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一、城市概况:海德堡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中世纪风格的古镇,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和大学城,还是欧洲文化和科技中心之一。它位于德国西南部巴符州境内,距离欧洲最大交通枢纽之一的法兰克福仅80公里。城市人口15万左右,城市面积109平方公里。城内青山绿水古堡,内卡河缓缓流淌,古石桥横卧江面,老城依山面河,二次大战期间海德堡幸免于战火的洗礼,古城风貌得以完好的保存,城市富有古典风貌与浪漫色彩,建筑以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为主,处处青砖红瓦,尖顶错落,被誉为“罗曼蒂克之都”。20世纪50-60年代间,海德堡受战后经济的影响,以发展第二产业为主。到了70-80年代,其产业结构逐渐转向第三产业,重点发展旅游业,通过对老城的更新,现代旅游业已成为其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海德堡和德国其它地方一样,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温度不高,全年降水比较平均。冬长夏短,冬季寒冷,夏季昼夜温差大。二、城市规划理念:海德堡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建设具有完整体系的生态城市,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和现代混合体。生态体系其中包括生态预算、循环经济、生态道德、生态标准等,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海德堡老城的街道和广场剔除了现代城市的冗杂与繁乱,保留了传统街区的宁静与祥和,几百年来,这个美丽的中世纪小城就这样缓慢、从容、有机地生长着,每天都在生着变化。海德堡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它的城市生态体系规划奠定了基础,在生态学理论指导和科学的规划下,它开始对古城风貌的维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对市民的垃圾处理,完全是靠经济杠杆起作用,制定多扔垃圾多交钱的规定,促使大家节约资源减少垃圾,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资源再生产业体系即循环经济,支撑着生态城市的建设。还确立了生态预算制,在程序上等同于财政预算,由政府提出草案后,经议会审批后实施。海德堡生态城市的量化标准确定了空气、气候、噪声、废物和水体等5个指标,由这5个指标又派生出其它的统计数字,科学准确地反映出全市的生态状况,让市民能触摸到生态的脉搏,使市民广为接受。另外树立生态道德观念,将学校教育和公众教育相结合,将现场教育和固定教育相结合,引导人们亲近自然、保护自然,把自己的行动溶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在解决交通问题方面,海德堡在城市规划实践过程中,已经提出将自行车与步行交通放在与城市机动交通平等的位置来进行组织与管理的规划理念。新的城市交通规划目标,其具体的措施包括积极扩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其中公共交通有两大形式: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海德堡是个小城市,自行车有很大的实用性,全市新建十六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并制定单向路上允许自行车双向行驶制度,到处修建自行车停靠架,限制机动车车速,确保安全。各种交通系统又各成体系,相互之间协调发展创造一个高效而又灵活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哈瓦纳一、城市概况:哈瓦那是新旧城相结合的滨海城市,由瓜纳瓦科阿、马里亚瑙、雷格拉、圣玛丽亚—德尔罗萨里奥等卫星城组成,它位于古巴岛西北哈瓦那湾阿尔门达雷斯河畔,扼守着墨西哥湾通往大西洋的大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哈瓦那城市面积740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以上,是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城市。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至今还留有许多西班牙式古老建筑。哈瓦那建于1519年,1550年成为古巴主要城市,1898年起成为首都,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它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城市和著名良港,海湾狭长,湾底建有地道沟通两岸。港口发展是其经济的主要来源,出口糖、雪茄、各类热带水果,旅游业的发展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地处热带,气候温和,属热带草原气候,四季宜人,有“加勒比海的明珠”之称。二、城市规划理念:哈瓦那的规划理念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作为城市经济载体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形态。可持续城市是“适宜步行、有效的公共交通和鼓励人们相互交往的紧凑形态和规模”,哈瓦那通过社会可持续的混合土地利用,促使人口和经济的集中,减少人们对出行的需求,有效地减少交通排放;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减少小汽车使用,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使用,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通过有效的土地规划,统一集中供电和供热系统,充分节约能源;形成高密度的簇团状社区,有助于生活设施系统充满活力,增强社会的可持续性,更深层次的体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城与旧城隔海相望可持续续发展的策略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中,文物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至少要放在与交通问题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古城风貌的维护方面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很好的维修。