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浅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本文阐述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意义及常见的几种提问形式,有助于指导和研究课堂教学提问。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迅速获取反馈信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注释①)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变幻的学情的驾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我以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量、衡、式。一、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注释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提问艺术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提问获得成功呢?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这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注释③)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明确了原句中的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上述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能帮助学生消化课文进行思维严格训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练。此外,教师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在学完,皇帝的新装可设计这样提问:假如皇帝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他如何对待两个骗子,如何对待大臣和说真话小孩.这样的问题可以说为原文续编一个新的结局,也是对作品主人公将来进行推测,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而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量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是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对课堂所提的问题,教师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质量和数量。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因为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是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最常见的是作业情况的反映)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如阅读、口头表达等),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如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由此可见,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三、课堂提问要积极评价——衡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堂进行及时地消化、认真地复习。提问的效果则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是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对不对”,通常教师要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其次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当“对事不对人”。有些教师在评议时往往会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这样有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1、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不会回答却抢着回答”的现象,也许这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回答,这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循循善诱,而不能“喜怒于色”。2、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或“错误”的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要给学生有个交代。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会碰到学生站起来说“不会”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马上让学生坐下,而是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学生作答,或者可以改变提问的方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式,或者添加辅助性的问题来导学生回答。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要先请学生坐下,让他听其他同学怎么回答,然后再请他复述一遍。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注释④)教师必须科学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量、衡,这样才能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注释⑤)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因此,课堂提问还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篇篇使用一种固定模式,这就是“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下面介绍几种课堂提问方式:1.直问式直问,就是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孔乙已为什么用手爬出大门?”这种方式应用十分普遍。但是,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在一堂课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较枯燥,不容易活跃课堂气氛。2.逆向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故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造成矛盾,促发学生思维,进行激烈的交锋,去伪存真。有位教师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提问道:“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空太行、王屋两座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谈谈你的观点。”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挖山不已,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歌颂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象这样可以引起激烈争论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比较式“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教《社戏》,根据迅哥儿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可提问:迅哥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夜那么好”?这样写收到什么效果?教《故乡》,可问:闺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种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4.层进式层进式提问,就是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如讲《故乡》,针对开头的写景部分提出以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词词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讲到少年闺土的肖像描写后,为回答“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闺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有位教师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①“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②“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浙江农村孩子)③为什么“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到此,一个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要解答的问题水到渠成。这种提问方式,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5.选择式教师将一个问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其自己比较分析,选择优劣,找出最佳答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准确性。有位教师在讲授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教师提问道:“这七句是作者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帝王的评价,作者持的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还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通过引导学生,使学生懂得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又指出其不足,为下文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歌颂作了有力的铺垫。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叶圣陶曾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注释⑥)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不仅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兴味,而且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欢乐。古有:“引而不发,跃如也”,今天,我们更要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