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一、领会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新课程力求更全面地展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化学科学素养,以更具弹性的课程结构和更丰富的课程内容,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提供基础。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深刻领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1.构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2.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中化学新课程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设置了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为全体学生成为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提供机会,为部分学生未来的专门化教育打下基础,为少数对化学有极大兴趣并在化学上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较大的学习空间。3.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设置化学课程模块,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4.强调养成多样化的学习方式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发展性评价观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同时,倡导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式。6.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理解课程结构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由8个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包括2个模块,选修课程包括6个模块。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相当于2学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化学科目修满6学分高中方能毕业。所以,学生在依次学完化学l、化学2以后,必须再从6个选修模块中至少选学一个模块,并获得学分。要鼓励学生尤其是对理工类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学分后,选修更多的化学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按照《标准》的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学分。三、把握内容标准必修模块是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化学1》和《化学2》制定了“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级内容主题,要求学生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了解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选修课程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高中化学课程必修课程化学1化学23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为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化学选修课程模块提供基础。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各个模块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建构独具特色的内容体系,分别设立“化学与健康”、“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探究”等内容主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更深刻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具有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与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的内容标准具有如下特点,实施时应注意把握:1.综合反映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课程目标维度的要求。2.注重重要的化学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积极态度的学习与养成,构建科学素养在义务教育基础之上新的发展平台。用较为准确的相关行为动词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三方面描述学习目标,指向明确。3.配合内容标准,以“活动与探究建议”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访问”等活动内容,体现学习主题内容时所提倡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四、课程教学实施(一)课程模块开设的建议1.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给学生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潜能,制订化学学习计划。教师在指导学生选课时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以高考为中心,“考什么、4选什么”,学生没有选择其他课程的自由;二是按学校和教师的现有条件选择统一课程模块,而不考虑高中化学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2.必修模块开设的建议必修模块开设的原则是:从高一上学期开始连续安排化学必修课程。现提供几种教学计划供参考:(1)每个学段1个模块,每周4学时,共9周学完。第10周经考试(或其他评价方式)合格得2学分。两个学段内完成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2)每2个学段1个模块,每周2学时,共18周学完。第19、20周经考试(或其他评价方式)合格得2学分。两个学期内完成化学必修模块的学习。(3)6个化学学分统筹考虑安排,两个学期内学完两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每周3学时,每12周学完1个模块。第13周经考试(或其他评价方式)合格得2学分。3.选修模块开设的建议选修模块开设的基本原则是: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所有的选修课程模块,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早日开齐所有的选修课程模块。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6学分,即在学完《化学1》、《化学2》之后,再从选修课程中选学一个模块,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在修满6个学分后,选学更多的课程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建议“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可修至8个学分;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可修至12个学分”。由此可见,学生在选择化学选修课程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专业志向,一般有三种情况。即分别修习1个、2个或4个化学选修模块。因此,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别提供三种高中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计划供参考。(1)对选择只修习一个化学选修模块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今后从事的工作与化学专业关联不大,建议他们选择学习《化学与生活》模块(当然,除了《化学与生活》模块外,这部分学生也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其他任何一个化学选修模块)。该模块内容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和常见化学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中的化学素养。学起来不单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化学与生活》模块可紧接《化学2》后,安排在两个学段内学习,每周2学时。或者按必修模块开设建议中的第(3)种教学计划学习。这样,学完选修模块后,他们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结束。在以后的高中学习中,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选择学习其他与自己专业志向有关的科目。(2)对有理工类专业发展倾向的学生,考虑到他们的专业意向,需具备较前一类学生有更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学完化学必修模块后,应再选修两个化学选5修模块。但由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中,所需化学知识不一定如第三类学生那么专业。所以,在选择化学选修模块时,建议多考虑选择学习理工类学科相对共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选择学习《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等模块。当然,从学生个体的特长和学习特点出发,也可从其他模块中选择。选修模块最好紧接必修模块之后不间断的学习,每个模块安排两个学段,每周2学时。也可按必修模块开设建议中的第(3)种教学计划,学完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后再安排两个学段学习另一个选修模块。(3)对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从他们今后专业发展角度看,需要相对较完整的化学学科体系系统知识。建议选择学习《物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等四个化学选修模块。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的相关内容可能在学习上述四个模块时有机融入,或在他们今后的学习中得到补充。每个模块安排一个学段完成。(二)教学实施建议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模块是实现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及选择性的重要手段,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模块教学设计时,注意教学内容以模块为一个整体对应36课时,把握每一个模块的功能和内容特点,做好四个层面的教学设计:基于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设计;基于模块的节课题教学设计;基于模块的课时教学设计。在上述四个层面的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设计时注意:(1)深入研究《标准》,正确理解不同模块的不同设置意图,同时,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基础、学习能动性以及以学习为目标的人际交流情况等。使教学设计针对性明确。(2)准确把握内容标准,尤其是必修模块的内容与选修模块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与衔接,不能为片面追求教学的深、广度而盲目拔高教学要求,盲目提高习题的难度。(3)应重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提炼知识、形成观念,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些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和决策。(4)注意构建教学内容问题化,在各层面的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情境,6把学习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问题串),提出学习和探究的主题,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习得内在的原理及思想方法,逐渐达成对模块主题全面、深入的认识。(5)要充分考虑教师自身的作用,重视对核心知识的讲解,通过实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结合原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6)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合理选择、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对教学主题进行加工处理,重新组织和构建教学内容。2.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1)联系社会实际,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