视和对待历史的基础上,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依然罔顾甚至篡改历史,不承认对东亚战争的侵略性质,也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罪恶事实。5.依次填在下列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一连好几天,,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②可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③我都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④我都站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6.余光中说:一个方块字是一片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从“动.”、“碑.”、“鸿.”、“尘.”、“舒.”等五个字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示例①】岁:山数着夕阳下坠的次数,记下生命的年轮。【示例②】蝉:一只虫子的个人演唱会,把整个夏天炒得热闹沸腾。(1)(2)7.某高校为了招收优秀学生,对新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下面是其中两则调查表,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要求简明、准确。(5分)表一:你选择高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项目A就业B教学质量C社会声誉D高校所在地E往年分数F其他人数162116525322861372213比例35.3%35.9%11.6%6.229.8%4.6%表二:你最终确定填报志愿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项目A自己独立确定B家长C中学老师D亲朋好友E其他人数2901107043433880比例63.1%23.4%9.4%7.4%1.7%(1)从以上的表格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2分)①②(2)为了招收到优秀学生,请你对该高校提出两点建议:(3分)①②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①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事实上包含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其一是在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也就是哲学上的“历史本体”。这种历史,包括具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存在,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其二是以文本形态呈现和存在的“被叙述的历史”,也即“历史文本”。这种“被叙述的历史”,经过史家在一定历史观和价值观支配下的选择、提取、过滤、描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但必须注意一点,这种主观性是在客观历史事实规制下的“有限主观性”,必须以依附和尊重历史本体为前提,最大程度地逼近客观历史本体。②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文学追随者,对历史的客观实在性进行彻底怀疑和否定,认为历史不过是一种语词建构起来的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虚构”。他们混淆了历史本体和历史文本之间的区别和界限,只讲“历史的文本性”,规避“文本的历史性”。其结果,就是将客观性从历史叙事中完全驱逐出去,只剩下肆意妄为的虚构和想象。正是在这种错误历史观的蛊惑下,主观化倾向在文学的历史书写中发展为不可遏止的浊流。所谓的历史题材创作,有些丝毫见不到历史的踪影,笔之所及,天马行空,纵横穿越。③有些作家惯于以文学允许虚构为托词,逃避历史客观性对文学叙事的规约。文学创作的确允许虚构,但是,“虚构”和“虚无”是完全不同的叙事行为。从性质上说,虚构和想象都仅仅是一种文学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其根本目的,是更加逼真、形象地表现历史,捍卫历史本身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比如,《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三国志》相比,其中不乏虚构成分,但无论如何虚构,它都没有超越客观历史的边界,主要事件与《三国志》相同,就连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上发挥完成的。虚构的介入,非但没有虚无历史,反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那段历史,成为后人了解历史的生动文本。④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两者处在永无止境的推进、转化之中。文学“虚无”历史,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认为历史以脱离现实而存在,将历史视作可以随意消费的娱乐资源,肆意调侃、戏说、恶搞;或者将它当作表达自己特殊意图(甚至政治倾向)的工具,任意改写、涂抹。这种行为的危害就是拒绝了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的可能。历史被封存、消费,它所携带的经验和智慧也随之消散,人类的发展进步就失去了根据,一个国家和民族由此陷入集体失忆,进而迷失前行的方向。而且,现实失去历史的逻辑支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成为摇荡无根的浮萍。⑤漫长的历史之流,每一个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甚至留存下来的各种历史器物,最终都演化为一个个承载文化价值意义的符码。历史的传承,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价值的传承。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取向。任何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都是在已有的历史存在中发现价值,在形象化的阐释中重新做出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终究是“虚无”价值,是否定和解构在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价值。时下创作界最流行的,是从所谓“还原历史”“人性发现论”出发,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重塑。其极端者,甚至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汉奸打造成正面角色,寻找所谓的人性,给予无原则的同情。在这里,对汉奸形象的颠覆只是表象,真正颠覆的,是这个形象符号所承载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忠诚与背叛、坚强与怯懦、光荣与耻辱的价值判断。文学“虚无”历史,终将解构在历史长河中建立的文化共识,破坏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者张江,原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有删改)8.下列对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虚构”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虚构”,和想象一样,是一种文学手法,带有作者的主观性。B.如果规避“历史的文本性”,“虚构”就等同于“虚无”历史。C.《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中介入“虚构”,是为了更加逼真、形象地再现或表现历史。D.“虚构”必须受到历史客观性的规约,是一种与客观性相交融的主观性。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三国志》等史书,不同于《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前者记载的全是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原生态历史”,后者含有想象虚构等主观性成分。B.文学“虚无”历史,否定历史的客观实在性,是受到后现代主义错误历史观的影响。C.拒绝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将导致一个国家和民族迷失前行的方向。D.对已有定论的汉奸形象的颠覆,其实是对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判断、文化共识的解构。10.结合全文内容,概括文学“虚无”历史的本质。(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哑巴与春天迟子建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怕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⑤老哑巴,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