对历史文化环境与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社区建设的主要方式是历史保护取代城市更新。从十九世纪中叶起,古城内大规模的建设浪潮开始转向城外,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的发展颇具规模,同时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构筑物及建筑逐渐破损、排水系统不完善,垃圾遍地、港口污染、绿地缺失等问题。政府强调提高环境质量,通过旅游业获取的资金进行遗址修复、建筑物整修及新项目的开发,将历史性建筑改造为学校,提出远期发展设想,包括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政府主张尽可能避免对老城区的干扰,对重要建筑进行修缮维护,使老城的风貌得以延续。巴西利亚一、城市概况巴西利亚是巴西的首都,是以“功能主义”为主的现代化新兴城市。1960年4月21日,巴西为了加快内陆的开发,将首都由里约迁至巴西利亚,带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它是巴西的政治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20世纪以后建成的城市,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它位于中部戈亚斯州境内,马拉尼翁河和维尔德河汇合而成的三角地带上。海拔1100米,东南距里约热内卢900千米,南距圣保罗865千米。连周围8个卫星城镇的联邦区,面积5802平方公里,人口260万(2009年)。地处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温和宜人。经济上以服务业为主,约占联邦区产值的90%;工业为辅,约占10%,主要为建筑业和水泥制造业。巴西利亚由设计师科斯塔设计,建城于1956年至1960年,以“新市镇、城市规划”方式规划兴建,起初人口不足20万,随着大量外州移民涌入,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全国最大城市之一。二、城市规划理念巴西利亚的设计理念是建设现代化的“功能主义”城市,形式追随功能,在设计中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以功能至上为核心。将城市功能进行明确分区,形成结构鲜明的城市布局。它的整体形态有如向后掠翼的飞机或大鸟,城市主要是由两条垂直相交的骨线所组成,其中横向东西轴线,南北轴线呈弧形。寓意着巴西的腾飞,象征着巴西是一个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充分展现蓬勃发展的时代精神。它的城市布局以三权广场为核心,形同一架巨大的喷气式飞机,城市周围被人工湖环抱,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包括文化区、休闲娱乐区、政府办公区、三权广场、火车站和小型工厂以及居住区,展现了一座布局对称整齐、各类建筑协调有序,美丽繁荣的现代功能主义城市。巴西利亚是国际上少有的完全执行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严格保证象征性的城市规划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其城市设计独树一帜,建筑风格多彩多姿,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称。建筑线条简单大方,大都建在水池之上,色调是白色;建筑四周支柱均呈立式几何三角板形,别具一格。它极富象征性的城市总体布局,明确严格的功能分区,机动化的交通系统,原生态的绿地景观系统体现了巴西人民的聪明才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但是由于城市功能严格分区,形成城市空间管制,城市缺乏活力。为保护“飞机”形状不被破坏,巴西利亚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城内不准建新住宅区,居民尽量分布在城外的卫星城里居住。权衡利与弊,城市建设的同时应保持原本的概念,政府致力于在不破坏最初设计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留大部分自然区域,采取合理措施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安排,促进城市的发展。里约热内卢一、城市概况里约热内卢是一座风景秀丽的滨海现代主义城市,简称“里约”,曾经是巴西(1763年–1960年)及葡萄牙帝国首都(1808年–1821年),也是葡萄牙殖民地。它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地区,东南濒临大西洋,海岸线长636公里。它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城市面积1260平方公里,人口632万(2014)。经济上主要来源于工业和服务业。工业以钢铁、纺织、食品、印刷、石油化工为主,渔业和盐业兴盛,服务业占就业人口约37%和收入的一半。农业主产甘蔗、柑橘、香蕉、蔬菜、棉花、水果、稻,饲养牲畜。水、陆、空交通发达。它是巴西乃至南美的重要门户,是南美洲著名旅游胜地,也是巴西第二大城市以及工业基地,仅次于圣保罗,素以巴西重要交通枢纽和信息通讯、旅游、文化、金融和保险中心而闻名。拥有全国最大进口港、是全国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中心。目前是2016年夏季奥运会举办国家。它有“足球王国”和“狂欢节之都”的美称。二、城市规划理念里约热内卢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建设“现代主义”城市,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里约热内卢以创建理想的现代人居环境为建设目标,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协调保护与开发间的关系,将滨海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新城开发建设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结合,保证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里约热内卢着力于建设智慧城市,运用高科技对城市进行进一步的合理规划和管理,优化配置,构造绿色空间,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品质。形成城市空间管制,建设BRT快速公交线,重新优化交通组织系统,解决交通问题。完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确立长远规划目标和理念,满足可持续发展。强调滨海城市的滨水休闲功能,在沿海地区设置宽阔的滨海大道,旁边设立步行道,建设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滨海城市风貌。